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与“写”是双运(蕴)的,读是写的因,写是读的果。然而怎么读才能事半功倍,怎么写才能水到渠成呢?我觉得“评点式阅读法”,就可以使阅读锦上添花,又可以令写作姹紫嫣红,达到读与写的共赢。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写作是两种重要的语文素养,在知识和能力的家谱中本是孪生兄妹,也是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早就提出“把写‘挤’进阅读教学”的观点。而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往往存在读与写“油水”分离,读写效益事倍功半的现象。怎么读才能事半功倍,怎么写才能水到渠成?我以为“评点式阅读法”,可以使阅读锦上添花,可以让写作姹紫嫣红,达到读与写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重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为写作积累知识和感受,写作是促进阅读的深化与理解,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融合,就是要让阅读教学从“读什么”到“怎么读”,从“写什么”到“怎么写”,从而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  相似文献   

4.
人们都说,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写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阅读教学的重心应该从“写什么”转向“怎么写”.会读未必会写,会写一定会读.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时,不妨多一只“眼睛”,多关注形式的表达,多想一想,这样美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其实,阅读是手段和过程,写作才是阅读的目的和归宿.一切语文课都是写作课,只有让学生亲历作者的写作过程,才能悟到作者写的奥秘.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读”是基础,“写”是目的。只有“读”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厚积而薄发,但只“读”不写,就如过眼云烟。只有读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环节: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实际上是“举一”与“反三”的结合,是“学习”与“运用”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成才之路》2009,(28):F0003-F0003
一、选题背景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正如鸟儿只有展开双翼才能飞得高、飞得远一样,只有展开“读”与“写”的双翼,语文学习才会卓有成效。为了有效地解决小学语文课中“读”与“写”的关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构建“读”“写”一体的桥梁,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  相似文献   

7.
精读课重在引导学生精细研读、精心赏读、精巧悦读,并习得一类课文的学习方法等;而略读课的“略”,既是简要、粗线条的阅读,又含有“策略阅读”之义,即根据精读课的学习所得,结合略读课的实际,选择适合学习该篇课文的策略,以自读自悟为主,从略读课中获得“写什么”与“怎么写”等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对写作往往存在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怕写,二是不知写什么,三是不知怎么写。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难题,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抓住阅读的训练,不失为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因为“读”和“写”是语文训练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只有在“读”中渗透“写”,才能读得懂,悟得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对中学师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对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却没有明确的提示。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读什么?怎么读?”“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们的语文老师。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和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写旁批可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更加深刻。这种学习方法既可以把“厚书读薄”,又可以把“薄书读厚”,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那么,怎样进行批注,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更有效呢?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写作有着紧密的关系,这是大家都有共识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应用。换言之,只有读得通,才能写得通;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鲁迅先生指出,要想写好文章,最要紧的,就是“多看和练习”。又进一步指出写好作文的方法:“……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作”。由此可知,  相似文献   

12.
以语文学科大观念为统领的、核心素养为取向的“大单元”学习,赋予阅读和写作以新的内涵.阅读是深度加工,是拿起笔来进行的深度阅读;写作作为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是“做事”情境下的真实写作.阅读和写作在问题解决、任务驱动、项目完成中交织缠绕、互生共促,读中有写,写中有读,“做”中读与写,读、写、做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3.
初中招生考试对教学工作影响极大。上边怎么考下边就怎么教。因此,谈点建议:1、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学习汉语拼音是为了“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所以,试题中的汉语拼音部份,只能考“读拼音写汉字”,不能出“给汉字注拼音”之类的题目。  相似文献   

14.
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从解读“写什么”转向探究“怎么写”,用“写”的任务来驱动“读”。让学生读一篇文章不光知道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如何写的,从而在阅读中获得写作的历练。  相似文献   

15.
一、写作与阅读的相互关系要想提高写作技能,首先要注意读与写的关系。读与写如同听与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读是一种理解能力,写是一种表达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发展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你阅读得越多,才能写得越好。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不仅说明了读与写的关系——读书是下笔的基础,读得多才能写得有神,而且指出读书要“破万卷”。一个“破”字,意指精读,细  相似文献   

16.
阅读的意义是建构文本的意义、超越作者的视界、提升读者的素养。阅读的本质是自主阅读和自主应用。要想实现阅读的意义,阅读教学应进行必要的改革:内容上,从目前过多重视“写什么”转向重点探究“怎么写”;方法上,从目前过多重视“牵我读”转向重点探究“让我读”。  相似文献   

17.
与肖复兴先生交流关于中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观点.先生认为,语文学习的“说”比“写”更重要,“读”比“写”更重要,“改”比“写”更重要.关于读书,先生主张有些书必须精读,要静下心好好研究作者的构思和写作的角度,这样的读书才能有效.名著不一定都适合学生阅读,强迫性的名著阅读容易伤害孩子的阅读热情.  相似文献   

18.
丁竹霞 《学语文》2008,(5):25-25
阅读能力作为从作品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向来居于语文四大能力(听、说、读、写)之首。“读”是“写”的基础,“读”、“写”带动“听”、“说”。因此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良好的阅读方法的培养和运用是提高阅读技能以及写作技能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读后感就是阅读文章,或观看电影、戏剧和美术作品等以后的感想。它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是议论作文的一种最实用的文体。经常练习写读后感,可以锻炼我们的分析能力,不断提高欣赏水平。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首先,要认真阅读且弄懂原作。“读”是“感”的基础和前提,“感”是由“读”产生的。只有认真阅读原作,才能透彻了解原文,才能产生符合原文的感想;只有认真阅读原作,才能有深刻的感受,才能写出好的读后感,可见,读后感是由原文触发的。反复阅读原作,并通过分析、研究,才有可能获得真切的感受,抓住要点写好读后感。  相似文献   

20.
《成才之路》2009,(27):F0003-F0003
一、选题背景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正如鸟儿只有展开双翼才能飞得高、飞得远一样,只有展开“读”与“写”的双翼,语文学习才会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