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来,素来被视为戴着镣铐跳舞的语文教学似乎可以无拘无束地手舞足蹈了。“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育者不再囿于一孔之见,定于一家之言,而是尊重异端,容纳叛逆。课堂教学俨然成了多声部思维合奏曲。于是《亡羊补牢》既可以解读为为时未晚,也可以解读为追悔莫及;  相似文献   

2.
语文《新课标》的教学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为《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多元解读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本文就如何合理驾驭多元解读,拓展语文文本空间,探讨了一些基本思路,并通过总结归纳多元解读的误区,分析出现误区的原因并提出走出这些误区的策略,为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同时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也要尊重作品的价值取向,找准学生独特体验和教学熏陶感染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标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个性解读是尊重学生主体性、有创意的解读,带给阅读教学生机和活力。如何深入有效地进行创意解读,笔者将以老舍《我的母亲》为例探讨人物散文“点面”式文本解读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生成”的误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新《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来,素来被视为戴着镣铐跳舞的语文教学似乎可以无拘无束地手舞足蹈了。一个新概念向我们走来,这就是生成!“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育者不再囿于一孔之见。定于一家之言,而是尊重异端,容纳叛逆。课堂俨然成了多声部思维合奏曲。  相似文献   

6.
自新《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来,素来被视为戴着镣铐跳舞的语文教学似乎可以无拘无束地手舞足蹈了。一个超越预设至今弥香的新生命向我们走来,这就是生成!“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育者不再  相似文献   

7.
林志平 《广西教育》2011,(28):48-49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要发挥文本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重体验,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的要求。作为一种阅读结果的“情感体验”是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心体验”来实现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从而实现学生阅读体验的个性化形成。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强调“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任阅读教学建议部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此句话如果我们进行一下解读,可以获得以下认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同时也要求“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由于解读的视角不同。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或者同一个细节,学生的反应可能是多元的。其中难免出现远离文本主流价值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既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能促使学生深刻领悟主流价值?在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第11册课文《伯牙绝弦》时,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们已从过去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中走了出来,不再强调学生的众口一词,而是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各抒己见,倡导多元解读。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这样做既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也体现了对文本的尊重,因为文本中有许多的空白点和未定点。课堂教学也由此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有的教师对多元解读的实质理解不透,对课标把握不准,…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以“体验”为中心,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的阅读体验生成既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又为语文教学课堂增添光彩。由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引导学生生成阅读“体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戴正兴 《山东教育》2004,(35):12-13
《语文课程标准》吸纳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多元理解的“多元”思想十分引人注目,如“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以这样的理念来参照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语文教学有悖于课程标准新理念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引君入瓮”的“启发式”提问依然不时地出现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14.
设计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是现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而在此意义上建构的个性化阅读是解读现代语文学习的神奇撬杆。本课教学力求引领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学生豁然享受语文之美。  相似文献   

15.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形成。教师要在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想像联想,产生情感体验;品味语言,获得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我们有些语文课堂教学因刻意标新立异而流于追奇猎怪,诸多生成让人颇难释怀。现状点击镜  相似文献   

17.
文本解读是通过语言媒介来接受信息、感知体验和获得美感的过程。在广大的解读群体中,语文教师是比较独特的一群,他们既面对文本,又面向学生,需要将此端文本中呈现的“世界景观”和彼端学生的解读水平及个体解读差异联系起来,架起一条往来通衢。因此,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有三种身份,一是读者,二是教者,三是学生。该文结合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阐释了对解读文本的三点思考:一是读懂是前提,读出主问题是关键;二是注重比较——有效解读的一把钥匙;三是超越文本的个性阅读——让解读闪现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18.
郑百苗 《云南教育》2005,(19):35-3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我们有些语文课堂教学因刻意标新立异而流于追奇猎怪,诸多生成让人颇难释怀。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独特体验”,教师在讲解阅读文本的时候,应该建立在与学生友好沟通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解读,并重视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情感体验。一、有效创设教学情境,以声传情语文教学作为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艺术,是引领学生走向丰富情感世界的纽带与桥梁,关系到小学生启蒙教育的效益的高低。因此,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需特别重视唤醒每个学生对文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以前的强制灌输“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这是可喜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