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拟从"共同福利"理念来分析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二元模式的必要性,通过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平权性法律关系和隶属性法律关系的清晰界定,进而指导高校以不同的法律视角来区别对待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同问题,实现学生个人权利与社会利益的均衡发展,并最终构建出"和谐校园"的图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从"共同福利"理念分析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二元模式的必要性,通过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平权性法律关系和隶属性法律关系的清晰界定,进而指导高校以不同的法律视角来区别对待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同问题,实现学生个人权利与社会利益的均衡发展,并最终构建出"和谐校园"的建设图景。  相似文献   

3.
生成性思维视域中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思维视域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分离的关系,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对其是一种超越。生成性思维视域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融合关系,教师即课程。"教师即课程"内涵有二,其一是教师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其二是教师创生课程。"教师即课程"表现形式有三:缄默的课程、生成的课程、体验的课程。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传统的师幼关系还是现代的师幼关系,都受到主客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形成了教师中心主义或是儿童中心主义。这种思维方式下的师幼关系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统治与被统治、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这也是师幼关系冲突的主要来源。主体问性是在强调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师幼双方的主体地位,以一种教育交往的方式来消解主客二元对立思维下的师幼冲突,这也是当今社会对师幼关系的新考量、新转向。  相似文献   

5.
代数思维被认为是数学的“核心思想”,关系性思维与“代数思维”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关系性思维,有助于学生从算术学习过渡到代数学习。文章对小学生关系性思维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借助测试工具,对四、五、六年级小学生解决“23+15=26+口”这样的等式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了研究。这次测试反映出,小学生在解决上述等式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关系性思维水平,并不因年级的升高表现更优。  相似文献   

6.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既是社会学的元问题也是基本问题,它的展开构成了社会学的理论元层面,是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它也是表征现代性过程“问题性”的符码,构成了对现代社会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这一问题展现了社会学的一种独特质性:知识和理论的逻辑与历史和现实的路径的相互交叠。这也是社会学思维与哲学思维的实质性界分。个人与社会提供了社会学的具体研究得以展开的轨道.使社会学建立了与现代性的牢固的知识连结,从而对人类历史上这一空前的变迁过程给予了宏大而细致、广阔而深入、普遍而精微的刻画和反省。当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在经历更为深刻的变化,这就使社会学的这一理论和实践的前沿问题.具有了新的时代性涵义。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哲学中,关系性思维主要体现为在实践根基上的关系化个人和关系化社会的统一。马克思以感性的社会现实生活为实践根基,以揭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主要内容,以现代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演变为具体分析载体,运用内在关系的辩证法揭示:资本作为一种体现了多重规定的、综合的复杂关系范畴,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关系性存在的集中表达。从马克思的关系性思维看,扬弃资本的出路在于确立自由人联合体、重塑矛盾关系体;扬弃异化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实现关系为我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性关系,合理管控资本。  相似文献   

8.
关系思维视域中的教育“图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元对立思维、过程思维和关系思维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实现有不同的认识视角和处理方式,在关系思维的视野中,关系的存在是一种本体的、完整的和无条件的存在,其实现方式是二元而不两分,关联而不简单转换,超越而又包容的。从关系思维的角度理解,由教师与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等基本关系构成的教育“图景”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视角,反思个体理性导向下社会自主性的生成困惑,指出要以关系理性来引导社会自主性的生成.关系理性导向下的社会自主性在"治理身份的正确认知"自治权力的科学诠释"治理的价值旨趣"等方面超越了个体理性思维,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观的价值导向.关系理论导向下的社会自主性要在融合"国家与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个人与个人关系"的三个层次上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论立场下,对"教书育人"的解读大相径庭.既有的研究和认识缺乏一种动态生成的整体观,主要表现为"分工论"等同论"和"可有可无论".基于关系思维的关系性、过程性、开放性、复杂性等特征和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基本立场,对"教书育人"进行重新审视和整体解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皆可获致新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11.
哲学史是哲学发展的历史。哲学的历史演进是与人对世界的基本矛盾---主体和客体间的矛盾的认识程度分不开的。从古代哲学的本体论诉求到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以及现代哲学的实践转向和语言转向,由主体和客体间的矛盾演化出的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一直贯穿始终。但对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解读却真正是千回路转,直到今天,它依然是一个绵延不绝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极具传统底蕴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建立在科学重释教学内容和正确领会素质教育目标的双重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改革,无疑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应于当代关系性思维方式,中国哲学史的教学方法改革应以"在中国的哲学史"与"中国哲学的史"、哲学方法与史学方法、宏观叙事法与微观分析法的统一为祈向。  相似文献   

13.
道德相对主义说明道德具有特殊性、相对性,却不能否认道德具有普遍性、绝对性。道德相对主义不利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并使道德走向价值虚无的困境。道德情景具有客观性、道德主体具有共同性,这为重建道德共识提供了可能。道德最终要有确定性,但确定性不等同于绝对性,人类应在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绝对主义之间保持张力。  相似文献   

14.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值得关注,为摸清基础状况,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土木系师生及部分思政课教师为对象,使用 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系统,采取抽样调查,得出了关于高职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态度认知效果、方式等结果。提出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的全员育人作用,建立有效的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5.
辩证法和形式逻辑的关系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曾由此引发了两次逻辑大辩论。归纳起来,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对于辩证法和形式逻辑关系的认识先后形成了五种关系理论,分别为:用辩证法取代形式逻辑、用形式逻辑取代辩证法、高等逻辑与低等逻辑关系、内涵逻辑与外延逻辑关系以及人的逻辑与物的逻辑关系。经过近些年的思想积淀,对这些关系理论进行一定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本对静定的物系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物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求解策略。  相似文献   

17.
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德国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将"文化"与"历史"结合起来,拓展对"人类形象"复杂性的研究范围,将教育人类学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中.德国教育人类学方法论实现了重要突破:在主流人类学范式的互动交流和跨文化背景的持续影响下,形成了关切本体性与多样性的研究主题,确定了研究人类形象的"新双重视角",将人类学经典的田野研究方法与德国本土的质性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传统教育人类学的二元对立式思维、孤立式思维和演绎式思维等被整体性综合思维所取代,德国教育人类学与普通教育学的关系得以重塑.  相似文献   

18.
汉魏六朝石刻记录了大量的复音词,以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起汉魏六朝石刻复音词数据库,然后对汉魏六朝石刻复音词进行定量统计,并分别从语法构成和语义构成两方面对汉魏六朝石刻复音词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9.
西方美学在很长时间内弥漫着关于"美是什么"的争论。这种无休止的争论源于其客体路线的理论迷误。只有从主体出发,我们才能为美学找到一个合理的逻辑起点。首先,美学的核心概念不应是"美",而应是"审美";"审美"作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在历史层面和逻辑层面都先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其次,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我们就会在"审美"中得到一种以"看"和"听"为典型形态的基本感性。这种基本感性便应该是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0.
大实践的境域融贯可持续发展、共同发展与全面发展。重视自然、人与社会历史多维度、大时空、全方位地互动、互生,就应反对以纯粹性、本源性和绝对性的名义将自然、人与社会历史形而上学化。道家哲学所法之“自然”,恰恰就是脱离人和社会历史的“非常”之“道”,是没有文明与文化肉身的绝对和纯粹,是抽象的生化与超越之“一”、无何有的“无”、无法理解且不可言说的“玄”。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原始、抽象、虚拟的统一,引发出了道的绝对性和现实差异的相对性、本体论的绝对主义和认识论的相对主义之诡辩式结合。走出道的形而上学的偏颇,撷取其尊重自然成分的道家思想与儒家重做人、墨家重社会的创见在当代文化思想建设中具有现实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