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报道:避免两个误区。首先是把主题性报道片面理解为成就性报道,弘扬主旋律的成就性报道虽然属于主题性报道的范畴,但它体现了更为鲜明的政治属性,在时间上更多关注的是“过去”。主题性报道主要针对现阶段的社会热点和时代的亮点,关注更多的是“现在”和“将来”,报道的内容除了总结性外,还有探讨性和前瞻性。其次是把主题性报道片面理解为表扬性报道。虽然在主题性报道中,占大量篇幅的是表扬性质的正面报道,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划等号,因为主题性报道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一系列深入系统的报道,是全景式、多角度、多侧…  相似文献   

2.
林靖 《新闻界》2006,(3):42-42
社会问题是社会学中一个常用概念与研究视角,从抽象意义上讲,它是指实际条件和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是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而这种偏差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它超越了个人的范畴,牵涉到较为广泛和复杂的社会关系。①社会问题报道在内容上、报道形式上,与问  相似文献   

3.
深度报道又称之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或分析性报道等,和一般新闻报道相比,它是一种更为全面的,深入的报道方式。它不仅向受众交待所发生的新闻事实,更侧重于揭示、说明新闻事实所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新闻事实背后的新闻以及最后的结果,从而给人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戴维 《新闻窗》2007,(6):84-85
有人把深度报道比喻成新闻报道的“重武器”,它是传媒大力提升社会影响力、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报道形式。深度报道具有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和分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张霞 《河北广播》2006,(4):88-89
什么是社会新闻?从内容上分它应该属于对新闻进行分类的一种形式。由于它往往以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趋势等为报道对象,因而其报道视角具有直接、鲜明的贴近性、社会性和独特性,具体来说,就是具有广泛、平易、生动、警示、启迪、趣味性强和人情味浓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史经学 《新闻知识》2004,(11):61-61,26
我国传媒业的宏观政策的价值支点正在向着实现普通公众的知情权,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在社会生活中的信息获知安全的方向转移,从公众角度看,他们面对的新闻传媒所传达的信息是庞杂的,让人目不暇接又难以选择的,越来越多的受众不再满足于媒体对诸多中性尤其是正面题材的传统的“说教式”报道方式,不满足于简单的陈述性报道,渴望看到由记者引领的更为详细、更为宏观、更为透彻的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同时也给了调查性报道生存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后续报道就是跟踪报道.它是对已经报道过的新闻进一步追踪,对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新闻事件.或者说某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的持续报道。^①后续报道较之于其他报道形式更能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更能彰显媒体的公信力。所以近些年来,在以民生问题为主要报道内容的都市类报纸上,后续报道出现得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8.
调查性报道作为一种以揭露为主旨的报道形式,在传入我国以后,对我国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些阵痛、弊端,进行了无情的揭示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公众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在当前社会,它越来越展示出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和守望改造社会的能力。本文以《南方周末》上的一篇深度报道为例,旨在从新闻伦理和社会伦理两方面对调查性报道进行伦理学上的思考,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尝试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调查记者”是指主要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在中国,它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分量重、关注广泛。  相似文献   

10.
连续报道如何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钦 《青年记者》2006,(10):37-38
连续报道即跟踪报道,就是对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新闻事件,或说某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典型事件所进行的持续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态。①依据报道对象是否具有突发性,我们可以把连续报道分为事件性连续报道和非事件性连续报道。  相似文献   

11.
平时,在我们的新闻报道实践中,比较多地强调批评报道要注意社会效果,而对表扬报道的社会效果则强调得不多。新闻记者、编辑对于批评性的稿件、舆论监督性的稿件是慎之又慎,惟恐报道不实或出现其他问题,非常重视报道发出去后产生的社会反响。而对于表扬性的稿件普遍存有这样的认识:反正是表扬,出不了大问题。因此,从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具体的采  相似文献   

12.
自我国媒体改革以来,涌现了一大批揭露报道类新闻,在社会上造成较为强烈的影响。有许多成功的揭露性报道能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但逐渐泛滥的揭露性报道同时也对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自贤 《新闻前哨》2007,(10):55-56
舆论监督报道是新闻媒介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办事或违法乱纪以及社会不正之风、不良现象所作的揭露性报道;而舆论监督评论则是新闻媒介针对舆论监督报道反映的新闻事实所发表的言论。舆论监督评论通过分析、深究舆论监督报道事实发生的根源,阐述其弊端、危害,建议采取相应措施,正本清源,以引起社会关注,教育、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不少晚报各有高招,纷纷在报纸的可读性、服务性、耐读性上作文章,其中在可读性方面,社会新闻占了相当的比重。但笔者以为,社会新闻当有提升其“质量”的必要。社会新闻,从其性质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批评性、案例性的报道,主要报道社会上存在的假、丑、恶现象;一类是歌颂我国传统美德的报道,主要报道体现人世间真、善、美的高尚行为。当  相似文献   

15.
重大报道,是受众普遍关注、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力的社会现象、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报道。它可以发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行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有效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接受度.是主流媒体更好服务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新课题。对于重大主题报道,传统的报道模式不外乎既“重”且“大”,即文章篇幅长、版面处理突出、  相似文献   

16.
魏东 《记者摇篮》2009,(11):31-31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其实质、追踪其原因、预测其趋向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做得好往往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具体表现为:领导重视、群众满意、社会关注。它所发挥的功能及其受欢迎的原因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因此如何做好深度报道,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社会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以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为题材的,与广大群众的生活、利益、兴趣密切相关的、有一定报道价值的事实报道。因为社会新闻来源于社会生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所以,它拥有广泛的读者、听众、观众。正因为如此,搞好社会新闻报道也就成为各新闻媒体提高自身竞争力,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电视深度报道是以电视手段把新闻事实置于时代或历史的大背景中,将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社会影响、社会意义等,深入、细致地展现给观众的一种报道形式。相对于一般动态性新闻,它更侧重于新闻内涵的延伸与拓展,通过对重大事件及有影响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评述来挖掘“新闻背后的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日常新闻事件对人的采访而言,人物报道,是就某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本身展开的专题报道。如何利用记者这份“特权”,最大限度地制作出更为真实、更为引人、更加具有启迪人心和社会意义的报道作品?采访、构思及行文等重要环节的准备和把握,将直接影响人物报道的质量和力度。  相似文献   

20.
王欢  韩昱 《青年记者》2012,(9):30-31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调查性报道越来越发挥出其服务公众、舆论监督、守望社会的巨大作用,它致力于对众多丑恶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以及对各种问题的探讨与解决,调查性报道因其独特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在新闻界是备受重视的新闻品种之一.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调查性报道也不例外,它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变革和民主进程,成为社会的“减压阀”;一旦运用不当,便会暴露出如失实、侵权、偏颇等一系列问题,这极有可能使公众陷入迷茫和无所适从的境地.具体来说,调查性报道所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