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现代社会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心理人类学的研究过程中,研究民族心理比较多,很少按照社会生物学的层次顺序把种族、民族、氏族、家族、放在一个序列来研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而言,族者群也,种族、民族、氏族、家族心理研究都应该是群体心理研究的组成部分。老乡观念、老乡情结、老乡心理效应都是老乡群体心理规律的表征。老乡群体可以是当前生活在某一个区域的实在群体,也可以是当前跨区域生活的虚拟群体,但都与种族、民族、氏族、家族紧密关联。因为相异民族居住区域的交叉重叠化,虽然同一区域的相异民族个体也会认同为老乡,但老乡认同和心理效应首先会表现在同一家族,随后是同一氏族,再后是同一民族,再后是同一种族。同时,中国人民的行政区域认同度非常高,老乡心理效应按照区域认同度排序,依次为村域、乡域、县域、省域、国域,其中最核心的认同基础是地方语言,最核心的认同纽带是风俗习惯,最核心的认同心理是情感依赖,最核心的认同观念是相互支持。这就形成了一个二维的认同效应表征结构。  相似文献   

2.
以社会文化结构论为理论基础,采用经典的心理理论测验任务进行跨文化的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回汉幼儿心理理论同步发展;散居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速度低于在园幼儿;回族散居女童的心理理论发展速度缓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使回族女童成为观念上的弱热群体。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老乡观念跨区域文化的心理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乡观念的本质是祖籍族群认同,全世界不同民族、国家的人都有老乡观念。中国人的老乡观念表现在离开家乡到外地后对家乡的怀念、对家乡人的依恋、对家乡方言的认同、老乡之间的相互帮助行为乃至老乡之间的组织行为老乡观念是形成区域心理性格的基础,也是区域文化差异与人格差异相互作用的重要标志,老乡观念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心理基础。但在民族、国家内部人口规模流动的跨文化适应中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传播界对于网络心理的研究愈来愈重视,特别是对于研究网络心理的重要意义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中国网络心理研究的几个关注点包括网络与社会心理的交互整合、现代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视角的网络心理研究、网络群体极化的心理机制分析。  相似文献   

5.
嫉妒心理在学生群体中是一个普遍的客观存在,它崇尚价值表现为积极与消极的两重性,与荣辱观相关密切。消极的嫉妒心理以别人的成功为自己的耻辱,放弃自己抵达而去憎恨以至破坏别人。积极嫉妒心理不以别人抵达为耻,创造条件努力使自己抵达为荣。这在本质上是一个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的问题。对学生群体荣辱观念与嫉妒心理及其表征进行初步的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老乡群体是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特有文化群体,跨域流动、地域切近、文化趋同、对地理行政区划的认知等因素构成了老乡社会表征的中心因素与外围因素.本文主要是在社会表征理论和中国本土关于信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老乡与非老乡之间的人际信任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老乡交往与非老乡交往在人际信任建构上的差异仅在于老乡社会表征可以快速地被激活,并较快地异化老乡之间的交往.但这种异化作用会随着交往的频率和时间的增加而逐渐消失,此时,与非老乡身份相比,老乡身份在人际交往及建立信任关系上已没什么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根基。现有研究主要以大学生和少数民族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认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础。社会认同理论和文化适应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认同的心理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和少数民族群体的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农民的传统心理源自农耕社会中的实际生活经验。深沉的恋土情结、浓厚的家族观念是中国农民传统心理形成的两大基石。封建专制制度下,作为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农民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压抑,造成了其多方面彼此矛盾的两重性心理特征。这些心理习惯历经朝代更替与世事洗礼,不仅未曾动摇,而且历久弥坚。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农民的传统心理虽然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我们依旧能发现,传统心理习惯仍在左右着农民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9.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契约"理论是近年来在西方组织行为研究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出现的一个新兴理论,而心理契约理论所涉及的问题是一切组织的共性问题,结合中国实际对教师心理契约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很强的理论意义.通过实证研究,提出教师心理契约的三维结构模型,分析教师心理契约的群体差异及其对教师行为的影响,并在心理契约理论和管理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以心理契约管理为基础、心理契约与文本契约并重的教师综合激励机制模型,详细阐述以心理契约的形成修正机制、履行激励机制、违背干预机制和规范约束机制为核心的教师综合激励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0.
情绪理解和心理理论已被证明是社会认知里相关但不同的两个方面。近年来,情绪理解和心理理论成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本文以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情绪理解、心理理论和两者关系三部分内容进行国内外文献的述评,从中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以期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格变迁和变迁人格:社会变迁视角下的人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变迁的视角下,人格变迁,特别是个人现代性(心理现代性)的研究,强调的是探讨分别对应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人格特征,即将人格作为一种社会变迁的后果来看待,而不是对社会变迁具有建构意义的因素来看待。变迁人格是个体在应对社会变迁这一重要社会情境而形成的心理特质,是个体知觉和应对变迁的较为稳定的取向。这一新概念,将丰富社会变迁视角下的人格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性善论"为根基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滋生圣君清官观念的土壤,中国成熟的农业文明则维持着以"为民作主"为自我标榜的圣君清官文化氛围。当代中国社会依然承续着传统政治文化的某些深层机制,权力的人格化与人治的普遍化都表征着圣君清官观念的顽强生命力,这种深入社会心理的思想意识隐喻了现代政治文明构建的艰难。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将在文化心理上唤起全社会对人的尊崇;它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摒弃了见物不见人的旧发展模式;它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维护心理健康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提出的新命题,其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从心理学视角看,该命题的提出符合民心民意的需要和社会心理发展的趋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渗透着心理学的实际应用,而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的健康心理为基石.  相似文献   

15.
高职生在日常生活、学习、恋爱和就业等方面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受到传统观念、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把心理咨询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构建心理咨询机制,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原型现象,“二女 男”模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群体心理的沉淀和凝聚,具有“集体无意识”的特点。它是特定情景下的文化、社会、心理需求等诸种要素的契合生成物,包容了中国人面对自身生存空间的特殊体验以及带有民族普遍性的情感态度和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不仅是国家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和管理科学的学术骨干力量,而且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数量的迅速增加给研究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考验与挑战。在研究生的培养与教育中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社会广泛关注。本文系统分析和总结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深入探讨了解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现代心理学研究存在机械论倾向、神经生理学倾向、普适主义倾向、学科方向模糊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深刻的文化转型。心理学研究应紧密结合社会生活,这是促进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健康发展和中国心理学学科健康发展、实现心理学从精英走向大众的必然要求。但心理学要紧密结合社会生活,要能遵循基于中国文化与历史背景选择研究题目和研究方向等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9.
清代八旗蒙古汉文著作家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在保留本民族诸多特质的同时,他们勇于接纳汉文化;在繁忙的政务之暇,用汉文著书立说,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进行论述,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其作品蕴涵着以民为本这一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髓。不仅如此,他们还身体力行,在其从政的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努力践行这一治国理念。  相似文献   

20.
君子思想在儒家思想中有突出的地位,其特点是人文理性强势彰显,既表现出对天道、社会和个体身心修养的关切与关注,也体现对人自身个性的削减和对创造性的压抑。君子思想中缺少培育科技理性的因素,这严重阻碍了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其直接结果是培养了中国读书士人为官出仕的作风,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而迟缓的工商业很难激发职业教育的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