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金瓶梅》作者在充分掌握杭州“儿尾”方言特点的情况下,非常熟练地、巧妙地运用“儿尾”方言来描写人物。一、用“儿尾”方言来描写人物外貌;二、用“儿尾”方言描写人物穿戴;三、用“儿尾”方言描写人物语言。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从"成人童话"的特点出发,选用了大量的杭州"儿尾"方言,特别是还重点地运用"耍子儿"这一富有代表性的"儿尾"方言,从多方面来描写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祁永敏 《天中学刊》2007,22(3):82-85
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的罗山方言中,“儿”字有三种功能:充当词根语素;充当儿尾;充当儿化的标记。这三种功能相互重叠,构成了多种结构形式。罗山方言中“儿”字发展演变的特点是:有的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由词根语素虚化为儿尾的阶段;有的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由儿尾演变为儿化的过程,儿化占很大的优势。这些为探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儿”字演变规律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取经诗话》不仅为《西游记》提供了故事的初貌和人物的原型,而且还为《西游记》提供了大量的宋元以来杭州的半官话吴语方言,特别是最具特征性的地方性的“儿尾”方言,证实了《西游记》与杭州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运用杭州“儿尾”方言描写了。红弦儿”、“女孩儿”、“小娘儿”等众多的“孩儿”形象,创造了一个“孩儿世界”。又描写了如“猴儿”、“鹿儿”、“兔儿”等走兽类动物;“麻雀儿”、“鹰儿”等飞禽类动物;“啄木虫儿”、“苍蝇儿”、“蛾儿”等昆虫类动物,创造了一个动物王国。  相似文献   

6.
湖南湘乡方言的"子"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兰  张睫 《现代语文》2006,(4):87-88
湘乡方言属于湘方言娄邵片,方言中有丰富的子尾词,与普通话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对子尾词结构特点和语法功能的考察,了解到“子”尾本身有很强的构词能力,由子尾构成的双音节子尾词作词干,前加修饰成分,是湘乡方言中子尾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7.
“-儿”尾型小称是贺州本地话典型的小称形式,是粤语小称形式的源头,广西容县方言、广东信宜方言的小称变音以及广州话的高升变调,都是由-儿”尾弱化发展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8.
“儿”尾词和“子”尾词是陇南方言成系统的特征词,通过对这两类词的词性特征和构形特点的比较与分析,揭示陇南方言词汇系统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9.
镇龙方言儿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名词性叠音词根的儿尾词是镇龙方言的一大特点;儿尾有协和音段的功能以及狭义指小和广义指小的方式;儿尾与子尾在人名和亲属称谓的范围内构成了一对有相反社会意义的语言变素;儿尾的共时声调差异系轻声渐进扩散所致;镇龙方言儿尾实际上在一个音系内部共时地展现了一种由儿尾向拼合型儿化演进的汉语后缀“儿”的微观语言史;儿尾的轻声音变表明单个语素的音变也可以是在相关词汇中渐进扩散的.  相似文献   

10.
常德方言儿化的分布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德方言属西南官话,和普通话相比,常德方言的儿化范围较小,儿化形式、儿化韵发音等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从“儿化在词类中的分布与作用”这一角度来研究常德(主要是市区武陵区)方言的儿化现象,并通过方言“儿化”与“儿”尾的比较、方言“儿化”与普通话“儿化”的比较探求常德方言儿化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型世言》中所用的语言保留了当时鲜活的口语资料。在对书中方言量词和特殊量词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探究其中量词“儿”尾、“子”尾的特点,进而管窥明代吴方言量词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焦作底层方言的“子”尾,是其方言中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现象,与普通话中“子”尾的存在形式差别很大。焦作底层方言中存在着变韵表“子”尾、“儿”化韵表“子”尾、“子”尾的变读以及名词单字无“子”尾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13.
关于南京方言,近、现代学者作了多方描写,但对其内部区域之间的差异研究则很少。本文对南京方言中老派城南、城北儿化词做了调查,对比了南、北两片儿化现象的异同,从语音机理角度研究了南京方言的儿化现象:儿化韵-儿中(“儿”在词中间)-儿尾(“儿”在词末尾)-声调变化。其中城南以儿化韵为主,儿尾、儿中、声调变化的情况城南、城北均有。  相似文献   

14.
成都方言里"儿"缀同时包含"儿尾"和"儿化",且"儿"缀现象十分丰富。文章结合前人的研究并形成自己的见解,通过收集语料来对"儿"类后缀进行探析。文章首先对"儿化""儿缀""儿尾"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分别从"儿化"与"儿尾"两个方面对成都方言名词性后缀"儿"缀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最后归纳出成都方言儿缀的特点和功能  相似文献   

15.
杭州方言中存在“AA类”和“四字格类”两大类动词重叠式,包括“AA、AABB、ABAB、AA看、AA在先行分句、XAA、AA儿、A记A记、A法A法、AA+补语”共10种常见的次类.其中前四种也见于普通话,“AA儿”则是杭州方言中特有的.这些重叠式大多是吴语中常见的,反映出杭州方言具有鲜明的吴语特征.  相似文献   

16.
商丘方言中有丰富的“子”尾,从语音形式上来说“子”尾有两个变体,即发[tE·]和[nE·];在词语中的作用这方面,“子”尾也有三种不同的用法,即“子”尾附加在名词后面、形容词后面、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商丘方言中也有“儿”后缀,加在名词性成分或是其他成分的后面,构成名词,读时与前面的韵母合成儿化韵母。但在商丘方言当中词汇多带“子”尾,故儿化韵较少。  相似文献   

17.
四川南江方言的词缀"儿",从语音上看有儿化和儿尾两种形式,儿化不自成一个音节,儿尾自成音节。后缀"儿"放在双音节或多音节后儿化,放在单音节后一般为儿尾。本文试从儿化、儿尾的构成、作用、音值等方面说明词缀"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罗山朱堂话属中原官话信蚌片,其名词后缀较具特色,如罗山朱堂话的名词后缀“儿”尾构成的在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中少见的“A儿1儿2”式和“A儿2儿2”式结构;以及后缀“娃儿”和“娃子”在构词及语法功能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词话》中带“儿”尾现象十分常见,尤其是动词重叠后“儿”尾现象更见特色。本文分析了十三种形式,有单音节的动词重叠,也有双音节的动词重叠,还有双音节和单音节结合的动词重叠,其中尤以单音节的数量为多,形式也多种多样,而且更具特点;动词重叠带“儿”尾的语法作用,与一般动词重叠的语法作用也有差别,即前者没有带宾语的,而后者带宾语常用。  相似文献   

20.
儿尾词作为汉语小称的一种主要形式,始于汉魏,发展至今天,南北方言已经大不相同。广西平南大成话小称后缀主要是"儿",从词根属性、词根词性两方面分析平南大成话小称儿尾的基本类型;并总结小称"儿"尾在大成话的语法功能及特点,以期对平南大成话小称"儿"尾词的概貌做一个基本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