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上花列传》与《繁花》一同划归为通俗吴语方言文学视阈下的写作,在选材与叙事风貌上我们足以洞见二者间的极大类同.韩邦庆有意以吴语对抗京语,目的是提升吴语文学的地位;而金宇澄既要运用母语方言进行文学思维写作,又要拿捏沪语在已普及的国语之上出现的分寸尺度,二者就呈现面貌与读者接受度而言必定存迥.本文拟通过《海上花列传》与《...  相似文献   

2.
江苏海门市位于长江口北岸,海门方言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关于吴语的V快哉对应于通语的快V了,赵元任先生在其1928年出版的《现代吴语的研究》中便有提及①,后  相似文献   

3.
钱乃荣《北部吴语的特征词》中所列举的北部吴语特征词,与团风方言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者,占相当大的比例,因而作为特定方言的特征词,不具备排他性。方言特征词的寻找是一件困难的工作,考察方式应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4.
汉语方言学界一般认为古吴语北至淮河流域。这个观点可以得到传世文献材料和现代方言材料两个方面证据的支持。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作为汉语方言的吴语在西晋才真正独立,严格说来,其北界应为长江,而不是淮河。从我们对各家观点的梳理来看,古吴语北界为淮河可能更准确。  相似文献   

5.
汉语方言关系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吴语和闽语的关系成为焦点问题之一,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探析吴语和闽语的历史渊源、吴闽方言在语音上的联系、吴闽方言在词汇上的联系、吴语和闽语的地域接触、吴语和闽语的民族语底层,来揭示吴语和闽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吴语方言作为吴文化的重要载体,代代相传,见证了吴地社会、历史和民族的发展和流变。吴歌地方色彩的研究必须与吴语方言的研究相结合才能揭示其真正的内涵。吴歌的地方色彩是汉族民歌基本风格与吴歌地域风格特征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赵元任先生的《现代吴语的研究》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研究方言的作,它最早由清华学校研究院印行出版。1956年,科学出版社重印。这部巨的问世在汉语方言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赵元任先生也因此蜚声海内外,成为公认的现代吴语研究的莫基人,堪称现代汉语方言学的开山鼻祖。  相似文献   

8.
《明清吴语词典》是一部高质量的断代方言词典,该词典全面展示了明清时期吴方言的词语面貌,为汉语词汇史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词语材料,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辞书佳作。  相似文献   

9.
从《山歌》所见明代吴语指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代冯梦龙选编的用当时吴语方言写成的民歌集《山歌》中,指代词已经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及某些代词的变式。明代苏州一带的吴语区域(包括今苏州、湖州和嘉兴)较今天大,加上文人记录修改时加入其他地域的书面语成份,指代词数量比现代苏州语多。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论述的吴语小说是指以吴方言为小说表述语言,主要描述以上海为中心的吴地世俗民情的小说。吴方言小说在十九世纪后期年代到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文坛上一度大放异彩,似流星划过天空。它作为研究吴文化的范本,永存于方言研究学者的视野中。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方言的特殊性和翻译的本质使然,方言著作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界尚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对于方言翻译的策略,主要分为三类:标准语翻译,通俗译法和方言对译。方言对译的局限性前人已有论证。该文选取吴语代表作《海上花列传》的英译为底本,以目的论为理论背景,指出张爱玲在翻译《海上花列传》时,常常在标准语翻译和通俗译法中合理选择,两种翻译策略相得益彰,对中国方言作品的翻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描写了吴语富阳场口东梓关方言的音系。文章首先对富阳和东梓关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之后列出了东梓关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和音韵特点,最后是该方言的同音字汇。  相似文献   

13.
杨水芳 《教育》2022,(10):82-84
一、课程缘由 校本课程《魅力吴语》的开发源于上海市市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二学期《语言大师》一文,执教教师沈林华老师特有的枫泾味金山方言,引起了在场听课教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长兴县地处浙北吴语区,境内方言状况呈错综复杂局面,除长兴土著方言外,还有源自安徽、河南、湖北、福建等地的方言。长兴境内河南话的语音系统源自河南信阳话,但由于长期受长兴土著方言及其他移民方言的影响,显现了比较明显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变化,方言语料需要加紧收集。同时,需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吴语语料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描写。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新描写主义的概念,新描写主义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相对的理论中立、类型学的视野、所见即所得的描写、形式和功能的双向互动、多学科互动、深入的微观观察。基于这种观念,"吴语重点方言研究丛书"在整体设计上强调了语料描写的深度。  相似文献   

16.
王文胜 《台州学院学报》2007,29(4):40-45,59
通过实地调查,运用地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平面揭示吴语处州方言豪、肴二韵的语音特点,并对其历史层次进行分析。处州方言豪、肴二韵的今读状态,是其自身演变和受外来方言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陈源源所撰《汉语史视角下的明清吴语方言字研究》是一部以历史方言字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是近代汉字研究的力作,拓展了俗文字学研究的范围,弥补了汉语文字学、方言学研究的薄弱环节.书中既有个案的实践研究,又兼具理论方面的探索,为历史方言字的研究提供了范例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全面描写了安徽泾县宣州吴语六个代表点的声母系统的读音,概括出泾县方言八条较为显著的声母特点。  相似文献   

19.
对近代汉语断代方言词典《明清吴语词典》疑难语词的释义进行商榷。文章列举"喝水成冰""护孩""黑漆皮灯笼""花斑斑"等十余条,从探求词义的理据来检验证明其失误与正解,以期对该词典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角度分别详细描述了路桥方言与中古音的对应关系,并指出与其他吴语在音韵特点上的异同。路桥方言最大的特点有二:与中古见、溪、群、晓四母对应的舌根音可与撮口呼及部分齐齿呼韵母相拼;阴平和阳去、阳平和阴阳上声调型相同且调值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