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辉 《科教文汇》2011,(2):70-71
鲁迅先生在文学创作中非常善于传神地运用色彩词,小说《药》就是代表。"色"及其引起的情感变化,深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展示现实黑暗,在黑沉沉的悲凉中昭示着光明,给人以希望、慰藉和力量,凝结着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理解了"色彩",就理解了《药》。  相似文献   

2.
梁永忠 《百科知识》2023,(18):87-88
<正>《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刻画了一位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作者在1919年返回故乡期间,目睹了当时封建政权剥削下的农民生活,见证了如此残酷现实的背景后,写出了这篇悲凉但又不失希望之光的小说。在作者的笔下,少年闰土是一位健康、活泼、机智、聪明、勇敢的农村少年。在文章中,“我”是一位家境不错的少爷,家境衰败,在中年期间又碰到了闰土,由此回想起与闰土相识相处的童年时光。这篇文章采用十分简练的语言,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人物形象,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白描。  相似文献   

3.
《故乡》作为鲁迅重要的小说,在不同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大都有相当的文字对其进行不同的解读。大陆学者王瑶、刘绶松、唐弢、钱理群、严家炎以及海外学者夏志清、司马长风的有关《故乡》的文学史书写,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学史书写所特别凸显的内容,从而窥见文学史书写的规律性和缺失,为新世纪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萧乾的小说以《梦之谷》为代表,充分体现了其小说绮丽细腻、情感深挚沉痛的特点,体现了中国现代小说向人生深处寻找情感之源的创作趋向,展现了中国现代小说情感自由而思想不自由的美学价值取向。而沈从文以《边城》为代表的小说创作在整体上呈现出以生命神学为主导的情感诗学风格特征,体现其小说情感内敛蕴藉、神性与生命内在审美统一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一种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的形象化辞格。鲁迅的小说《药》中,先后十五次用了比喻,这些比喻贴切、新鲜,内蕴丰厚,韵味悠长。文中分析了鲁迅小说《药》中的精妙比喻在刻画神态,表现性格;描摹心理,剖析心态;描写环境,渲染气氛;揭示主旨,突出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徐振超  胡玥 《科教文汇》2012,(19):75-75,133
《一件小事》和《薄奠》叙述对象相同,但在人物身上展示了鲁迅和郁达夫不同的情感,同时从这情感中传达出他们对现实不同的态度。知识分子和人力车夫的关系还凸显出鲁迅独特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小说《祝福》为鲁迅先生所著,鲁迅的笔锋很犀利,他总是用很现实主义的手法去描摹那些草木无声息的产生,无声息的消失,鲁迅先生的作品批判性的居多,文字上又黑又硬,精神上又是绝望中带有希望,《祝福》这篇小说是比较典型的悲剧,在悲剧的艺术领域占据着比较领航的位置。本文就是对鲁迅先生的悲剧艺术手法和小说《祝福》在悲剧艺术领域的位置结构,进行理解和剖析,对悲剧艺术的进一步深刻的研究,进而去体会鲁迅先生所要表述的悲剧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8.
阿Q的诞生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为背景,塑造了深受精神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不朽形象,揭示了中国国民性中沉重的一面。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本刊特发表陈漱渝先生的文章,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9.
两年前,法国作家米歇尔·乌勒贝克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基本粒子》,在西方文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部反映当代西方性爱与色情风习的小说,挑开了西方社会文明与自由的华服,亮出了它的溃疡。读完它,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悲凉。米尔·乌勒贝克(1958—)是20世纪90年代登上文坛的法国作家。他的第一篇题为《活着》的论文于1991年秘密发表,第一部小说《格斗领域的扩展》在199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战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鲁迅以卓越的艺术语言,以小说的形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在具体的形象创造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鲁迅的小说在形象创造中蕴藏着为同类小说所没有的向历史控诉的深度,成为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面镜子,同时也艺术地展示了中国现代小说从开端不断地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强烈的悲剧美,是鲁迅《祝福》这篇小说最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力所在。认为作品只是要在祥林嫂身上体现那种中国传统女性的淳朴、勤劳、善良,或是认为作品只是要体现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压迫和束缚的观点都过于简单和片面。笔者以为:鲁迅先生塑造祥林嫂这个角色,其意图在于对她性格中的那种对不幸命运的抗争、对新生活的向往的揭示,揭示因这种抗争和向往的毁灭而产生的一种强烈而独特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2.
王秀华 《科教文汇》2007,(6X):179-179
鲁迅以卓越的艺术语言,以小说的形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在具体的形象创造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鲁迅的小说在形象创造中蕴藏着为同类小说所没有的向历史控诉的深度,成为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面镜子,同时也艺术地展示了中国现代小说从开端不断地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冉进 《科学与文化》2004,(11):24-25
明成祖晚年,性情不如年轻时暴戾,比较讲民主了,也有时间研究文学了,极爱读莫言作品,还读了贾平凹、刘震云、王安忆的作品,写了不少研究心得,发表在内刊《宫廷学术纵横》上。最近又开始研究鲁迅小说,由于鲁迅小说寓意太深,明成祖先由较浅的《故事新编》入手。  相似文献   

14.
高圆圆 《百科知识》2021,(21):27-29
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虽然背景设置在二战后的日本长崎,但小说并未花过多笔墨描述历史事实,而是通过主人公悦子矛盾且断断续续的记忆向读者展示了二战后长崎人民的生活与心绪.无论是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人对自然环境的感知还是小说主题,都充满了"物之哀";正如知"物之哀"之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小说给读者平静且模糊之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直接描述人物坎坷崎岖的命运,没有浓墨重彩的刻画,字里行间却充满着悲伤凄婉之美.  相似文献   

15.
李刚 《今日科苑》2009,(18):161-161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祝福》是鲁迅先生写的反映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短篇小说。这篇名作,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从而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6.
鲁迅以卓越的艺术语言,以小说的形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在具体的形象创造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鲁迅的小说在形象创造中蕴藏着为同类小说所没有的向历史控诉的深度,成为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面镜子,同时也艺术地展示了中国现代小说从开端不断地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才峥 《科教文汇》2008,(3):157-157
月老最早出现于唐人小说《定婚店》中,后来逐渐与红娘成为家喻户晓的媒人形象。月下老人这一形象在唐代小说中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唐人的姻缘命定观念,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民俗中的媒妁传统。同时,从文学形式自身的发展来看亦是唐人“始有意为小说”、重视人物形象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吴川 《科教文汇》2009,(13):218-218,220
鲁迅先生的小说《孤独者》和蹇先艾的小说《孤独者》是写于不同时期的同题作品,在艺术上,两篇小说从叙述手法以及作品发展的脉络是相似的。但是两篇小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品主人公的成因及命运等等。通过两篇小说的比较,我们看到了两个作家对于孤独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解晨 《今日科苑》2010,(4):140-140
鲁迅终其一生都在进行反封建的民主斗争,运用思想和文学的武器,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妇女作为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自然进入了鲁迅的文学世界。小说《祝福》不仅透视出鲁迅对于一般劳动妇女悲剧境遇的关注,更深入到国民性层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中,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和创造,通过浪漫的情感刻画和神秘气氛的营造,运用诗的意象和语言、哥特式的写作手法,赋予小说独特的浪漫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