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世人看来,一言及商帮,无非是晋商、徽商和浙商的历史,冀商则在人们的视域之外,呔商更是鲜为人知。系统地研究呔商形成的历史缘由、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对于填补冀东商业史的空白,推进文化产业化,促进环渤海经济的新腾飞和培养热爱家乡、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时代新公民,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冀商是中国最早的地域商帮之一,特别是冀东乐亭帮(又称"老呔帮")在经商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方法,为中国特别是东北近现代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中国商业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3.
近代唐山是京东商业大埠,历来有"小天津"之称,远近商贾竞相到唐山市区开设商店客栈。20世纪30年代以后,唐山市区商业中心由铁道北向铁道南转移,形成小山商业中心。同时,农村集镇商业也很发达,滦州开平、稻地、倴城、榛子镇4大镇及迁安建昌营镇是京东名镇。近代乐亭商人闯关东,形成了实力雄厚的"老呔"商帮,对繁荣东北经济和建设家乡作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北朝本土作家群研究历来为研究者所忽视。以作家群为研究切入点,通过细致的梳理,辑录北朝本土作家共有312人。这庞大的作家群在分布上呈现出了不均衡性和向东拓展的地域走向两方面的特点。该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从整体来看和当时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以及文人的心理价值取向密切联系,细究各文学区域自身地域分布特点的形成又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唐传奇作家群的研究,直至目前在学界几乎还是一个空白领域.“陇西三李“作为以地域命名的唐传奇作家群,有其鲜明的创作特色,更有其杰出的创作实绩,在唐传奇作家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论文就其生平、创作、评价等方面进行集中观照和较为系统、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淮安是淮河、运河交汇枢纽,明清时期的"运河之都".淮安"诗城"有2000多年韵文历史,作家数量多、层次高、雅集风气盛,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作家群具有执着的传承与创新情结.  相似文献   

7.
当代"南京作家群"是一个历时的、开放的文学史概念,指的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曾经或一直在南京生活的一大批作家.南京地域文化空间是命名的基本载体,文学精神与实践的趋近是命名的现实依据,作家及其文本气质和精神的切近是命名的精神渊源.当代"南京作家群"是南京地域文化的鲜明表征,这一命名将丰厚南京地域文化内涵.当代"南京作家群"的精神内涵是文学精神的高扬,命名会深化当下文学创作,推动文学研究和批评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是皖江作家群形成与发展期。这一时期,桐城、宣城和池州作家群形成并活跃于当时的文坛,由于地缘的关系,三地作家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从而形成了更大规模的皖江作家群。但由于基础性研究工作的不足,致使这一地域的作家研究总是以个案的形态呈现。编写作家活动年表,或许可以为这一地域的作家群体研究提供更多的线索,加快推进对皖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莆田学院学报》2013,(6):102-108
明代莆田周氏家族作家辈出,形成一个群体,但至今尚未发现有学者对此进行系统梳理。通过搜集史料,重点对该家族作家群的生平、著述进行初步考论,可供进一步深入研究该作家群和探讨明代莆田家族文学乃至福建地域文学作参考。  相似文献   

10.
"昭通作家群"的作家们在各自创作中融合了本土历史、地域文化等诸多因素,展现了丰硕的创作实绩。但在实际创作中,昭通作家们不同程度上突出表达主旋律,关注民生疾苦,却对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关注和表达不够。因此,昭通作家们不仅应"走近"昭通,也要"走进"昭通。  相似文献   

11.
地方高校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高校提供存在和发展的空间。目前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尚未形成,依据"三螺旋"理论,地方政府应积极为地方高校和企业提供互动平台,依托此平台,企业可以支持地方高校的发展,地方高校可以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校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应当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目前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尚未形成。依据共生学理论,地方政府应积极为地方高校与企业互动提供平台,依托平台企业支持地方高校的发展,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以高校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以区域经济促进高校发展,实现共生发展和互动共赢。  相似文献   

13.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是地方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肩负着推动区域发展的使命与诉求,然而其在人才培养的区域战略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阻碍了地方高校区域服务职能的实现。"协同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地方高校实现区域化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应着力于人才培养理念与质量标准、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以及协同式课程、教材、教学与师资体系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区域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生力军,是区域文化传承、发扬和创新的先行军,是区域理念的传播者和政府的智囊团;同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发展须依托所在区域社会,通过科学定位,形成特色,传承地域文化,为区域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与区域社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双赢中实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探寻地方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有效途径,可以推动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地方高职教育在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协调的因素,只有通过围绕区域支柱产业进行优化专业结构,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开展应用、开发研究,不断拓展区域服务能力,才能实现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快步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与区域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地方高校的发展得益于高校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地方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地方高校自然地以服务地方、促进区域发展为本职,在自我发展中为地域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等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地域方言作为地域社会生活和文化的语言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它记录和承载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风土人情,反映着经过漫长历史而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生产活动和地方文化,是地方社会发展史的语言再现。地域方言所反映的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发展面貌和文化内涵,作为地域社会发展最直接、最真实的语言载体,地域方言在研究地域社会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云南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由于经济、政策、地理及民族心理等方面因素,云南高等教育在布局、规模、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应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强化区域协作、增强经费投入及推行区域化战略四方面推进云南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的内部动力因素包括地区科技基础与产业发展水平两个维度。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支出规模与地方产业发展的特点高度关联,影响地方财政科技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研发效率和区域产业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因此上级政府在制定相关引导政策时,要结合各地具体情况,让政策更具"弹性"和"差异化"。  相似文献   

20.
成渝经济区的区域开发给成渝两地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作为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新市场的考验.两地高职院校都应以服务成渝经济为目标,以地方文化特色为主要依托,服务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域产业集群为主要内容、通过两地高职院校的错位发展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