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现象,理应为人类的精神生存立基,人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里,还生活在意义世界中,生活在精神追求中。人作为一种精神生存,对精神的追求是人生于世的永恒命题。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现象的一种表征,它以一种超越现实制约、突破世俗归置的精神品性,体现一种审美的精神情怀,特别是在人类遭遇精神危机的当下,彰显文学教育的精神立场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2.
在这篇作品中,周国平提出了一个观点:人的高贵在于他有灵魂生活,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尚和卑鄙。我想,周国平所说的灵魂生活,应该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精神生活。的确,灵魂生活是丰富还是贫乏,是深刻还是肤浅,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人生命品位的高低。人人都有灵魂,但并不是人人都有心灵生活。看一个人是否有灵魂生活,要看他有没有纯正的精神追求。人的物质追求,是为了安顿肉体;人的精神追求,是为了安顿心灵。一个人,不管多么有钱,不管有多高的文凭,多高的官位,如果缺乏纯正的精神追求,就绝对…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诗歌残缺美具有多重价值:确立了一种新的审美范式,包含着一种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体现了晚唐没落、颓废、消沉的时代精神;找到了生命的存在价值。生命每一个阶段都自有价值,人应该活在当下,把握现在。生命的价值还在于执着努力追求的过程,而不在于结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倘若没有人文情怀导航,没有艺术审美调节,这样的生活也只能是贫乏而无趣的。物质丰富和精神空虚的矛盾,已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在中学生身上尤为突出。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奠基时期,其精神家园的质量既关系到个人的生存质量,也会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方向。《历史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其实质是帮助学生建构精神家园。因此。把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精神之光深植于学生的精神.家园,显得十分必要,这正体现了历史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5.
声音     
《陕西教育》2008,(10):5-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疔治的愿望与计划。在素质教育成为越来越多人共识的同时,学生的童年和青春却充满失败.许多学生已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首先针对的就是这些畸形的教育而言的。  相似文献   

6.
普适与朴素是一种教育品质。基础教育教学创新应该摒弃浮华与文饰,回归普适与朴素。因为基础教育只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它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该确立普适与朴素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只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基础,但这也是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机会杰出的基础,应该设置普适与朴素的全面课程。基础教育教学创新只是为基础而创新,应该选择普适与朴素的教育教学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追求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愈加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现代人已把从事身体锻炼看作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体育教学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节拍,应该多渠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负责。  相似文献   

8.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谈到: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唤醒灵魂的教育,是让教育回归本质、让校长回归本性、让校园回归本色,充满崇高人生追求和丰富精神生活的过程。我们的教育要追求人类永恒的价值——智慧、公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回归生活”成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课程改革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道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做人教育的课程,其课程改革也开始“回归生活”,“过有意义的生活”成为了道德教育课程的终极追求。而与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道德评价,也应该秉承“回归生活”的理念,做到在生活中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我认为,大学应该培养有独立人格的人,有创造能力的人,有大爱情怀的人,有幸福生活的人。有独立人格的人才有创造能力,有大爱情怀的人才会有幸福的生活。这应该是大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追求和目标,也是大学存在价值的证明。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工》2014,(5):46-46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说,今天,追求公平已是时代的最大潮声,呵护公平则是社会的基础共识。在当今中国,公平更成为一把重要的价值标尺,一种凸显的权利诉求,甚至成为衡量幸福的关键指标。为什么生活变好了、物质丰富了,还有那么多牢骚不满?为什么发展起来以后,问题依然不少?说到底,是因为人们对公平等更高层次的问题有了更多期待。权利、机会、规则方面的种种不公平,已经成为发展进步的障碍;人们对公平的朴素认知,也已经体现为对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人的期盼。  相似文献   

12.
曾经徜徉于《诗经》朴实自然的文风里,朴素的文字和着明快的节拍直抒胸臆,入耳人心,这是一种朗丽润泽的格调,简单、朴实而美妙。我们似乎能感觉到那个时代民众生活的姿态,不事雕琢,敢于追求,吐露直情,其朴素的言辞、朴实的情怀犹如亘古不变的自然山水流淌着最原始、最真挚的动人情感。如“蒹葭苍苍,  相似文献   

13.
高中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种理想追求,也是一种责任使命,更是一种理念与信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师可以从解析名人故事,感受英雄魅力;分析历史事件,挖掘社会功能;立足当下实际,激发内在感情三个方面入手。学生拥有家国情怀,才会有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才会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成为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相似文献   

14.
治军的诗     
赵立功 《河南教育》2008,(10):64-66
一个人,要成为诗人,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的:一是诗意的情怀,一是诗意的生活,一是诗意的诗作.诗意的情怀,是一个人成为诗人的精神先决条件.人的生活有没有诗意,不在于物质层面的富足与否,而在于诗意情怀的有无.……  相似文献   

15.
王蕾 《小学教学研究》2023,(10):18-19+25
家国情怀是与家和国相关的情感,是一种朴素的希望与寄托,是一种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归属感与自豪感。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及奠基作用为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提供了可能性。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增强教师的家国情怀意识,深化教师对家国情怀的认知;其次要引领学生在文本语境中涵养家国情怀,在言语情境中浸润家国情怀,在语言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6.
高技术开始被用来测定人的感觉。一个人心情是否愉快,本来应该只有他自己清楚,别人只根据他的表情和行为间接判断,更不用说用技术来给心情定量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提高,人的价值追求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商品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某些使用需要,更需要使人看了觉得舒服。由此,需要对人的感觉进行客观而定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彭慧 《山东教育》2008,(6):F0002-F0002
老子说:“万物莫与朴素争美。”作为语文数学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做到自然、朴素、实在。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青年教师陈燕,就是这样一位以朴素、真挚的情怀住学生心灵深处播撒母语阳光的创新型园丁。  相似文献   

18.
画家张道光的成功并非他执着追求的结果,而是由于机遇,这是生活的胜利。因此,对于那些还尚未成功的艺术家来讲,《画家与狗》带来的虚幻的安慰和鼓舞之后不过是更难以忍受的焦虑,何时候机遇可以降临在我的头上?而成功多属于那些执着追求的人。不过,对于那些一直摇摆在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艺术家来讲,当艺术实在战胜不了生活的时候,还是应该回归生活。尽管这样的回归是痛苦的,却也忠于人性的真实,同时也保护了艺术的纯粹。  相似文献   

19.
《海外英语》2012,(5):54-54
本期“七嘴八舌”,我们来讨论当下非常时兴的一个现象——网络词汇。每天,网络达人们都在用那丰富的创造力和联想力缔造出一个个新鲜词汇:神马、鸭梨、内牛满面、童鞋……网络上、其他各种媒体上,到处都是。不可否认,这些新鲜词汇为枯燥的生活注入了丝丝活力,然而,  相似文献   

20.
在一定意义上,价值是指一种可能性的实现。有效教学中的价值关怀,也正是为了追求一种教学的"可能生活"。显然,实现更多的可能生活意味着更加丰富的生活。教学中追寻的这种理想教学生活,其实应该是有效教学的本来面目,只是被一时遮蔽了。一旦师生作为主体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