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特质的探究,是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目的所在.闻一多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抒情和韵律两个方面,他以此为出发点,勾画出了唐诗发展的大体轮廓,并对孟浩然、贾岛等诗人的创作风格进行了独到的分析.闻一多的唐诗研究,其最终指向是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营养,他认为抒情和韵律正是使新诗保有中国特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在唐诗研究中深刻体悟到中国古典诗歌之美。他认为,唐诗的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唐诗的发展是整个唐文化发展之一部分。他在唐诗研究中贯穿了“风格即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在唐诗研究中深刻体悟到中国古典诗歌之美。他认为,唐诗的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唐诗的发展是整个唐文化发展之一部分。他在唐诗研究中贲穿了“风格即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闻一多是一个标志着新诗由初创期进入成熟期的重要诗人。他以爱国情思为凝聚点,以追求诗美为驱动力,变革新诗的艺术形式,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诗歌是语言艺术中的“高层艺术”,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存在。它对艺术形式(包括格式、韵律、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发起的新诗格律化运动,确立了新的艺术形式和美学原则,使新诗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同时也使之接上了中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源流.闻一多所提出的"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与新诗形式格律化的主张,既是新诗规范化的步骤,又是新诗民族化的途径,两者是合而为一的.这是闻一多对新诗发展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在抒情持的艺术上作出了多方面的探索,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其他人无法代替的贡献:他的抒情诗是中国新诗由自由散漫到严谨含蕴的桥梁,他是中国新诗体式的开拓,他是中国新诗技巧的集大成。他的诗歌艺术探索对今天的中国诗歌理论与创作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诗,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反映新生活、新思想的新型诗歌。它在语言上采用白话,可自由抒写,也可按韵律创作,是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相结合的产物。这使新诗既秉承了古典诗歌含蓄蕴藉,注重意境神韵的特点,又具有外国现代诗歌自由奔放,强调主观性、非理性、音乐性以及立体感等多彩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8.
抒情言志的审美传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主流,在新诗的现代转换过程中,尽管对中国古代诗歌模式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但中国诗歌的审美传统仍然是中国新诗发展的根基,新诗与传统诗歌仍然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新诗中仍然渗透着传统诗歌的养分和流贯着传统诗歌的血脉,古典诗艺传统仍然是保持中国新诗民族特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理论的倡导及其新诗批评,在确立现代新诗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方面,为世人所瞩目。究其本质,闻一多的新诗理论及其创作并非“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譬儿”,在他的诗歌观念中,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事实上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基础内核。其诗歌“三美”的倡导,是传统诗歌理论基础在美学方向上的发展,是现代诗歌审美理念的建立;他对新诗的批评乃至对某些诗人、诗作的否定,以及诗歌创作以“时代”、“民族”为经纬的倡导,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观念在新时代的发展与更新。  相似文献   

10.
新诗,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反映新生活、新思想的新型诗歌.它在语言上采用白话,可自由抒写,也可按韵律创作,是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相结合的产物.这使新诗既秉承了古典诗歌含蓄蕴藉,注重意境神韵的特点,又具有外国现代诗歌自由奔放,强调主观性、非理性、音乐性以及立体感等多彩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标志着新诗开始整合与古典诗词的关系,走向了诗艺的自觉。闻一多从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转向通过意象来间接地抒情,使诗趋向凝炼。在浪漫主义诗风经过格律化运动再向现代派诗艺前进的过程中,闻一多广泛吸收了西方诗歌艺术的营养,超越了他自己大力推动的格律诗派,而且他是整个这一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2.
抒情言志的审美传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主流 ,在新诗的现代转换过程中 ,尽管对中国古代诗歌模式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 ,但中国诗歌的审美传统仍然是中国新诗发展的根基 ,新诗与传统诗歌仍然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 ,新诗中仍然渗透着传统诗歌的养分和流贯着传统诗歌的血脉 ,古典诗艺传统仍然是保持中国新诗民族特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正一、引导学生把握新诗特点新诗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反映新生活、新思想的新型诗歌。它在语言上采用白话,体制上不拘一格,可自由抒写,也可按韵律创作。除了把握新诗上述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以外,还要引导学生把握新诗的美学风貌。新诗是中国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相结合的产物,这使新诗一方面秉承了古典诗歌含蓄蕴藉,注重意  相似文献   

14.
何其芳在回望古典诗传统、重新阐释古典诗词时重新发现了"追忆"之抒情方式的魅力,是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而与此同时,他将这种抒情方式用于自己的诗歌建设中,追忆过去的爱情和青春,采用"化古"手法和对话体展开"追忆",形成了他对新诗自身创作经验的发现,促进了新诗建设。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美学概念。在中国新诗的评论中,古代文论的许多概念,如"风骨""气韵""辞采"都已被旁置,唯有"意境"与"意象"还常常提起,"意象"说仍然是今天评价诗歌的美学范畴,亦是我国古典诗歌传统与现代新诗的纽带。本文主要从诗歌意象的角度探讨新诗与我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微妙联系,并对中国新诗的未来发展进行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新诗理论在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全面欧化的情况下诞生,其要纠正的自然是新诗发展的偏颇,从而达到一种审美的自觉。但又不能否认的是自由诗也是诗,不乏审美价值,直到现在它依然是当代诗歌的主导形式。其新诗理论重新重视格律诗,强调诗歌之建筑美,必然导致旧体诗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凭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再加上对西方有关格律和形式诗论的有意剪裁式借鉴,不难看出他在有意无意中重新唤醒了中国古老诗歌的魅力,找到古典诗歌和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施蛰存是一位学者,对古典诗词有深入的研究,《唐诗白话》即是其古典诗论的代表作之一。他通过诗歌本体论和功能论、古典诗歌创作论、古代诗人批评论和诗歌鉴赏论3个方面,阐述了其诗歌的看法:诗歌是用形象思维来言志或抒情的句法整齐、音韵和谐的文体。  相似文献   

18.
芦荻 《华章》2012,(33)
中国舞蹈以肢体言语为媒介,注重抒发内在情感,是中华民族抒情文艺的重要组部分.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范畴.它是华夏抒情文艺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本文以意境理论的成熟形态——王国维的意境理论为视角观照中国舞蹈,从而探求中国舞蹈的古典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诗的解读,是从意象开始的。为此,本通过对闻一多诗歌创作的全面考察,较全面具体地探讨了闻一多诗歌想象的审美特征。作认为:在诗人澎湃的激情、丰富的想象以及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闻一多诗中意象明显呈现出了新颖独特、“浓丽敏密”、包含童趣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美国新诗运动被誉为“美国诗歌复兴”,它掀开了美国现代诗歌崭新的一页.意象派诗歌作为这场诗歌复兴运动中夺目的主角,不仅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国新诗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了中国新诗的创作和诗学理论.论文以美国新诗运动为切入点,介绍对中国新诗影响的背景,并以胡适和闻一多为个案,探讨英美意象派对中国新诗发生发展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