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高年级的同学写写景状物的作文时,要注意从恰当的角度出发,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借物抒情",是写作文时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借物抒情有很多种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
基于英汉"红"类颜色词构词方式的分析,从隐喻、转喻等认知角度探讨其命名理据。发现人们对颜色的认知多是"借物呈色",所借之物多是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的事物。此外,英汉"红"类颜色词的语义衍生方式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综观2002~2006年高考语文阅读鉴赏试题,散文阅读占绝对优势。作为文苑中的大家族,散文包括的面很广,而咏物散文是其中鉴赏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因为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征是借物抒情、借物明理或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因而文意也就多了一层隐含义,给阅读鉴赏造成一定困难。那么如何才能解答好高考咏物类散文阅读鉴赏试题,现根据命题角度作了如下几点思考。解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探寻所咏之物的象征意  相似文献   

4.
刘熙载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宋代画院考试,要考生画“踏花归去马蹄香”,香无形,怎么画?于是有人借形,借蜜蜂蝴蝶围着马蹄翻飞来表现。“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本无质不上笔,巧借柳枝来形容。”这首诗描述的是一种作文描写技法——“借柳画风”法。这种方法的要领就是运用以实写虚的方法通过对可见可感的实物的描写去刻画不可触摸的抽象事物。本文将试图以部分课文和有关名篇的典例来诠释这种描写技法如何理解和运用。一、借相关之物,变无可写为有可写无形之物,因为无形,写起来便无从下…  相似文献   

5.
学生作文,对有形之物可以刻画得绘声绘色,而对无形之物,常常描写得苍白无力。那么怎样将无形之物也刻画得惟妙惟肖呢?一、借有形之物写无形之物初中语文第三册《在烈日和暴雨下》,借风表现了天气由烈日到暴雨的变化过程。开始是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龙吟:诗词之起伏跌宕,往往借抑扬之手法实现。此一讲,乐燎原老师将剖析抑扬手法如何具体使用——诗法指津抑扬之法是古典诗歌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技巧,它既可以用来刻画人物,又能用来突出主题。所谓"抑",就是对人、事、物进行贬斥、否定;所谓"扬",就是对人、事、物进行褒扬、肯定。  相似文献   

7.
老子之"德"为物之内核,使一物与他物相区分而成其为自身;"欲"则构成一物与他物之区分与关联。人对于物的区分,包括"我"与外物的区分,以及万物之间的区分,便构成所谓"知"。区分的可操作化为"技"。老子并不讨论完全的无欲,禁欲恰恰是对自然生命的戕害。合于道的欲不是基于"物"与"我"的区分,而是洞忘物我,乃是无"我"之"欲",是无知无识的自然之欲。以背离道的物欲区分万物所构成的知识可以称之为"妄知",以无我的自然之欲区分万物所构成的知识可以称之为"明知"。但是,这"明知"却仅仅只能为圣人所掌握,而不可告之于民。因为外物的自然性区分也是区分,亦即一种对于自然之欲的有知有识——这本身就是非自然性的。如果掌握"明知"之人德性修养不足,将无法驾驭这本身为非自然性的对于外物的自然性区分之知识,必然导致向非自然性地区分外物滑落,从而异变为"妄知"。  相似文献   

8.
提到文章的"虚写",我不禁想起古人说过的一句妙语:"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山之精神是抽象的,难以捉摸,如何表现呢?只有借有形的小草和烟霞来侧面勾画了。用具体之物来表现抽象之物,借虚拟之笔来映衬客观实体,这种技法即"虚写"。要让自己的文章"出彩",非借用"虚写"不可。  相似文献   

9.
汉字表意性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象形,汉字象形的方法很多。选取物象不同的取景角度表意;根据不同物象组合摆放的位置表意;借直接可象之形,表无法取象之意。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其象形特点不断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由特定的物形简省转化为一般的代表形。二、部分汉字由象形经演变转化为会意。三、象形的特点逐渐弱化,形声的特点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0.
王晶同学问:“《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作者用比喻、拟人,用了对比烘托、欲扬先抑,用了象征。手法多了,我就觉得搞不清楚,特别是象征,与比喻、拟人容易混淆。老师,你能给我讲讲吗?”好的,抒与情散文中常常用到象征手法,象征就是托物言志,和比喻、拟人有以下区别:一、角度不同。象征是创作手法,是一种借所托之物寄寓所托之义的手法。比喻、拟人则是一种修辞手法,修饰语句使之更完美,更通俗易懂的手法。它们的本质属性是不同的。二、范围不同。象征一般是通篇运用,如杨朔的《荔枝蜜》。文章开头写对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对于语言本体的研究也促进着近义词辨析方法的不断更新,应该以学生为导向试图使近义词辨析的方法简化、有效。本文归纳出若干中辨析近义词的方法,从语素的区别辨析近义词的词义的不同;近义词词类的不同会导致其用法不同;与之共现的语境不同,搭配也不同;其褒贬的色彩意义也是考察标准之一;近义词的主客观之别也会影响其使用;有的近义词对使用区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从整个的适用的语体和语篇连接的角度来区分近义词也是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早》是吴伯萧先生访问三味书屋后写的一篇散文。结合学生基础,学习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是本课很重要的教学内容。很多学生讨论得出作者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写梅花其实是要写鲁迅,似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种写作的方法:借物喻人。可是笔者在教学时追问了以下问题: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后思考:作者为什么用梅花来比喻鲁迅?鲁迅和梅花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阅读全文并思考。)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现代散文史中的名篇,《白杨礼赞》主要是讲茅盾先生借白杨树赞扬人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整篇文章贯穿着托物言志的手法,从人性的角度赞美白杨树的坚忍不拔,暗指对抗日战士的崇敬之情。这种多元化的赏析角度,给予读者更多美的感受,也认识到了深刻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现代汉语文里中西文混用现象十分突出,要解决此问题,应解决西文西语借用的技术性问题,区分借符、借词、借语三种借用西文西语的种类,并应研究借符、借词、借语的基本方法。其中,借符法和借语法是研究重点,借符法应借鉴希腊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借用的经验,研究英文字母借入汉语文中的读音及其书写规范;借语法是全新的研究课题,应研究具体借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物·事·情     
写物的文章,历来就有“托物言志”、“借物寄情”的好传统。人是有感情的,在与身边之物接触、厮磨的过程中,会对物产生喜爱、珍惜,甚至感激、崇敬之情。如果我们顺着这种情意追寻过去,会发现一件曾经发  相似文献   

16.
萤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之一,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共有11首涉及萤,他将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到萤意象当中,使得萤意象成为其表达内心世界的载体。总的来看,杜甫笔下萤意象的情感意蕴主要有四种:一是借车胤囊萤苦读之典感慨自身怀才不遇;二是借萤生存之环境发物是人非、时光流逝之叹;三是借萤生存之状态表寂寞伶仃、漂泊无依之悲;四是对卑微弱小、不能自持之物的恤悯情怀。  相似文献   

17.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 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 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 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 "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 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 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 "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  相似文献   

18.
钟道莲  王玮 《学语文》2003,(6):15-15
《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写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它以高超的笔法 ,把一个小石潭的特点及其周围环境表现得妙趣横生 ,令人玩味。一般认为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要借小石潭表现自己被贬永州寄情山水的乐趣 ,同时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寄托作者忧伤凄苦的心情。而我们认为 ,后者表现得更为突出 ,即表面上写乐 ,实际上写悲 ,写乐是为了更好地写悲。文章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 ,以反衬的方法 ,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作者的悲伤之情。首先通过一些具体的物象表现自己的“乐”。文章一开头便从听觉角度写出自己发现小石潭的惊喜 ,“从…  相似文献   

19.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别的事物作喻体来打比方,以便把事物描写得生动形象,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恰如其分。如果用于一句之中,是一种修辞手法,如果用在全篇,则可以视为一种写作手法。它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借物喻人,一种是借物喻物。借什么  相似文献   

20.
付建军 《初中生》2008,(9):24-27
即物明理,即就着眼前的某种具体物象来阐明一个抽象道理的写作方法。它在哲理性散文中最为常见。三国魏末文学家嵇康曾说过:“顾兹桐而兴虑,思假物以托心。”“假物”即借物,“托心”就是把作者主观的情与志寄托于客观的物和象中,委婉地宣泄出去。如果所借之物就是眼前所见之物,所托之心表现为某种道理,那么这就是所谓的“即物明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