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影响地方高校专业设置、课程选择、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地方高校多以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指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要、情感体验、人格尊严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实践能力。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应以辩证思维看待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教育价值观,建立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2.
人才培养目标及其价值取向反映了大学教育目的和办学方向,是大学使命的客观体现和具体要求。基于办学传统、大学使命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世界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造就领袖人才、促进研究创新、提升综合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培养良好公民五个向度,价值取向表现出鲜明的学术取向、个体取向、社会取向、人类取向等。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我国研究型大学需进一步厘清培养目标及其价值取向认识,立足中国,放眼全球,胸怀人类,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多元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价值体系和凸显个性特色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3.
再议大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及其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两种取向论”(即“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并没有全面地表达大学课程价值取向的现实,也不利于协调各种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包括“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在内的“三种取向论”则改变了审视大学课程价值取向的框架,使不同价值取向之间形成了一个合理、整体的结构。协调大学课程价值取向之间关系的核心,是恰当地处理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知识发展的要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及其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是衡量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这一标准的核心内涵在于促进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性的有机融通,其价值取向在于树立科学的"全面观"和"适应观",促进人自由而富有个性、生动而又活泼地全面发展,培养支撑并引领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以重树大学的本体价值追求为导向的理念创新,以变革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关键的实践创新,以完善大学的质量观测体系为保障的评价创新,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质量标准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美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各具特征,立足社会本位和立足个人本位分别是中美创新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其价值取向对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思维训练和教学效果等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的创新教育应学习借鉴美国创新教育的有益经验,以培养出千百万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以及教育的目的已逐渐从过去单一的社会本位向兼顾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方向转变,当前高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型已显得十分急迫。基于“经济人”人性假设的以科学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教学管理与基于“社会人”人性假设的以人文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教学管理是两种主要的教学管理模式,这两种价值取向的教学管理模式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鉴于高校教学管理主体的两重性、对象的主客观性、内容的复杂性、流程的规范性,基于“复杂人”人性假设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融合的科学人文主义应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转型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理想的课程决策模式以课程政策的合理价值取向为基础.课程在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的价值选择上应该坚持两者辩证统一基础上的个体本位优先.应该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合理统一,理想的课程政策应该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存在绝对纯粹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仅是适应研究需要的一种划分,这两者往往是兼而有之地存在于不同时代的大学理念之中;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应是在自身历史发展进程中相互抵制、最终趋向平衡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课程的价值取向决定课程目的。新学制的诞生与社会课程的出现,一改我国学校课程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倾向于个体本位;国民党统治确立后,政治上的统一,教育政策的制度化,社会课程价值取向复归于社会本位,并最终归宿于“国家”的政策和政府的政治理念。回顾民国时期学校社会科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或许能对当今社会科教育的推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任何决策模式总是明示或者隐含着决策主体的某种价值取向,一定的价值取向支配着决策主体的某种决策模式偏好。由于受到集权本位、工具本位、激进本位等三大偏颇的价值取向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决策模式长期不尽合理,甚至有过严重失当的教训,这影响了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因此,要提高决策质量,有必要对决策模式进行价值反思,调整偏颇的价值取向,形成合理的价值取向,即重构和坚持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以分权共治为主、内在和外在价值相协调以内在价值为本、激进和渐进相统一以渐进稳健为重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