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一凡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虽然在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艺术化的演绎,又很大程度上承袭了十七年小说创作模式,但作家以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上做了新的开拓创新。他的小说创作以时代性的主题、鲜明的人物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情描绘了建国后风起云涌的社会时代变化面貌,这使得他的小说创作具有深厚的社会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任玉娟 《考试周刊》2014,(50):23-24
诺曼·梅勒是美国当代最重要作家之一,他的非虚构小说创作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作压力促使他创作转型,美国社会的动荡为他提供了契机。非虚构小说在梅勒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以《夜幕下的大军》为文本分析非虚构小说的创作特点,阐释了梅勒运用小说技巧处理反越战游行的事件。  相似文献   

3.
冯梦龙是中国古代第一位较为全面地提出小说理论的小说理论家。在其“三言”的三篇序言里,分别提出了小说功用观:重视小说的社会教化作用;小说发展观:总结了古代小说的发生发展历程,并指出了通俗小说起源于话本艺术;小说创作观:小说创作要处理好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并提到了小说创作题材的来源问题,指出小说创作要遵循通俗的原则;小说批评观:评价小说创作要将作品放到具体的历史时代中去评价,不能以今律古。  相似文献   

4.
明清小说理论中的“发愤”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创作“发情”说是明清小说理论批评中的重要美学命题。本主要以创作主体的“发愤”特征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为观角.对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它反映了明清小说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共同感受和小说创作的一种普遍现象;它肯定和强调了小说的社会价值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它从多个侧面揭示了小说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这些见解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作家和作品研究的较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5.
小说创作“发愤”说是明清小说理论批评中的重要美学命题。本文主要以创作主体的“发愤”特征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为视角,对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它反映了明清小说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共同感受和小说创作的一种普遍现象;它肯定和强调了小说的社会价值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它从多个侧面揭示了小说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这些见解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作家和作品研究的较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6.
近代社会小说是指包括政治小说、谴责小说和爱国小说等等在内的以反映某种社会问题为创作主旨的小说,它的兴起与当时普遍流行的经世致用思想观念以及作者、读者在深刻的民族危机面前所表现出的政治热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王旭烽的小说创作,总体来说属于乡土文学的范畴,取得的成就也令人瞩目。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一特征也使其成为了典型的生态写作者,不仅在自然生态写作上有一般作家无法比拟的积累,也在社会生态写作上有着十分成功的实践。并且,她的生态小说的写作,能够表现出以探讨人的精神状态为基础的文化生态的指向,展现出了较为全面、科学而又自成一体、别具一家的小说创作艺术风格和小说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8.
林琳 《三明学院学报》2005,22(3):288-290
在新时期的少年小说创作领域,沈石溪是一位异军突起,硕果累累的作家。他的动物小说创作在新时期少年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与写实性和拟人化的动物小说不同,以动物世界的酸甜苦辣来象征人类社会.指点人类成长过程中缺失了的优良品质,张扬作家的生命观与价值观。他的动物小说对当代少年成长具有深刻的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9.
庐隐是我国开辟现代小说道路的先驱之一,“五四”时期著名的女作家。本文以庐隐初期小说创作为依据,联系其生活经历和“五四”社会思潮,分析她从问题小说、心理问题小说到自叙传性质小说的创作过程,从而把握庐隐初期小说创作的主题及心态,并同“五四”其她女作家进行比较,显示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体系中,创作论的兴起远远迟于功能论、鉴赏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古代小说长期受歧视,这就决定了小说理论的重心首先必须落在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上,而非落在小说创作上;二是古人习惯于从文论、诗论乃至画论中提取现成的理论视角来品评小说,而疏于探讨小说的特质;三是通常以序跋形式出现的古代小说理论受自身形式局限,无法胜任对系统、繁复的小说创作进行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1.
《孽海花》塑造了俄罗斯虚无党人和日本武士等一群异国英雄形象,并揭示了他们“义”、“忠”、“勇”等性格特征。小说作者通过塑造这些典型的乌托邦式异国形象,表达了渴求学习异域先进思想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12.
近现代以来,常熟作家群曾朴等人开展报刊编辑出版活动,从事文学创作,译介域外优秀文学作品,形成了群体、社团、流派,它们互为影响促进,引领创作风尚,为繁荣区域文化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章的前半部分通过考证,进一步论证了《戏赠杜甫》一诗非李白诗的种种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李杜关系予以重新检视,认为李杜的交情的确很好,但并没有达到后人通常认为的“知音”程度。而正确评价李杜友谊,为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诗歌及创作主张、思想经历,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4.
司各特的<艾凡赫>由林纾译介传入我国后,迅速成为推动作家创新和进步的有力杠杆.<艾凡赫>最早的中译本是林纾、魏易合译,1905年10月出版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而林纾较早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看出<艾凡赫>和<史>、<汉>的共通之处,推动了作品在中国的接受.五四时期的文坛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接收西方小说,<艾凡赫>以其史诗般的厚重内涵和宏大气势,从根本上打破了中国旧小说流水帐式的格局,这在当时是极富新鲜感的.事实证明,<艾凡赫>对郭沫若、茅盾、鲁迅、曾朴、李劼人等作家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中曾国藩这个人物性格的二重性的外在表现入手,分析产生其二重性格的深刻历史文化根源,进而探究曾国藩形象的文学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的德育思想是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既有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也不乏新颖独特的见解。深入细致研究曾国藩德育思想,对研究中国近代德育思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曾树生是巴金先生的长篇小说《寒夜》中所塑造的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寒夜》问世以来,主人公曾树生倍受争议,同情者有之,责难者有之。文章认为曾树生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新时代女性,她离家出走并不是由于追求享受,而是由于长期缺乏爱的滋养和家的温暖,缺乏生活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部出色的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这些千姿百态又个性鲜明的美好形象,放射出了耀眼的光芒。蒲松龄敏锐摄取实际生活中关好的东西并加以塑造,使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富于美感,成为真善美的象征。对这些女性形象身上闪耀的光辉进行了赞美,其审关意义在于:它是我们认识封建时代被社会文化所忽略的人性美的“窗口”;也是封建时代长期被压抑的人们发泄不满情绪和表达对人性美向往的载体;同时寄寓了作者的追求人类真善关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9.
在清末民初文学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反映社会变迁风貌的小说可以曾朴的《孽海花》和李涵秋的《广陵潮》为代表。《孽海花》主要表现的是社会精英阶层的心态转换,而《广陵潮》则集中表现的是内地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孽海花》对历史的表现带有传统史传文学的特点,表现出某种新旧杂糅性。《广陵潮》具有一种原发的自然的民间立场和民间视角,其作品以言情为主线形象地展现清末民初的民俗风情以及其在时代冲击下的演进和蜕变。作家对政治、社会主题的关注,是近代小说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开端。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官至一品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毅勇侯,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可曾国藩却说他自己远不如其祖父曾星冈.曾星冈在曾国藩心目中形象高大,地位崇高.曾星冈的言行对曾国藩及其家族后辈的影响深远,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人处世,二是治家齐家.在曾星冈言行的影响下,曾国藩家族人才辈出,成为近代以来家庭文化建设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