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宪法的根本精神是法治精神,在我国现阶段,宪法的根本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宪法从立国、定国之根本大法提升为立国、定国、治国"三位一体"之国家根本大法,成为依法治国的总章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宪法成为公民与政府之间确立和谐关系的总契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十五大精神,特别是十五大报告关于依法治国的论述为指导,阐述了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和现行宪法制定、修改的历史过程,分析了宪法与党的基本路线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党的基本路线是现行宪法的灵魂,是宪法制定、修改和完善的基本依据,是宪法实施的重要指导;另一方面,现行宪法又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把党的根本主张上升为国家根本意志,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固定下来,并通过发挥治国安邦总章程的作用,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了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实施,成为贯彻实施基本路线的重要工具。把党的基本路线载入宪法,既是巩固基本路线地位的需要,也是依法治国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国内一度引起学者专家争议的宪法司法化、宪法司法化第一案已经经过学者一番严谨讨论,但是"宪法可以司法化"吗?"宪法司法化第一案"的提法是否妥当?宪法是否可以作为裁判案件的法律依据而在裁决文书中直接援引?宪法是否可以司法适用?这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宪法的地位决定了宪法的权威,但是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可以在司法中适用。部门法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就应该诉诸部门法;当部门法缺失时,法院还应当诉诸宪法,而不应当以没有法律依据为由拒绝审理。宪法司法适用的主旨:一是宪法间接性援引,二是使合宪性解释成为一种宪法义务。  相似文献   

4.
作为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宪法,能否起到根本法的作用,关键在于能否得到全面完整的实施。但长期以来,宪法不能同刑事法律、民事法律、行政法律一样进入诉讼,不能成为法官审理案件的依据,宪法的根本大法地位无法体现。因此,如何建立我国宪法诉讼制度就成为当前司法实践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拟从宪法诉讼制度的起源、发展,谈我国宪法诉讼制度建立的必要性,看法粗浅,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宪法权威是指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在国家和社会日常运行中,是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的根本行为准则,简而言之就是要体现宪法的至上性和权威性.但在我国,树立宪法权威主要应当完善宪法自身的不足,健全宪法保障与诉讼制度和提高全民的宪法权威意识.  相似文献   

6.
《中学文科》2006,(1):22-24,88
识记:我国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我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由宪法规定。 理解:从内容规定、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列举我国法的有关条款,说明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最高行为准则和公民权利最重要的律保障。明确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进一步增强宪法观念,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 活动:绘制我国国旗,查一查国旗制作应符合哪些要求,想一想国旗图案的寓意。模拟表演“德家族成员座谈会”。  相似文献   

7.
宪法司法化、"宪法司法化第一案"的讨论在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然而,宪法是否可以作为裁判案件的法律依据而在裁决文书中直接援引以及宪法是否可以司法适用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笔者认为,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可以在司法中适用.部门法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就应该首先诉诸于部门法;当部门法缺失时,法院就应当诉诸于宪法,而不应当以没有法律依据为由拒绝审理.同时,宪法的司法适用存在适用的主导:一是宪法间接性援引,二是使合宪性解释成为一种宪法义务.  相似文献   

8.
对依宪治国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一直以来,人们都把它当作一部政治法。随着公民法制观念的增强,依宪治国已逐渐走进公民的生活。我们已经认识到,只有实施宪法监督,开展违宪审查,维护宪法权威,才能使宪法成为一部真正走入社会,走进公民生活,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9.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 ,它和国家政权、阶级与阶级斗争、经济等重要的社会思想、政治、经济现象密切联系。法国在 1791年到 1875年 84年间里先后颁布了 11部宪法 ,尤其是法国作为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 ,国家根本大法如此频繁变更 ,尽管其宪法的资产阶级根本性质没有变 ,但这种历史现象尤其少见。这种现象产生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正是本文所要分析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涉及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为了保证宪法的地位和权威,各国都建立了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宪法监督制度。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是最高权力机关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1.
行政法作为与宪法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部门法,行政机关的依法执政能力直接决定着宪法精神的贯彻落实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从对当今中国宪法精神探讨入手,阐述提高着政能力建设与贯彻宪法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而指出了“以人为本”、“人权至上”是当代宪法和依法行政的最高原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宪法应当体现反特权的人权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本文在介绍雷锋精神、和谐校园内涵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弘扬雷锋精神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作用,对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弘扬雷锋精神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所谓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与价值追求,具有深厚的伦理底蕴和历史的积淀。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坚实有力的伦理精神支撑。与时俱进、被赋予崭新内容和意义的新时代伦理精神必将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引导和推进和谐社会构建进程。  相似文献   

14.
当代人文精神的特征和形成方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代人文精神是以人本世界观为核心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以人的整体、全面、长远和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的态度和追求。人文精神既有历史普遍性,也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主体性精神,它们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的福祉。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广义的科学精神,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也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不同人群、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和谐发展的全面和谐发展观。强势平衡、信仰先行、楷模示范是当代人文精神形成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是人类对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奥林匹克运动是促进人类和谐发展、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一项国际性努力,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对促进世界的和平进步、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和谐教育作为整体,包括了和谐校园、和谐文化、和谐精神三个基本要素。三者之间关系体现为辩证统一性。从静态看,和谐校园、和谐文化、和谐精神具有整体性;从动态看,和谐校园、和谐文化、和谐精神具有协调性。当前,推进和谐教育,需要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把握和谐教育的前提;积极发展校园文化,涵养和谐教育的基础;提升校园和谐精神,增强和谐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个人幸福与整体协调有机统一的社会。一个社会具有私心和公心这两个要素就能使社会达到和谐状态。将从私心和公心的相互作用及运行机制来论证“两心”是构成和谐社会之根本。  相似文献   

18.
浅析志愿精神在中国得以发展的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全国广泛展开的同时,志愿精神也得到广泛传播,志愿精神得以发展的基础可以从我国所处的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现实,以及伦理学和心理学角度来说明。  相似文献   

19.
培育和谐精神是和谐文化的建设目标。培育和谐精神抓住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了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社会需要和谐精神;要通过培育和谐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宪法宪政精神缺失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是政治学和法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从逻辑上看,宪政以宪法为基础,只有当宪法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与宪政的精神要义,即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相一致时,宪政的实现才成为可能.然而近代中国宪法与宪政的精神要义总体背离,基本成了确认军阀独裁合法化的工具.反思近代中国宪法缺失宪政精神要义的表现和原因对于当前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实现宪政理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