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艺术未必属于人类所独有,而艺术必然是形象的,即使是音乐也是声音的形象。我们就是被形象包围着生活的。然而,并不是任何形象对任何人都是美的。这就是文学的形象的美的塑造的必要性,这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形象欣赏的差异性。中国文学批评是实践的、感性的、欣赏的、具体的,因而中国文学批评中的"象"的问题也是在针对文学的实践、文学的欣赏和文学的具体讨论中逐步发展其含义的。而在它的萌芽时期又并不是就文学而言"象",但又不能说与文学毫无关系。请看中国经典中的"象"是什么?圣人有以见天下之皤,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  相似文献   

2.
一般文艺理论对文学形象的把握一般依靠的是“知人论世”,但与文学形象密切相关的创作主体的创作意识及在作品中呈现的情象结构,却往往被忽略。创作主体与其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之间会形成互相对应的形象体系,情象结构在文学作品中构成的文学形象体系,能为把握文学形象创造及内涵提供新的诠释角度和相对客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观念强调的是"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艺术境界来源于具体形象之外,所有的这些形象只是一个载体,构成了完整的一个外貌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整个艺术表象的拆解。中国的绘画美学观点是主张其所运用的艺术表象是一种非表象的表象,是一种象外之象。画者是用"以形写神"的笔墨,画出了"气韵生动"的形象,即美学的"非表象的表象"。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意"是诗人主观的思想和情感,而"象"则是具体的物象或形象。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或形象都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本文拟从古诗中"桃花"的意象为例,来解读中国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象”论,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特点,较之于后来的“形象”之论,更能体现出文学的本体特征。  相似文献   

6.
文学中的形象和图画中的形象虽有许多相似之处,然由于成象载体和成象方式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所成形象的不同和观看经验的不同。这种不同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文学与图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川端康成善于利用"意象"创造自己的文学世界。他根据自己的美学追求,在自己的美感经验中,通过直觉和创造赋予简单的形象以深厚的韵味,这些寓意之象又恰好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情趣。在《山音》中,川端创作出物象、植物象、动物象、音象等众多的"象",正是这些丰富的寓意之象,让他的作品寓意深刻,含蓄隽永,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  相似文献   

8.
文学述"道"、表"意",但必须经过"象"的中介。作为文学特质的"象"与图像之"像"之间同中有异。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文学中的"像"元素与日俱增。文学的无形之"象"被大量改编成了有形之"像"。从无形之象到有形之像、再到符号之像,精神的因素逐渐减弱,主体重建的问题又一次摆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9.
文学教育在中学语文中的地位越发凸显,尤其是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更能直观地让学生体味到文学的魅力.中学语文课本中优秀的、富有生命力的篇章,都是在文学语言方面做到了简洁与细腻的统一;摩象传神,抓住了特征;具备独特地心灵体会与个性化的语言.  相似文献   

10.
文学形象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在文学形象中,语言向形象的过渡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有一个中间环节,即文学具象,因此,文学形象可以分为 形象两个大的层次,两个层次又可以分为语音文字、主义义、具象和外象、意义、内蕴等6个小的层次,由此构成文学形象复杂的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11.
文学泛化时代的想象力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文学较之近、现代文学体现出很多不同,表现出文学样态的多样化、文学创作主体的泛化、文学思维和技法的幽灵化以及日常生活符码化思维的渗透等新特点,当代文学进入了文学泛化的时代。关于文学想象力萎缩的问题必须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加以探讨。当代中国文学的想象力萎缩既是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原创力匮乏的表现之一,也是文学泛化背景下非文学领域与文学互动而引起的非文学想象力方式对文学想象方式影响的反映。当代中国文学并不缺少想象力,而是缺少符合文学这种特殊的语言审美艺术特质的优秀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语言艺术,作为对“想象的世界”的表现,文学语言和普通的实用语言的不同,在于其情感性、多义性,在于其联想的丰富和多彩。文学作品的形象是通过间接的方式,通过想象的过程呈现给读者的。文学文本中语言符号与意义的分离与偏转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为欣赏者留下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欣赏者需要依靠想象的能力对空白进行独特的、创造性的填充和确定。因此,把握文本的思想深义,感悟艺术形式的表现技巧,最重要的首先是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然后经过想象、联想的作用,唤起具体可感的个人艺术世界,即创造性的艺术形象世界。艺术形象沟通了作品的浅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筱敏是新时期以来关注女性命运、参与女性文学建设的重要作家。她的女性散文创作表现出重感情抒发、重感觉表现、重事物横向联系等艺术特征,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创作的基本环节、文学创作的特殊状态和为文的乐趣等方面做了考察后,认为艺术想象贯穿着整个创作活动的始终,是促进创作活动前行的积极因素,是艺术思维的基本的主要的方式。从这个意义来说,陆机的《文赋》实际上是以艺术想象为核心的创作专论。这对于后世关于艺术思维方法的研究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庄子.逍遥游》精心营造的神人形象是中国哲学思想向文学形象过渡的重要一环,它所揭示的文学类型意义影响深远。神人具有内圣外王的特点。在意境论意义上,内圣指向大而美的艺术风貌,神人踪迹无定的特征丰富了文学想象,使文学艺术表现力向幽深和邃密方向发展;外王则要求大而美的意境内涵须有现实世界的"事"经验充盈其间。用禅境或神韵来阐释意境,是理解中国古典意境论的偏隅之见。  相似文献   

16.
艺术品是一种非现实 ,这决定了想象在艺术欣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学作品的阅读离不开想象的参与。文章从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意义的建构、结构等角度讨论了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同时指出 ,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源于语言表达的有限性与事物和现象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萨特的文艺思想在西方现代文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把艺术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联系起来,可以说是萨特文艺观点的核心内容。萨特首先从哲学上对人的自由本质进行了本体论的证明,并且把想象视为人所具有的一种虚无化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人具有了自由的本质。而艺术和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想象活动,因此成为实现人的自由本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桐城派文论把理想人性中的道德生命情调视为文学表现的本质内容和文学之美的根本显现。朱光潜继承和发展桐城派的文论思想,主张文艺要表现对人情物理充满想象性同情的真情实感。这一文艺思想是朱光潜移情美学思想和诗境美学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真美"是王充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真是美的基础和前提,必真而后才有美.王充之真是能被经验证实的真,以及基于其上的思考、推测和判断之真,因而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真美"是王充的审美理想和批评尺度.由此出发,王充否定文章中的语言夸饰,文章语言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作者的审美想象力尚未获得独立的位置."真美"贯彻到"文"心"同题上,王充要求主体内在思想情感必须"实诚"不伪,文章则应真实地传达自我的思想情感,文是自我的客观化,王充重视文章的独创性,并视之为艺术美的源泉和文章生命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运作、文学语言的含混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陌生化凸现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并使语言具有含混性;文学语言具有含混性,既是语言本体与艺术表达辩证统一的结果,也是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辩证统一的结果;文学的审美特性包括语言自身显现出来的因含混性而具有的诗性功能、文学活动的艺术虚构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三个方面。生活和语言矛盾对立的丰富复杂性从而作者自身和读者自身矛盾对立的生活-心理世界的丰富复杂性,是陌生化运作得以成功实施从而形成文学的审美特性的人类学基础;语言陌生化具有较为深远的审美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