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有“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之句。“云霞明灭”一直被注释为“云霞忽明忽暗”。译文也不外“越地的人谈到天姥大山,在云霞掩映下也许可以一览”(中专语文《教学参考书》);“吴越的人说到天姥山,在那忽明忽暗的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甘肃人民出版社《中学文言文译析注译》)  相似文献   

2.
说“明灭”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句“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教材注“云霞明灭”为“云霞忽明忽暗”,把“明灭”解作“忽明忽暗”似乎没有什么不通,但放到句子中就不大好懂了,下文“或可睹”是说什么呢?从上文“越人语  相似文献   

3.
李白 《学语文》2006,(3):1-1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相似文献   

4.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将由东鲁南游越中前向朋友们表白心情之作。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胜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诗人厌恶黑暗现实,又无力改变,只能寄情于梦幻,对理想中的光明与自由世界作了热情的歌颂与赞美。《梦》的主体部分写梦游天姥山的经历,作者首先挥毫泼墨,极力渲染了天姥山的神奇美妙,其向往之情尽现无遗。“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人一开始,先说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  相似文献   

5.
关于《梦》的主题脉络的传统看法是:诗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和对光明世界的追求,有建功立业的一面;但同时又宣扬了寻仙访道及时行乐的思想;认为诗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但其消极的人生态度应受到批判。《梦》以浪漫主义手法着力描绘天姥幻境。《梦》可分为梦前、梦中、梦醒三个部份。从开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是梦前部份。海客谈的瀛州,是神话传说中的仙、山,虚无飘渺实在难以寻觅,说明李白对寻仙访道已不感兴趣了。越入讲的天姥山却是实在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是一个极高的境界,“四万八平丈”的天台山对此也要“东南倾”了。诗人由梦前向梦境过渡。天姥山“云霞明灭”,诗人自然地“因之梦吴  相似文献   

6.
一、现实的幻化李白凭借想象的翅膀驰骋古今,翱翔八方,把现实与梦境、仙境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描写神话,点化事物,渲染意境,是李白诗歌的鲜明特色。《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以"梦"来安排全文,通过入梦、梦游、惊梦的形式来安排结构。诗的首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一开始就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  相似文献   

7.
<正> 李白诗句:“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霓”字,翻了许多选本不曾见有人注释,后问津于程先生选注《古诗今选》上册第二百一十三页一行,程注:“霓也就是云。”我觉得如此释“霓”,欠确切。对此,我想谈点自己的看法。霓的出现,应该是很早,其具体时间,邈不可知。但,我们可以设想,释霓工作应该是在霓的自然现象被人所发现时就已经开始了。及至其被写入文学,为霓释义的人也因之增多。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事业的发展,人对霓的自然现象认识逐步深刻。因  相似文献   

8.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此欲倒东南倾”一句,课本的注释译作“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象要向东南倒下去似的”。跟“欲”字相对应的译文是“好象要”。究竟“欲”是“好象”,还是“要”?一些同志弄不清楚。查《辞海》、《词诠》、《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9.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挥洒着他那生花的妙笔,描绘了一个辉煌壮丽、缤丽多彩的梦境,写出了自己只有在梦境中才能感受到的那种精神的自由、灵魂的无拘无束、心情的祥和与宁静,并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憎恶和对权贵的怨愤之情。这种借助梦境来抒写现实人生的手法,正是虚实映衬的艺术方法。李白一生酷爱山水,又好求仙问道。于是,诗一开头,诗人便凭虚起势,探寻仙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瀛洲,说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觅;越人谈起天姥山,说天姥山在云霞明灭中时隐时现,或许还可以看到。于是,诗人便舍瀛洲而觅天姥。这里作…  相似文献   

10.
《孔雀东南飞》中“公姥”并举,注释将其注为偏义复词,意为“公公和婆婆”,其中“姥”的释义为“婆婆”。对同一时期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姥”并不具备“婆婆”这一义项,《孔雀东南飞》中“姥”的释义应为“老妇人”。通过词义辨正,以期为语文教学提供资料补充,并在注释使用方面提供意见参考。  相似文献   

1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处注释质疑贵州/陈鸿斌第一处是“对此欲倒东南倾”。查全国恢复高考后的历年高中语文版本,均注为:“对着(天姥山)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向东南面倒下去似的。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低了。”注释的“意译”部分,是无可非议的,...  相似文献   

12.
《梦游天姥呤留别》“身登青云梯”句,课本上原注对“青云梯”的解释是“指上入云霄的高峻山岭”,我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第一,“梯”除了指“梯子”外,还有“形状象梯子的”这一意思。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对“青云梯”的注释也认为这“是说山岭高峻,一级级上入青云,仿佛登梯一般”。  相似文献   

13.
《新读写》2013,(9):39-41
天姥、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凤凰、凤凰.凤去台空江自流、一个虽实际存在,但仍虚幻缥缈;一个因美丽的传说而散发光芒,但因这传说的散去而孤寂清冷、李白,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遭到排挤、被放出京后,却分别以梦游与实游的方式到天姥山和凤凰台走了一遭,并以此为题留下两篇诗篇,供后人琢磨,其用意何在?请大家随着我的笔,跟随李白的足迹,来还原一个真正的李白。  相似文献   

14.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姥姥佬爷天姥栲栳B.嗟来之食蹉跎搓板磋商C.心有余悸雨霁季节觊觎D.流言蜚语斐然扉页绯红二、下列各组词语的释义,无误的一项是【】A.云霞明灭(云霞忽明忽暗)因之(因为这)渌水(混浊的水)B.谢公屐(谢灵运穿的木屐)青云梯(直上云霄的梯子)暝(天黑、夜晚)C.殷岩泉(岸中的泉水在震响)石扉(石头门窗)青冥(天空)D.觉时(醒时)向来(原来)摧眉折腰(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三、下面对课文有关诗句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相似文献   

15.
借代,在高中古代诗文中用得很多,但教科书上的注释多有不周全之处.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有“青冥浩荡不见底”句,“青冥”注为“天空”,简是简了,但却捉摸不着.进一步看,“青”,蓝色,“冥”,深远.这里借用天空的色彩特征和空间特征来描绘高远而无垠的天空景象,借以表现作者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中的“向天横”,多年来高中课本一直注解为“遮断天空。横,遮断”。看似可通,但再读细思,觉得欠妥:“向”漏注,直译不通。问题何在?经认真查阅,问题就出在  相似文献   

17.
永远的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1300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用他的神来之笔,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向我们描述了一幅绮丽变幻、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卷,使多少代人为之心醉神迷、浮想联翩。李白一生遍游祖国名山大川,他的诗中既有流连山水的浅吟低唱,也充满了宏图大志不得施展的怨愤呐喊。他那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确实与稍早一点的孟浩然和同时代的王维等大诗人颇为不同,王维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种坐看云卷云舒的恬淡自如,安适自足,李白没有,李白更多地希望得到社会以至朝廷的认可,他立志要“申管晏之…  相似文献   

18.
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几句;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编者就其中的“云之君”作注云:“云里的神仙”。我以为这个注释大可商榷。所谓“云之君”者,即“云神”也,主云之神之谓也。很显然,“云之君”与“云里的神仙”是两个大小不一的概念。如果“云之  相似文献   

19.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大胆奇特的想象,为我们铺开了一幅天姥奇梦的画卷。一、色彩之奇。天姥之梦的梦境,主色是明朗的,而梦境中闪耀的是缤纷的色彩。这里有荡漾的“渌水”,彩霞托出的红色?“海日”,多色的山花,青色的长天,水面的淡淡薄雾,飘曳的七色霓衣,耀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纯然的记梦诗,绝无想象或虚构的成分。又有人说:《梦游天姥吟留别》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比较客观。“诗言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以说《梦游天姥吟留别》乃一首纯然的记梦诗,是不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