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常言道:“良好的开端足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不仅会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能起到“定向”的作用。一堂课开讲,犹如小提琴演奏,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基调。语文课的开讲导入,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了解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学习的难点在哪里,然后按这个方向进行教学。因此,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这是我们的最后一堂课了。从我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你们就在暗示我:今天,我不说些什么,你们是不会放过我的,你们知道,既然我已走进了你们为我创设的“最后一堂课”的情境,我就无法逃避。实际上,我也不想逃避。我的确有必要说些什么了,毕竟是最后一堂课了。  相似文献   

3.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看山如此,看课亦然。一堂课仿佛一面多棱镜,因观赏者的不同、评价角度的不同,同一堂课就呈现出千姿百态,这与“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同一道理。  相似文献   

4.
霍熙 《青海教育》2008,(9):67-67
一堂课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新课的导入。善于导入,导入得新颖、活泼,一堂课就成功了一半。因为,有趣的“开场白”能在3~5分钟内像磁铁般把学生深深吸引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如何设计数学课精美的序曲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如下几种导入方法,效果较好,教师教学中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5.
语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每堂课教学的单项内容,学生只要听得懂,也能完成作业,但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学习内容的增加,就逐渐出现了知识“打架”、纠缠不清的现象,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负迁移”。  相似文献   

6.
课改进行到了今天。教师大都能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明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义。但是到了课堂上.真正要驾驭一堂课的时候,教师的行动就打折了,变成一“问”到底,学生也是一“答”到底。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教师自己“讲”.学生“昕”。以至于整堂课“串问串讲”.而且教师问的都是文本表面的内容,学生基本不用思考,就可以直接回答了。  相似文献   

7.
骆昕 《四川教育》2008,(4):38-38
课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一堂课中,更是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关注教学细节,才能成就精彩课堂。这里,我就曾经听过的《一枚金币》这堂课,谈谈细节对于成就精彩课堂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魏书生对教育民主思想的认识 许多教师问魏书生:“你的课为什么讲得这么顺手?”魏书生回答:“就是和学生一起商量,商量就顺手了。”商量的效应是什么?魏书生上完一堂课常常让学生总结这堂课哪里上得成功,哪里上得不成功,学生们说:“我们最满意的是老师上课跟我们商量,我们感到很高兴、很感兴趣,所以学习的积极性就上来了,思维也就跟着转起来。”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这就是商量的效应!商量的实质是什么?魏书生说:“和学生商量,就是实行教育民主。”对于教育民主的理解,魏书生不仅仅把教…  相似文献   

9.
案例背景:一般而言,一堂完整的英语课往往由若干个环节构成,这一个个环节便是一个个教学层次,而“层次清晰”往往是对一节课的正面评价。但环节之间若缺失了有机的联系,相关语言知识便会显得“琐碎”,整堂课也会给人以“拼盘”之感,不利于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知识网络。若我们在关注每个环节本身优化的同时,能关注到各环节之间的巧“过渡”,使每个环节呈不断递进的态势而“环环相扣”,整个教学流程就会浑然一体,学生也能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更为有效地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从“知识-技能-能力”的序列过程中收益更多。  相似文献   

10.
我从事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已有几年时间,每一年都接手一年级的新生,都得面对一年级的第一堂音乐课,我一直在思考怎样将这堂课上得有艺术,使“心如白纸”的孩子对音乐感兴趣,留住他们的心?下面谈谈我这几年的教学心得。一、课堂上需要一位面带微笑的音乐教师第一堂课老师是不是应带着微笑上课,对这个问题说法不一。有的老师说要从一开始就“板”着脸进教室,给他们一个“下马威”,不然孩子是不会怕你的,特别是一年级的音乐课,游戏众多,课堂秩序很难维持。其实我觉得没这必要,要孩子真正信服你,并不是一脸凶像就能达到目的的。即…  相似文献   

11.
汪群 《学语文》2003,(4):56-56
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叶圣陶先生曾告诫过我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开始阶段也称为导入环节,就像优美乐章的序曲,也像学校艺术节的开幕式。如果导入环节设计和运用得好,就会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师生双方都心情愉快的全身心投入,因此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叶刚(浙江省绍兴县钱清江市小学)、沈海军(江苏省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高学雷(安徽省阜阳市颖州区鼓楼小学)、徐开星(福安市溪柄中心小学):何谓“有效的课堂教学”? 薛法根(以下简称薛):“有效的课堂教学”即“有效教学”,是教师进行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这里的“一段时间”可以是一堂课,也可以是一个阶段(如一个单元、一个星期等),现在我们特指“一堂课”或者“教学一篇课文的几堂课”。  相似文献   

14.
“减数分裂和配子的形成”是上海市高二《生物》第四章的重点与难点内容,也是学习“遗传和变异”的基础。本单元分两堂课,第一堂课是减数分裂的过程,第二堂课是精子和卵子的形成过程。本教学设计是第一堂课,即减数分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王庆欣 《贵州教育》2010,(13):29-30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语文学力发展的基础需要。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每堂课都在进行必要的听、说、读、写的交互活动。因为“听”是“说”的前提,没有清晰的“听”,就不会有得当的“说”;没有恰如其分的“说”,也就不可能有精彩的“写”,也不可能有绘声绘色的“读”。可见,“听”是相当重要与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6.
一家之言     
要做好老师,先做大朋友 每堂课上,我们都会以“小朋友好”,“老师好”的问候方式作为一堂课的开始。说过了无数次的“小朋友”,也许谁也没有留意这一称谓。细细品味,你会悟出:这个普通的字眼包含了深刻的涵义。 陶行知先生把学生称为“小先生”,既然大家都是先生,关系就应该是平等的,应该是朋友关系。既然是朋友,就应该互相帮助,坦诚相待。有了这个认识,那么在课堂上,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应该是个命令者,是个一本正经的老师,而应该是大朋友,同他们一起探讨,一起学习。如真能这样想,学生的主体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所以我…  相似文献   

17.
王君 《教学与管理》2009,(7):147-148
一堂课要有个好的开头即好的“引入”,就像歌剧中的序曲能为整曲定下基本基调,并指引着欣赏者进行有效欣赏一样,定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有效激起其学习兴趣。当然,“引入”技能也不完全只用在一节课的开头。其实,教师在讲述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都有一个类似“开场白”式的“引入”,以便能自然地切入主题。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很重视引入教学技能。  相似文献   

18.
宋连礼 《河南教育》2004,(10):34-34
一堂课就如同一台戏,它的“高潮”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最佳状态。然而,由于教师的种种缘故,却让“高潮”轻轻错过了。  相似文献   

19.
语是一门极大极实用的学科,而课堂是一个极有限的实施基地。要将二统一起来,就必须“经济”地组织好一堂课,做到将艺术的渲染,思维的激活和学法的掌握结合起来,变“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学海无涯乐作舟”,真正做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相似文献   

20.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认真研究课堂。而听课,则是研究课堂的重要渠道,也是语文教师以及研究人员极为平凡的日常工作之一。 但是.不会听课不善听课者却不乏其人:不少听课人总是以挑剔苛刻的眼光审视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细节,以发现授课教师的错误为听课最大的收获;也有人以猎奇的心理要求每一堂课都有“戏”可看、每一教学环节都匠心独具…… 自然.客观公允地研究课堂中诸多现象者亦大有人在——本期编发的两位教研员的一组“听课笔记”.就可以作为课堂研究的较好案例。 这两则“听课笔记”,前者侧重比较三个教学案例的共性个性、优点不足,后者侧重解剖一个课例的各个环节。听课人对于课堂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有不少得当的评析。当然,我们未必完全认同两位听课人在“听课笔记”中的一切观点。 尤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组“听课笔记”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课堂研究的两条重要思路——一是横向比较.一是纵向分析。 “关注课堂、研究课堂、提升课堂”是“课例研讨”栏目一直以来所秉承的宗旨。如何研究课堂也不仅是教研人员的专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可能地帮助一线教师认真准备一堂堂课,认真上好一堂堂课,认真反思研究一堂堂课。 从一节课研究语文,从一份作业研究语文,从一次测试研究语文.从一个活动研究语文……“课例研讨”提倡的就是以上种种立足实际、服务实际的“田野”式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