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价值、问题及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高等教育在规模和形态布局方面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并取得巨大成绩后,需要实施新一轮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根据世界教育科技发展趋势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要求,发展重点应由外延转向内涵,由硬形态转向软实力。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一、内涵发展的概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质量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高等教育质量判识的知识内在特性、市场选择和人的主体性成长这三个维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高等教育质量动态平衡的结果。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正在由知识逻辑向市场适应转向、由知识逻辑向人的主体性发展转向、由市场适应向人的主体性发展转向、由终结性质量向发展性质量转向。  相似文献   

3.
建立适应大众化条件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评估体系是多方面、多视角和多主体的。目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单一主体的评估转向多元主体的评估,由强调学科本位标准向学习者的要求希望方面转化,由外部评估为主转向内外结合。  相似文献   

4.
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应实现"五个转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在认真分析江苏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应当实现“五个转变”,即从跨越式发展转向渐进式发展、从封闭式发展转向开放式发展、从单一式发展转向多形式发展、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从推动式发展为主转向推动式发展与拉动式发展并举。  相似文献   

5.
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诞生过程看,我国高等教育决策模式出现了明显转向:在权力配置上,从集权模式向集权和分权相结合模式转向;在目标指向上,从工具理性模式向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结合模式转向;在决策依据上,从经验为主模式向理性模式转向;在决策过程上,从激进模式向以渐进为主模式转向。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决策模式必将向着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相结合的方向变迁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慕课是课程环境、课程条件和课程技术等课程变革因素发展到变革阶段时应课程发展需求而形成的课程新形态。该文从大学使命、课程功能和高等教育普及的视角,比较了慕课等线上课程形态与线下课程形态在课程功能实现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了课程功能、大学使命和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究了慕课在大学的课程功能、大学使命和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现实与潜在价值,证实了慕课可以帮助大学履行新的使命而不是带来生存危机,可以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尤其是弱势或边缘群体的高等教育机会而不是引发教育变革,提出慕课应由与大学内部线下课程竞争转向发挥优势服务大学外部群体,应由挑战既有高等教育体系转向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和提升弱势与边缘群体的高等教育机会,建议慕课研究和慕课实践跨出线下课程的边界,实现课程在大学使命和高等教育发展中尚未实现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已由数量转向质量,由规模转向内涵。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大学迫在眉睫的急务。当此之际,把握时代脉搏和教育发展节奏,及时调整政策取向,要关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走向,广泛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要切实把工作重心放到质量内涵建设上来。  相似文献   

8.
当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学历教育转向发展教育,由知识单向转向知识与能力双向,由政策驱动转向主体驱动。目前一些地方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存在着学历教育功利性过强、教育质量提升较难和主考职责难以落实等现实问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未来的改革与创新应适应发展环境的变化,延长学员终身发展的功能长度,拓宽教育质量的结构宽度,深化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深度,实现"三维"立体发展。  相似文献   

9.
由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转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这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上的重大转变。而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总是通过教学方法得以体现。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思想影响,我们在教学  相似文献   

10.
成人教育转型的必然性,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属性将由政府主导型转向市场,然而其发展依据将由主导型将由"资源约束"转向"需求约束";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职能将由管理转向服务,其办学形式将由以学历教育为重点转向以非学历教育为重点。但是目前由学科化转向模块化的课程设置让大多数人能够很好的接受,吸收,也同时秉承了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学生也慢慢适应了由传统教学模式转向现代化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发展县域高等教育,构建为县域发展服务的县域高等教育体系;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向县域拓展;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大厦的县域战略根基:不仅开创我国县域发展的新局面,也开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是我国新时期县域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划时代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始终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为厘清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发展状况,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1949—2019年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70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产生了数量可观的研究者;研究机构以教育类机构为主,高校是主要阵地;研究热点关注人才培养、留学生、经济体制、中外合作等;研究热点大体经历了五个不同发展阶段,主要是从单向学习借鉴模式为主演变为双向互惠、均衡流动为主;但机构间和作者间的合作程度不高。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应更加注重机构和人员之间的深度合作、更加聚焦国际化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追求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方向,为做强中国高等教育、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更好助力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民族复兴、强国建设和文明互鉴、人类进步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化人才成为热点,高职教育体系势将向国际化发展。高职教育国际化实现了高职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相互交流借鉴、相互提高,对促进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在研究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战略模式。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根据2013-2019年数据分析发现,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明显,发展失衡状态有所缓和,协同发展模式多元;然而,也存在高等教育资源增速放缓、京津冀三地发展差距仍然悬殊、协同发展成效有待增强等问题。在国家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要强化全局意识、协同意识、改革意识和质量意识,主动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加速推进区域内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和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完善区域高等教育协同治理体系,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5.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国加入WTO以后,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就此阐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内涵、认识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提出了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6.
EDUCAUSE是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业组织。其发展显示,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早期是行政管理计算化和学术科研计算化并驾齐驱,其后则从计算化向信息化转变。EDUCAUSE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经验与启示在于高度重视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始终以教学和科研方式的变革为核心,强调与信息产业和基金会的合作。创建中国的EDUCAUSE,有利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联动改革与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新世纪以来,在政府主导、社会推动、高校参与下,长三角地区通过举办教育论坛、开展校对校交流、签订教育合作协议等,进行联动改革的积极探索和实践。高等教育联动改革和协调发展有利于教育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我国经济、人才、教育等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和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唐柳 《复旦教育论坛》2022,20(6):96-104
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重要任务。放眼国际,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创建之初就迅猛发展,并逐渐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本文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回看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产生与发展,发现举办应用科学大学并不是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举措,也并非当时最被看好的举措。其成功兼具偶然性和必然性,并经历了改革酝酿期、博弈运行期、规范发展期以及战略调整期。未被期待的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能在制度博弈中脱颖而出,得益于以制度改革积极回应社会诉求、以错位发展将特色转化为优势、以规模速增自成体系、拥有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9.
对当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入世后的前几年乃至二十年,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社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客观要求,从近几年高职教育的发展来看,总的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解决,势必影响今后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来说,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进行全新的运作。  相似文献   

20.
开展多方位、多层面的校地合作,是我国院校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当前的校地合作实践中,重点是要通过校地合作促进高校的合理定位,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寻找新的院校发展空间,并在此基础上谋求校地合作的互惠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