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个“呢”字疑问句是不是反问句不是由语气词“呢”来决定的,也就是说,语气词“呢”本身不表示反问。一个疑问句要成为反问句,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2.
一个“呢”字疑问句是不是反问句不是由语气词“呢”来决定的,也就是说,语气词“呢”本身不表示反问。一个疑问句要成为反问句,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之一:条件A是指某一特定的语境支持反问句成立,在这一语境中,一个问句可以成为反问。条件B中的反问标记是指问句中的一种形式标记,有了这种标记,问句就能构成反问。条件C指的是有些词语出现在一定的句式中,句子就是反问句。一个问句如果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之一:A、句外语境的支持;B、句内有反问标记;C、特定句式选择特殊词语。条件A是指某一特定的语境支持反问句成立,在这一语境中,一个问…  相似文献   

3.
反问句的语用功能定义为说话人使用反问句的目的和用途,可以分为核心功能和衍生功能。反问句的核心功能指由反问语气决定的功能。从反问句的产生机制看,反问句的核心功能不是“强调”和“辩驳、埋怨、责怪”,而是“否定”。  相似文献   

4.
中学课本将该句译成“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此译句有两个问题。首先,将“无乃……与”对译成“不是……吗”这种强烈的反问语气,不符合师生开始交谈时的实际情境。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以“恐怕……吧”译“无乃……与”,全句译为“恐怕要责备你吧”,明明有所肯定,偏偏以揣测语气出之,委婉曲致,甚是贴切。  相似文献   

5.
反问亦可用叹号安徽/胡昌永反问句是一种特殊的疑问句。不少人在印象中都认为它的末尾一定要用问号,而叹号是表示感叹句和一些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的停顿,因此,反问句与叹号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反问亦可用叹号。哪些反问句末尾可以用叹...  相似文献   

6.
一、反问句的定义及作用反问句即通常所说的反诘疑问句,是一种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的疑问。“它疑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解析】答案A。本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A项是一般疑问句中的正反问。用的是询问的、商量的语气,很委婉;B项是反问句,用“难道”表示反问,语气非常强烈;C项是肯定句,用“无疑是”表示肯定,语气强烈;D项是双重否定句,尽管用了“恐怕”表示推测的语气。但双重否定的语气还是比较强烈的。按照语气从轻到重的顺序,依次为A、D、C、B。  相似文献   

8.
副词“还”经常用于反问句,帮助形成反问语气。本文对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的11集台词和《雷雨》中的“还”类反问句作了统计分析,认为反问句中副词“还”有4种意义:动作或状态持续不变;增量;元语增量;出乎意料。  相似文献   

9.
反问句(也叫反诘句、诘问句)运用疑问的形式和语气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答案就在反问之中,能起到强调的作用。但是,有时候反问句的后面紧跟着与之密切相关的语句,用以说明或揭示反问句所蕴涵的意思。如在《林海》中有这样一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反问句“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是个比喻句,肯定的意思已在反问之中了。但“白色的浪花”是指什么呢?接下来就用“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加以补充说明,这正是反问句所蕴涵的意思。类似这类反问句后面的句子,我们称之…  相似文献   

10.
1.求,无乃尔是过与?课本注为:“难道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此注有两个错误。把“无乃……与”译成表反诘语气的“难道……吗”是第一个错误。“无乃”不是表示反诘语气,而是表示委婉语气,作用是用委婉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意义相当于“恐怕”、“只怕”等,它常和“乎”或“与”构成固定句式。“与”通“欤”,用法与“耶”相似,“稍微带些测度的意味”(人教社《古代散文选》中册附录)。“无乃……与”应译成“恐怕……吧”。把“尔是过”译释成“你的过错”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具体问题入手,运用语义功能语法理论,从语义、句法限制、表达等层面分析了汉语传信语气词“嘛”和“呗”的异同.文章认为,二者在语义上有交叉又有侧重,前者重在表“显而易见”语气,后者重在表“情况唯一”的语气,二者表“显而易见”语气的来源也不同.二者句法上的差别在于,“嘛”可用于疑问句和反问句、与语气副词的结合面宽、可与能愿动词共现,“呗”则没有上述用法;功能上的差别在于前者重在说理,后者重在道情.  相似文献   

12.
反问句(也叫反诘句、诘问句)运用疑问的形式和语气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答案就在反问之中,能起到强调的作用。但是,有时候反问句的后面紧跟着与之密切相关的语句,用以说明或揭示反问句所蕴含的意思。如在《林海》中有这样一例:“看,‘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反问句“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浪花吗?”是个比喻句,肯定的意思已在反问之中了。但“白浪花”是指什么呢?也就是把什么东西比作“白浪花”呢?接下来就用“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加以补充说明,这正是反问句所蕴含的意思。类似这种反问句后面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反问后续句”。反问后续句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经常可见,就其表达作用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对反问句加以补说。例如: ①我们在这里安了家,扎了根,将来要种更多的蔬菜瓜果,光靠人工授粉怎么忙得过来?我在码头上等船,就抽空儿捉了些小昆虫带回来。(《彩色的翅  相似文献   

13.
反问句式“不亦……乎”之“亦”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情态副词“也”字,一为音节衬字,这两种理解均使反问语气缓和。一般“不亦……乎”句式反问气势较强,“亦”字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修订的1997年高考《考试说明》,跟以前相比更加明确具体,在“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甩法”一项(能力层级要求是“理解”),第一次明确列出了要求者生掌握的单音虚词34个,其中32个在高中语文课本的“单元知识”中有详细说明,其余2个“犹”“但”,“单元知识”没有涉及,双音虚词8个,课本的“单元知识”没有作系统的归纳。下边对课本没有作系统归纳的8个双音虚词和2个单音虚词作~归纳说明。无乃也作“毋乃”,副词性结构,常同语气词“乎”相呼应,用来表示委婉的询问。问者心中已有答案,只是用揣度的语气表示出来,略等于“恐…  相似文献   

15.
“何以……为”是古汉语中.袁示反问的固定结构,由“以……为何”句式发展而来,其中“何”是疑问代词(或称语气副词)作状语;“以”是动词或助动词,语义较复杂;“为”经常出现于句末,虚化为语气词,但虚化的时间不可一刀切。  相似文献   

16.
目前,许多语文工具书对“难道”都是这样解释的:副词,用来加强反诘(反问)语气。这种解释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一种推断:既然“难道”是用来加强反诘语气的,那么,凡有“难道”出现的问句都该是反问句了。但实际上,情况并不完全如此。只要我们深入语言事实,仔细地加以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对“难道”的这一解释是既不准确又不全面的。“难道”一词用在问句中自可表示反问以加强语气。这一类的例证很多,此处略举两  相似文献   

17.
《论语》共有疑问句326句。其中特指问64句,是非问44句,选择问7句;反问句共有183句;测度问句共有28句。反问句的数量大、形式多样,是《论语》疑问句的一大特点。是非问句句尾都有语气词来帮助表达疑问。在测度问句中,多用语气副词“其”来配合。  相似文献   

18.
上古汉语中,有三种结构中的“无”用法特殊:句子谓语动词前的“无”;形容词前构成“无竞”“无■”“无赢”的“无”;虚词“无乃”“无亦”“无宁”中的“无”。前人对这三种结构中的“无”没有统一的意见,也没有从语义演变或虚化的角度讨论过这些“无”间的关系。上述“无”的不同用法其实具有内在语义上的一致性。第一种结构中的“无”是表频仍义的频率副词,与其词源意义有关;由频仍义引申为“重、再”义,所以第二种结构中的“无”是双音实词结构中表数量持续增加或状态延伸的语素;第三种结构中的“无”是基于反复出现的历史经验和自然规律表推测、判定语气的语素。这三种用法中“无”的意义是层层虚化的,同时由“无”组成的双音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凝固。  相似文献   

19.
读了贵刊2004年第3期黄月娥教师的文章《〈两只小狮子〉的朗读重点》一文,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首先指出一个错误,黄老师认为课文中的句子:“懒狮子抬起头慢吞吞地说:我才不去吃那苦头呢!”是一个反问句,这是不对的。首先,反问句是一个问句,其基本标志是以问号结尾,这个句子以“!”结尾,就注定不是一个问句,而是一个感叹句。其次,黄老师说,此句话要以坚定的语气来读,这更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假使是反问句,反问句是以反问的语气来增强说话的效果,以给人更为深刻的认识。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多么令人寻味啊!这句话能用坚定的语调来读…  相似文献   

20.
《论语·季氏》中,有这样一段话: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其中的“无乃尔是过与”该怎样理解呢?这需要作语法分析。“无乃……与”是一个固定结构。始见于战国文献。“无(毋)乃,在战国时代的语言中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在汉代的使用有衰减的趋势,六朝时期的口语中,“无(毋)乃”可能消失了,或者趋于消失。“无”和“毋”古代是同音字,写作“无乃”成“毋乃”,记录的是同一个语音单位。甚至同一部古书,这两种书写形式都可以出现。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