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进入南朝,随着"永明体"的出现、声律说的提出,五言诗的律化进程大大加快了。作为南朝重要的诗歌类型,咏物诗由于其创作方式、语言形式的特点等,使得它在五言诗的律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虚字在诗歌中的运用,特别是在近体诗中的运用,受到诗人与评论家的关注.而虚字在五言诗运用之初,受到关注较少.陶渊明、谢灵运为东晋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们处于五言诗风的转变时期.从两位诗人在虚字用法上的不同态度,可以讨论两者五言诗的区别,并以小窥大,看待东晋南朝之际五言诗风的转变问题.  相似文献   

3.
唐末诗人司空图的《诗品》,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继南朝齐梁钟嵘用五言诗的表现形式创作的诗歌评论专著《诗品》之后,又一部用四言诗的表现形式写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特色的诗歌美学著作.作为唐代诗歌评论中的一枝奇葩,司空图的《诗品》,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宋词中使用了大量的叠字,本文系统阐述了宋词使用叠字的类型、使用叠字产生的艺术效果及某些特殊的叠字现象。叠字艺术的点滴效果构筑了我们世空见惯的“叠字词”的特殊意蕴。对今天诗歌语言修辞创作与研究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五言诗生成于汉代,其后历经了四次重要的转关。初次转关是建安时代,五言诗完成了体制的定型,并超越四言诗成为文人创作的首要诗体,中古诗歌进入了五言诗的极盛时代。第二次转关是晋宋之际,五言诗在此际开始生发古近之变,诗歌逐渐脱离敦厚浑朴之气,崇尚俳偶与雕琢,五言诗由是走上了偏重形式美的由古趋近的律化道路。初唐后期发生了第三次转关,五言近体完成了最后定型,并成为唐以后五言诗创作的主要体制。杜甫从题材、风格、形式等方面对五言诗进行全面改造,以一人之力完成了五言诗最后的重大转关。  相似文献   

6.
唐代的诗人们堪比想象力丰富的画家,他们在诗歌中灌注了纷繁复杂的色彩,使得诗歌具有了画的内涵.李贺就是其中一位热衷于通过奇特的想象,出神入化地运用色彩的诗人.他将色彩词与意象高度结合起来、有时善于用色彩替代意象,并创造性地使用了色彩词+叠字的搭配方式,从而创作出许多色彩繁杂的诗歌,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7.
钟嵘的《诗品》是南朝时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的又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的批评专著,也开了诗话这一新的文学批评样式的先河。钟嵘在《诗品·序》中就五言诗的创作,系统地论述了它发展的历史,以及有关诗歌创作的重要理论问题。虽然重点放在五言诗的溯源探流和品第优劣上,但其意义决不限于这一点。《诗品·序》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8.
南朝是一个音乐发达的时代。南朝音乐诗的创作,不仅是诗歌题材领域的一次拓展,而且还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们是南朝诗人孤独苦闷内心的写照与呈现。笔者通过分析南朝音乐诗蕴藏的愁离伤别、思乡恋土与知音情结三方面情感,揭示了南朝音乐诗的“孤独”品质,以此来探寻南朝的社会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9.
南朝是一个音乐发达的时代。南朝音乐诗的创作,不仅是诗歌题材领域的一次拓展,而且还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们是南朝诗人孤独苦闷内心的写照与呈现。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分析南朝音乐诗当中蕴藏的愁离伤别、思乡恋土与知音情结三方面情感,揭示南朝音乐诗的“孤独”品质,并以此来探寻南朝的社会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0.
论南朝边塞乐府诗的创作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边塞诗均以乐府诗的面目出现,虽数量不多,但历代著名诗人均有此类作品。总体来说,南朝边塞乐府诗的创作处于一种萌芽阶段,但影响深远。南朝诗坛出现边塞乐府诗,既有乐府诗创作传统的影响,又与南朝的慕古风尚有关,而北朝诗歌的传入与南朝的享乐风气也都对南朝边塞诗歌的产生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咏物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主要是在南朝成型。南朝咏物诗是咏物诗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长期以来却未能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南朝咏物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其高超的体物技巧上,而这一点主要是通过丰富多样的创作手法和新颖的构思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王褒是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文学家,他的前期诗作创作于宫体诗盛行的南朝,但是总体风格并没有受到宫体诗风太大的影响,五言诗更接近以清新明丽著称的永明体,乐府诗虽然借鉴了宫体诗的一些创作手法,但基本上还是健康积极基调。  相似文献   

13.
本从《古诗十九首》的体制特点、语言网络两方面考查汉本,人五言诗的发展源流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指出汉本人五言诗直接导源于乐府歌辞五言体,但又在声韵、对偶、句式及语言锤炼诸方面有着重要的发展变化。人们从乐府民歌中吸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又有着人诗对其下“作用之功”,使其创作的五言诗既不失民歌的清新与自然,又有着人诗的精致与华美,在诗歌史上树立了优良传统对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树立了优良,对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4.
南朝时期,五言诗的篇制出现有规律的变化,诗歌篇幅逐渐缩短,由长篇为主趋向于以短篇为主。八句式篇制的演变共经历三个时期,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在发轫期,诗人开始有意摸索八句为篇;在创变期,四句式、八句式、十句式都有一定的发展;至承袭期,八句式成熟定型。影响诗歌篇制的原因复杂多样,从内因来说,对偶技法的提高与声律、用事的发展相结合,有助于诗意的表达与诗歌结构的紧凑,并影响诗歌篇幅的长短;从外因来说,南朝特定的社交场合促进了八句式的发展,诗人选用同一形式作诗来交流,有利于较量诗艺与相互认同。  相似文献   

15.
高新伟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7):18-20,26
阮籍以其卓绝的创作成就为五言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贡献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大力创作五言诗,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创作发展;增强了五言诗的抒情性,丰富了五言诗的情感世界;大量运用比兴象征,开拓了五言诗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诗创作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较重要的地位。在形式方面,对传统五言诗的继承和发展,对七言诗的创新和开拓,对传统四言诗的回归,六言体在创作中出现,都体现了此阶段文人乐府创作的变化和成绩。  相似文献   

17.
南朝诗歌在传播过程中对诗歌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不仅影响赠答诗、五言八句诗的产生,而且影响到这些诗歌的语言、声韵、意象、结构、审美情趣等。  相似文献   

18.
本试图从叠字这一修辞学角度来探讨诗中炼字与炼意的辩证关系,兼及叠字手法的形式。论述了叠字手法艺术功能:1、增强诗歌的音韵美与整饬美,使诗具有音节的节奏和句式整齐、字法整饬的形式美,便于诵读,加强外在形态的美。2、使形象更生动可感,通过叠字以少总多,写景抒情,加强抒情性和形象性。3、开拓意镜,深化意蕴,叠字有助于景与情的融合,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情味深长。  相似文献   

19.
诗中叠字又称“重言”,是一种修辞手段。叠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是两个字的重叠,却传达出了一种不尽的意味。无论是用来刻画人物,描写事物,还是用来抒发情感,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收到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杜甫非常注意诗句的音韵和谐,所以杜甫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叠字,他的诗歌一千四百余首,用叠字修辞的诗有三百多首。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  相似文献   

20.
南朝咏物诗对唐代咏物诗影响深远。后者能够“擅其美”,离不开对前者的题材、创作方式、注重“形似”的艺术追求以及形式华美等方面的继承和发展。这也是南朝咏物诗为中国古代诗歌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是其重要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