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文内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相似文献   

2.
博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相似文献   

3.
扉页文言     
《初中生》2002,(Z6)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相似文献   

4.
“审问”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庸》一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这里讲的“审问”是指对所接触的文本(知识,事件)进行有意义的追问,以便使其意义完全显现出来,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辩、学会质疑、学会探究。  相似文献   

5.
教育名言录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孔子:《中庸》)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述而》)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所染》)注:『苍』即青色.丝本色纯白,染于青则为青,染欲黄则为黄。今夫乱世,求美女者众,美女虽不出,人多求之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  相似文献   

6.
“审问”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庸》一书,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指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显然,这里的“审问”是指对所接触的文本(知识、事件)进行意义的追问,以便使其意义完全地显现出来,而本文所论的“审问意识”则是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有意识进行质疑问难、追寻探究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7.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问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问”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庸》一书,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指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显然,这里的“审问”是指对所接触的文本(知识、事件)进行意义的追问,以便使其意义完全地显现出来。而本文所论的“审问意识”则是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有意识进行质疑问难、追寻探究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审问性心理的促发下,阅读者就能顺利进入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的思维链中,充分体现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和…  相似文献   

8.
<正>谈到教育,人人都可以是评论员,这些评论员们喜欢评论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好像自己洞悉教育的本质,评论起来头头是道。但有时候事实常常并非如此。诚如《中庸》所写"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要做好教育工作必先深刻地思之,辨之。那么,为  相似文献   

9.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它纳入“四书”体系,达到与“五经”同尊的地位。“诚”是《中庸》的核心范畴,诚分为天道之诚和人道之诚,诚道横通内外,是内圣外王之道;纵通天人,是天人合一之道。求城、思诚可以把握中庸之道,修道进德、至诚不息是致知成功之路。1“诚”的内涵 孟子和荀子最早从哲学意义上论诚,《孟子·离娄上》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尽心上》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以诚为自…  相似文献   

10.
发现式的教学理论起源于我国古代儒家学者的教育思想 ,儒家学者对于当时教学灌输知识的消极影响与启发思维的积极作用 ,在《学记》上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 :“今之教者 ,呻其占毕 ,多其讯言 ,及于数进 ,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 ,教人不尽其材……。”这是指责教师只是注入知识 ,唯重教材的数量与教学进度 ,不管学生能否接受 ,以至其天赋才能 ,亦未能充分地发展与发挥。采取发现式的教学 ,在《学记》中 ,也有确切地阐述 :“君子之教 ,喻也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和、易 ,以思 ,可思善喻…  相似文献   

11.
孟子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所谓诚者,就是真实无妄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教育就是"思诚"的教育,我们的师生都应该是"思诚者"。如何开展思诚教育,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一、挖掘诚信资源要以点带面我们的教材设计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涉及诚信内容的课文也为数不少。我们应树立诚信教育意识,主动挖掘教材中的思诚教  相似文献   

12.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礼记“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相似文献   

13.
诚信,是最为古老的德目之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古老命题,何以成为时代焦虑?因其重,也因其急。  相似文献   

14.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  相似文献   

15.
《学记》云:“君之教也,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它突出强调了对学生的开导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重要意义。教师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培养学生分析问蹈、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明代画家、画论家李日华在《六砚斋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 若得其性。形者方圆平扁之类,可以笔取者也。势者转折趋向之态,可 以笔取,不可以笔尽取,参以意象,必有笔所不到者焉。韵者生动之趣, 可以神激意会陡然得之,不可以驻思而得也。性者物自然之天,技艺之 熟,照彼而自呈,不容措意者也。  相似文献   

17.
《礼记·学记》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礼记·学记》还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些论述对于帮助我们思考教育教学中如何教育学生有着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现在高校德育面临的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是,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多种价值并存,使高校德育的内容缺乏一致性和相对稳定性,有时甚至出现把相互对立的东西一起向受教育者灌输,再加上高校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巨大反差,更使高校德育显得苍白无力,难振雄风。笔者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深深地感悟到,真诚是改变这种现象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式。孟子曾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能动者也。”由此给我们高校德育以深刻的启示:只有真诚而不是做戏,才能使…  相似文献   

19.
《学记》云:"君之教也,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它突出强调了对学生的开导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  相似文献   

20.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这是两千多年前孟老夫子对诚信的呼唤。他大概没有想到,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诚信危机依然在困扰我们这个社会。对于一名企业的政工干部而言,当他每天面对这些现象时,心中的困惑与迷惘却会油然而生: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不要做?应当怎样做?作为一名国企的老政工,我们认为,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做,而且还要加强。因为历史的经验证明,坚实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曾是我们战胜敌人,克服困难的有效保障。破题的办法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以“诚”为本,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