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象图式对揭示语言运作本质有重要意义.词汇的延伸多来源于意象图式及变体,意象图式为由抽象到具体的隐喻映射提供了依据和途径.文章以意象图式为支点,从意象图式的形成基础、结构组成及特点出发,对"就"的中心图式和图式变体及"就"的隐喻表达和意象图式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探讨"就"的空间意义和空间概念隐喻,分析副词"就"意象图式及其变体在其词义延伸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穆旦诗歌在用词、用句上理性色彩随处可见,但是这种理性色彩并不是说就意味着沉稳、不活泼、教条等,相反,他对词语意象的运用相当地娴熟,他深刻的思想通过意象完全释放出来,做到了以物扬志,以景传情。"意象"可以分为主观性意象和客观性意象,穆旦诗歌的词语意象,主观性色彩比较浓厚。在主观性意象当中他的诗歌大多运用了象征性手法。  相似文献   

3.
古诗的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这样的物象也就是意象.意象在古诗中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意象群的形式出现的,有时出现的是几组意象,这些意象群的叠加就构成了古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4.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已越来越为研究者所重视。有关古典诗歌意象的论著时有问世。关于意象的溯源与界说、组合与营构、承传与递变等有关问题的探讨也渐次深入。但专就某类诗歌作品的意象经营进行研究为数尚少。本文拟就《诗经》的意象经营作一探索,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在李白和苏轼的作品里“,月亮”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本文就李白与苏轼诗词中运用月亮意象的相似点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揭示作家主体经历、性格与作品意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月统摄全文,诗人入手擒题,就题生发,通过对月景、月理、月情的描写和感述,完美地呈现了月的原始意象、时间意象、愁绪意象三种不同的意象特征.并圆满地完成了三种意象特征的转换和组合,使该诗真正达到了神意交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在诗歌艺术中,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表示某种特定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就叫意象。本文试就《诗经》的一些篇章,从意象方面,论述《诗经》的意象美:诗中之画的意象美,意象组合的音乐美,意象的喻象美,意象的含蓄美,意象的朦胧美。  相似文献   

8.
在李白和苏轼的作品里,"月亮"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本文就李白与苏轼诗词中运用月亮意象的相似点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揭示作家主体经历、性格与作品意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就如何识别意象和形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形象是没有渗透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而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形象,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目前新诗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诗教学的三个必然环节:引导学生通读,以感知诗中意象;引导学生品读,以理解诗中意象;引导学生赏读,以领会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11.
意象、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意象是作品意境创造的重要因素,也是审美意境生成的前提、基础。意境的创造与生成离不开对意象的建构与赏玩。不同类型的意象或意象的不同组合方式,对于意境创造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柯仲平是较早到达延安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及理论主张对1937-1949年期间的延安文艺创作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柯仲平的创作以诗歌研究的方式考察,可归纳出几个特点:与延安革命热情相应和的狂飙诗情,朗诵诗和街头诗运动的开展,书写新型农民和工人的长篇叙事诗以及对民族化、大众化形式问题的讨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柯仲平是较早到达延安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及理论主张对1937-1949年期间的延安文艺创作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柯仲平的创作以诗歌研究的方式考察,可归纳出几个特点:与延安革命热情相应和的狂飙诗情,朗诵诗和街头诗运动的开展,书写新型农民和工人的长篇叙事诗以及对民族化尧大众化形式问题的讨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创作、欣赏与评论中常遇到的两个美学术语。一般人认为诗歌创作的焦点问题在于意境的创造,对儿童诗来说,创作的焦点却是意象的组合。儿童诗意象的描写和意境的表达有其特殊性。儿童诗中意象与意境创造的关键是捕捉意象。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秦安江的诗歌为研究对象,分析秦安江诗歌中众多的草原意象群,突显多元文化语境中秦安江诗歌创作的独特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16.
安史之乱后,盛唐诗风不复存在,大诗人杜甫开"诗世界",即开创"宋调"先声;中唐韩愈进行诗歌解构,颠覆盛唐诗已有的艺术规范;晚唐杜牧继承杜甫、韩愈开创的新诗风,并在诗歌创作中加以实践,成为了开"宋调"的另一位大诗人.宋人严羽概括的"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等宋型诗要素在他诗歌创作中已有明显的表现.其"以才学为诗"主要表现为:在诗中大量用典;在自己诗中加注;好在诗中用奇字僻词,化用经学语句.杜牧"以才学为诗"的形成.与其个性、家学、时代有着密切关系,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胡适为研究个案,追溯他的诗歌历程,在分析社会文化系统与诗歌系统多元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前后相继两个时期内的诗歌翻译与创作的相互影响情况。社会文化系统会影响文学系统,进而影响诗歌系统,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也是多元互动的,这在诗人兼翻译家胡适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郑敏的题画诗创作,在中西诗画同源探讨中,承续本国传统的审美创作手段,博采世界艺术资源,在有意提高审美鉴赏品位的同时,为现代汉语新诗的推广与普及做出了贡献。而郑敏的具像诗创作尝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对文字进行排列构成某一形状;二是借用中国古典绝句形式来创作短诗。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女神》中“火”的意象的反复出现十分引人注目.首先,“五四”时代精神的泻染及当时东西方思想、文艺思潮的交汇与碰撞的影响赋予“火”以时代精神内涵.而在文化层面上,“火”及其衍生意象又具有深远的文化原型,它们不仅承续楚文化宏大的自然宇宙意象,而且在世界文化的博大视野中也能寻找到其意象之源头与理论依据.本文将从其时代精神内涵与文化原型两个方面试着做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20.
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博依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技法,它可溯源到先秦诗文理论家所谈论和使用的言说及表达方式:比物丑类.它与<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有着密切关联.博依在诗文创作中广泛使用,会使诗文文义被遮蔽,但是诗文创作中又不能缺少博依手法,它能形象化地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