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9 毫秒
1.
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化演进历程。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呈现出从理论信仰到革命实践的历史化轨迹:从理论介绍到接受信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论自觉;通过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论战,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通过革命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完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开创者从理论信仰到革命实践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胡燕  陈琳 《中学生英语》2023,(1):97-105
对外学术话语体系构建是重要的时代课题。本文提出,对外学术话语体系包括学术话语的内容生成、国际传播模式以及传播反馈机制等三要素,且三者构成有机联动整体。话语内容生成为体系的基础,传播模式构建为体系的发展路径,两者直接影响话语传播效果,而效果所形成的反馈机制为传播模式和话语重构提供参照,成为修正体系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对外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不仅需要提高对中国实践与问题的学术阐释与话语创新意识,而且需要运用以国际传播效果为导向的学术译写的传播媒介,采取融合媒介传播模式,建立传播效果反馈机制,以进一步提升对外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杨孝青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2):12-19,35
重视创造是李大钊哲学思想的鲜明特点。李大钊在会通"中西马"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创造"为核心的新哲学体系。从宇宙论来看,李大钊将《周易》的变易思想、道家的"道生"说、西方进化论学说以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相结合,揭示了宇宙的存在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创造过程;从认识论来看,李大钊从传统文化"民彝"一词切入,通过引入西方近代民主政治观念对其加以诠释,指出创造是人民的固有本性,进而揭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从方法论来看,李大钊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会通东西方文明之长,创造灵肉一致的"第三文明";从实践论来看,李大钊通过"少年运动"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源头活水,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建设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创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中国学术发展的必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李大钊就阐发劳动创造美的思想;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仅引进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理,而且在中国介绍西方的美学思想,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对美学的诸多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创。  相似文献   

5.
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的后备力量成立,其机关刊物《先驱》半月刊是各地青年团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材料。为指导国内革命实践、打破西方话语陷阱、加强组织思想建设,《先驱》半月刊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的构建,在指导思想的争论、救亡方式的选择和宣传工作的推进中,初步形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形态话语、革命话语和传播话语。期间,《先驱》半月刊从话语内容、话语导向、话语阐释和话语影响四个方面,展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的构建,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的思想地位。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史上极具开拓意义且获得空前成功的历史时期。陈独秀和李大钊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扮演了最为关键的角色,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翻译赞助是陈独秀与李大钊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重要武器之一。陈独秀和李大钊通过为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译文和译作的刊载与发行提供极具时代影响力的平台,直接赞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译本生成,积极介绍与评论作品,散发、赠送、助销译作等举措,有力助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信仰的确立和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开启了话语平权时代,话语言说主体、内容、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话语不但表达民众的利益诉求,也肩负思想交流、社会秩序构建的重任。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表达要区分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作为理论的学术话语。同时,在话语传播的过程中注意意识形态的变革和一般科学创新的界限、话语权力与话语权利的区别,处理好马克思主义话语与其他话语的关系,使马克思主义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真正赢得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滨州学院学报》2020,(5):63-67
"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以"先驱者的初心与新时代的使命"为主题,对李大钊精神和初心使命、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李大钊思想理论、李大钊革命活动以及如何深化李大钊研究等进行了深入研讨,成果丰硕,意义重大,必将推动李大钊研究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等方面,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且对早期中国工人运动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对工人运动理论的探索李大钊探索工人运动的理论,与他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分不开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传播,更多地或主要地是马克思经济学说中的剩余价值论和马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是一个学术开放的时代。李大钊在早期新文化运动中广泛研究和吸收包括英国学术思想在内的西方学术思想,形成富有特色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奠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李大钊在开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过程中不仅仍然重视介绍英国的学术思想,而且对英国学术思想展开研究,吸收了其积极成果,从而对创建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大钊是五四时期介绍和研究英国学术思想的重要先驱之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相统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用学术话语揭示和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逻辑,构建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话语体系,实现学术理论和知识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我国设立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现实任务,也是凝聚民族共识、提振民族精神、繁荣民族文化的时代课题。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中国经验"、贯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模式"、反映当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道路",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实践基础和致思取向。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为代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理论水平的重要论文,对于马克思主义存在明显的误读,特别是将唯物史观理解为经济决定论,并对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社会根本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发生误解。但李大钊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独立再发现了上层建筑对于基础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复归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本文探讨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指出李大钊深入研究中国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及其实行方法的号召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是一个学术开放的时代,同时也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时代。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在开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过程中,对英国的学术思想、法国的学术思想、日本的学术思想展开研究,吸收了其积极成果,从而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李大钊也成为五四时期研究外国学术思想的先驱。由李大钊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努力及其与外国学术资源的关系而言,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创建是在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水平的背景中进行的,体现了多元借鉴与学术传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马克思主义文献作为西学东渐大潮的一部分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历史影响。一是初步传播了马克思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带入近代中国社会的问题域中;二是运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和话语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中国式的转译和阐释,构建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通共融的新的理论阐释体系和传播体系;三是以解决近代中国社会总体性危机为导向,提供了启动社会革命的思想引擎,为实现民族复兴探寻思想指引和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与何炳松都是20世纪上半期颇有影响的史学家,在推动中国史学的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李大钊比较系统地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作为分析历史问题的重要方法,推动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发展,由此,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蓬勃兴起。何炳松注重翻译"新史学学派"的著作,独树一帜地开启了以鲁滨逊为代表的"新史学学派"在中国的传播。在史学思想方面,李大钊与何炳松对历史学的相关概念、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学的功用等有着许多相似的认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二人在坚持自己学术观点的同时构建了自己的史学理论框架,形成了各自的史学理论体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与毛泽东,都属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如果说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那么,毛泽东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得最好、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李大钊对毛泽东的影响,最重要的就是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日益紧密,中国正以强大的发展潜力与崭新的国家形象被世界各国认识,国际影响力也呈现逐年提高态势。与显著的发展成果相比,中国话语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有待提升,突出表现为地缘政治制约中国话语的有效传播,西方舆论歪曲中国话语的本意传播,部分国家抵触中国话语的正常传播,现有话语限制中国话语的整体传播。为积极应对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我们必须明确中国发展的价值立场以指明中国发展愿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强调中国话语精髓,坚持中国的持续发展以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建立缜密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以增强中国话语的信服力。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前,五四纪念文本对李大钊的形象建构,集中在政治维度单方面:李大钊是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英勇的突击兵"。改革开放后,五四纪念文本对李大钊的形象建构,集中在政治维度和文化维度两方面:李大钊既是传播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又是"20世纪初我国思想文化界的一位杰出人物"。这一转变,一方面说明,改革开放后对李大钊的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另一方面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虽然基于其个人的历史活动和贡献,但同时也受到时代主题、话语体系变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认识这一转变并分析其原因,既可缅怀李大钊在五四时期的历史功绩,亦可见证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共产党关于五四话语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最先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借助国际力量推动中国工人运动,认识到中国的工人阶级应当团结联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李大钊深入到中国工人群众生活中,开展教育和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和组织开展了多地工人运动,促使理论与具体实际有效结合。李大钊参与领导成立多地工会组织,保障工人阶级的利益,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动工人运动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话语表达,是认识和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一个重要视角。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话语表达具有三重逻辑:反思与批判话语表达的精神觉悟逻辑,是对自鸦片战争至五四以前学习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自省,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抨击。启蒙与救亡话语表达的五四运动逻辑,是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精神催动了新思想新文化新话语的生长,五四运动为先进知识分子确立了“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救亡新时代。改造与革命话语表达的马克思主义逻辑,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创造另一种新生活、另一种新社会的主流话语,坚定走俄国人的路的先进知识分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劳动群众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一个优点和特点。这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现实动力,指引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