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培养语文能力应着重抓表达方式训练訾良山大家都知道,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什么是语文能力呢?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能力的内涵是:听人说话,说给人听,看人家写,写给别人看。从这里可以看出,听就是听别人用口头语言表达,说就是用语言来表...  相似文献   

2.
佚名 《高中生》2008,(15):46-46
人生来就害怕孤独。无论置身于怎样的人群当中,人和人之间还是互无瓜葛。所以,都市人流行听"随身听",大概就是为了用音乐来打发孤独。照这样看,那些独身攀岩的登山者以及一个人周游世界的旅行家等,不就称得上是"耐孤独人  相似文献   

3.
<正>朋友说,我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总是喜欢一个人躺在草坪上,默默地看着天,眼睛里满是淡蓝色的忧郁;朋友说,我身上有一种叫做傲气的东西,谈话时总是拒人千里,令人无法接近。听后,我淡淡地笑了。其实,他们不知道,一个人看天,未必就是孤独;拒人千里之外,不一定就是傲气。升入高中,起初很不适应——学习不再游刃有余,排名也不再令人满意。面对着一堆复杂的公式,看着右手深度凹陷的中指,想到自己似乎渐渐僵化了的思维,心中凄惶不已,一种无助的感觉压得我几  相似文献   

4.
杨芝权 《贵州教育》2010,(24):16-17
要了解一所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情况,你不用去听校长汇报,只要进到校同“一巡二看三观”,便什么都知道了。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孤独     
莫言的成长伴随着孤独,但也正是这孤独成就了莫言。莫言小学五年级没有上完就辍学回家了。但当时他年龄太小而不能当劳动力,于是就被村里派去放牛。他和他的牛们一起,看蓝天白云,听鸟虫鸣叫,但其实并没有那样美——他觉得非常孤独。在这孤独的笼罩之下,莫言学会了享受孤独,他以读书和与动物说话来打发这孤独的时光,这一段孤独的成长经历既  相似文献   

6.
麦麦 《小学生》2007,(12):14-14
六年五班的刘茜茜正戴着耳机听SHE的歌,她要到学校门口的小商店买SHE的贴画,她身子一跳一跳着,嘴里还哼着“水不孤独山孤独所以水把山围住,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树上住,梦不孤独心孤独所以梦把心牵住,家不孤独人孤独所以人才天涯苦。”  相似文献   

7.
2004年12月27日下午,一位颇有名气的特级教师赵先生在北京十二中(市重点)“借”高二年级的一个班上了一堂“研究课”。听课的来自全国各地,大约有五六十人。笔者借“地主”之便,也凑热闹去听了一回。“研究课”要研究的课题大概是语文教学改革、贯彻“新课标”之类。真是不听不看不知道,一听一看吓一跳:还有这样怪味儿的课!  相似文献   

8.
昨夜西风     
我有一个传奇人物般优美的名字:蓝沁,我知道许多人喜欢它就像欣赏一株盛开的玫瑰。可惜我不喜欢她。我每天低着头听音乐从城市的这一头荡到那一头,觉得城市凄凉。我会在那个时而热闹非凡时而又安静异常的地方安静地坐下,写让我难过的文字,看悲情的小说。我喜欢穿黑色的衣服,我的头发很长却不蓬乱,我喜欢听Jay的《叶惠美》。我是个男生却感情丰富心思细腻像个女生,同桌说我有些变态.我不想辩解什么。我孤独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但我的内心却不寂寞,我靠睡觉听音乐看小说来打发我的闲暇时间,偶尔会去逛逛音像店。  相似文献   

9.
我读圆明园     
百年的孤独和沧桑巨变塑造了你坚毅的沉默。……你静静地矗立在斜阳里,让小草抚慰你的伤痕,让风儿抚慰你的记忆,淡淡地看秋云春来,冷冷的听雷鸣雨骤。[编按]  相似文献   

10.
宁静之美     
杨九俊 《江苏教育》2007,(11):15-15
吴红华校长给我的印象,总是轻轻地说,静静地听,浅浅地笑。看了这组文章,才知道“风格即人”,淡泊明志,透现着宁静之美,个性使然,也是一种主体自觉。  相似文献   

11.
假日里跟几个朋友进山游玩,午间到一农家小院觅食。山里人很热情,女主人淘米抓鸡忙去,男主人便泡茶陪我们闲聊。山里山外,大事小事,看我们啥都能侃,男主人便冒出一句:你们都是……我们知道他问的意思,笑了:我们都是教书的。他也笑了:听你们说话就知道是读书人。  相似文献   

12.
郝召辉 《班主任》2009,(1):50-50
今天听的是一节数学课,我照例坐在教室后面。邻近的一个男孩友好地把课本递给我,说:“老师,您看吧!我和同桌合看一本就行!”听着这热情而体贴的话,我不禁对这个懂事的孩子产生了好感,自然对他多了一份关注,也知道了他的名字—小宁。  相似文献   

13.
二叔房基的周围是菜地,菜地里有一棵小桃树。新房修好,桃树也披了一身绿,很青春的样子。整个院子只有这棵桃树,于是它那一身绿, 便透出一种孤独。桃树的孤独也是二叔的孤独,二叔是个瘸子,三十岁了,还没娶到女人。我常常去看桃树,早就听二叔说它要结桃了。我还没吃过桃哩。四叔家有棵桃树,每年结的桃又大又  相似文献   

14.
孙佳 《音乐世界》2010,(11):36-39
被“毛巾男”征服了;被抱着吉他高唱着“孤独啊”的男人折服了。在你的眼里,是不是郑容和早已变成温柔、体贴的“淑男”代表了?都说看人不能只看表面,谁知道他的心里没有藏着跳跃的精灵呢?  相似文献   

15.
【话题】很多同学都时常抱怨自己过得太孤独,总向往着自己周围有很大一群人环绕着,谈笑风生,做共同爱好的、有意思的事情,每天愉快;也有不少同学时常抱怨自己是如此木头木脑,木讷无言,有朋友在身旁,却不知道怎么和朋友、和陌生人去交流沟通……最近听了张卫健的《孤独不苦》:朝  相似文献   

16.
李俊峰 《小学生》2010,(11):42-43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其主体性,是教师们探讨的重要课题,我们知道学习活动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个人,任何人无法代替其学习。教师可以把学习的材料讲解给学生听,演示给学生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要求让学生记忆和操作,但是学生是否听,是否看,是否记却是另一回事,能否听明运用更是另一回事。  相似文献   

17.
莫言的孤独     
莫言的成长伴随着孤独,但也正是这孤独成就了莫言。因为文革,莫言小学五年级没有上完就辍学回家了。当时他太小不能当劳动力,于是就被村里派去放牛。他和他的牛们一起看蓝天白云,听鸟虫鸣叫,但其实并没有那样美——他觉得非常孤独。  相似文献   

18.
新语丝     
《新读写》2011,(10):16-16
草原知道离群羔羊的孤独;沙漠知道迷途行者酌孤独;大海知道漂泊水手的孤独;谁,谁知道我的孤独?  相似文献   

19.
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一提法,我们早已熟悉。最近听了一堂语文课,促使我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我听的是《避雨》一课。板书课题后,教师问:“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分别提出了六个问题:我想知道谁避雨,我想知道课文内容说了什么,我想知道雨下得怎样,我想知道这个人在什么地方避雨,我想知道她是怎样避雨的,我想知道避雨中发生了什么事。此时老师说:“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交叉,但却都属于了解课文内容方面,由此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读蒋勋,是被《孤独六讲》这个书名吸引的。此前,我从未认真想过什么是寂寞,什么是孤独。但我一直为一种现象深感不安:商品社会里,都市的人们不敢面对自己。饭局铺天盖地,大家以很少在家吃饭为荣,不管谁请客,一呼百应;手机日夜开着,倘忘记带,便惶恐不安;一坐进车里,音响开了,一进家门,电视开了,不一定听也不一定看,只要身边有点儿动静;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