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1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然而,过去10年在中国体育新闻史上却是不平凡的10年,是突飞猛进发展的10年。虽然没有完整的统计数字,但以下事实可以为证。体育记者队伍 80年代以前,全国体育记者大约只有500人,而今天,据来自中国体育记协的估计,全国专职体育记者、编辑已达2000人,甚至更多。许多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里都专门设立了体育部,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东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设有体育报道组的就不计其数了。宣传阵地 1、报刊。80年代以前,全国没有一家综合性日报开辟固定体育专栏,现在至少有8家以上日报每天都有体育专栏,刊登体育新闻的字数均在2000字以上,其中包括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  相似文献   

2.
永康人鲁光,他的记者之路从1960年担任<体育报>驻地记者开始:写出了<中国姑娘>等一批轰动全国的体育题材报道.  相似文献   

3.
关注体育新闻报道模式的新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军 《传媒观察》2003,(7):24-25
当中国体育事业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而融入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时,体育新闻也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迎来了跳跃式的发展。几乎在所有都市报、晚报、互联网的新闻竞赛中,体育新闻都成为各方赢得市场的重要法宝。在从业人员数量上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体育记者(包括兼职的)人数不足500人,而到1997年4月中国体育记者协会召开全国理事代表会议时,全国专职体育记者、编辑超过了3000人。随着各媒体对体育新闻的重视,该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各自祭出绝招吸引受众,占领市场,整体上来说,体育新闻的报道模式呈现出商业化、娱乐化、竞技化的倾向,比传统的体育新闻更能够招徕受众的注意力,而由此带来的一些弊端,也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的体育制度就是一部为国家培养世界冠军的机器,充满了神秘。前不久,为了宣传申奥,一些外国记者受邀来北京采访,令他们特别感兴趣的就是中国的体育制度。3月28日,德国的《法兰克福汇报》刊登了记者哈拉尔德·马斯从北京发回的一篇报道。文章中虽然有西方记者对中国体育制度的误解,但还是可以看出中国体育的模式正在经历剧烈的调整.参加7年以后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肯定主要还是体校里调教出来,但那是的中国体育产业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现在下断言似乎并不太容易,所以多听听别人的声音,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5.
棋圣聂卫平这样评论:“在我所遇见的人中,阿红是感觉最好的。”阿红何许人也,是新民晚报女记者李京红。或许,正缘于这种“感觉”,她在去年9月的全国桥牌双人锦标赛上,一举夺得混双冠军,在新闻界和桥牌界中引起极大的轰动。下海数年,一举成名轰动原因有三点。其一,体育新闻界这些年下海玩牌甚众,尤其是京沪两地的记者,玩得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但玩到正儿八经的冠军份上,仅此一人,其二,于子十年体育记者,走南闯北,远涉重洋,采访过许多重大比赛。这样一位出色的体育记者居然在  相似文献   

6.
奥运会不仅仅是世界体育人的豪门盛宴,同时也是全球体育电视人自我展示的璀璨舞台。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记者与运动员人数之比为7800:6189。2004雅典第28届奥运会,运动员约为10500人,而记者则达到了16000人左右。可以预计,2008北京奥运会记者人数还会创造新的纪录。对中国体育电视媒体而言,’08奥运报道必将呈现不同于以往奥运会的更为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2001年曾经是中国体育报刊的黄金年,那么,2005年就是让它们不寒而栗的“黑洞”年。这一年,残酷的市场吞噬了一家又一家体育类报刊,与往年不同的是,被吞掉的不是“虾米”“小鱼”,而是曾经在市场大潮中游刃有余的“大鱼”。今年7月辛酸告别读者的《球报》发行量最高纪录曾经高达100多万份,而8月份黯然退出市场的《南方体育》尽管背靠财大气粗的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但最终也难逃厄运。几年前曾经对体育报刊抱有复杂情感的中国足协“掌门人”阎世铎曾说:“现在全国有7000多名足球记者,如果一味要把中国足球扒光、搞臭,你们将来也面临着再就业的危险。”尽管能言善辩、口若悬河的阎世铎把中国足球搞得无法让人恭维,但是他对中国体育报刊前景的评价却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前瞻性。须知,那个时候全国体育报刊正得意洋洋、踌躇满志。而短短几年过去,体育报刊的生存状况已被阎世铎不幸言中了。  相似文献   

8.
赵畅 《青年记者》2017,(26):38-39
在体育圈,存在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同样被粉丝关注,他们是传递体育信息、进行赛事预测的重要群体,他们是体育界的“二级明星”——体育记者.在微博时代,体育记者有自己的粉丝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体育记者的粉丝群与体育记者所喜爱的球员的粉丝群有高度的重合度,但又不尽然.体育记者的粉丝群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职业性的信息传递中介会吸引粉丝?下面,笔者以“中国网球记者第一人”张奔斗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伦敦奥运会尚未开幕,但新闻大战、媒体大战已悄然拉开大幕、据悉,中国持E卡的注册记者人数达249人,若加上持权转播的央视及各媒体派出的非注册记者,总数或将超过千人。这支队伍中,不少人是首次参与奥运新闻大战,在肩负使命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考验。北京晚报体育部副主任、资深体育记者袁虹衡经历了汉城、巴塞罗那、亚特兰大、悉尼、雅典、北京共六届奥运会以及历届冬奥会、世界杯、亚运会、全运会等多项世界和全国大型赛事的报道,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0.
写出有独特视角的,有人情味、有深度的优秀体育报道,是体育记者的一个追求.在体育大舞台上表演的是人,体育新闻当然要报道比赛,不能只见"赛"不见人,所以记者应该多写人,即多报道运动员.而要写人,就要成为运动员乃至体育明星的朋友、诤友,让自己能在体育圈中自由驰骋.也只有这样,体育报道才不再是枯燥的,而是鲜活的、跃动的、充满色彩的.不过,体育记者的"交际学"不是天生就懂的,也是要学习的.  相似文献   

11.
马国力,现任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主任,198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而后,从记者、编辑到组长,从副主任到主任。1993年起担任国际田径联合会电视委员会委员。1989年作为中央电视台代表参加亚广联体育组会,现担任亚广联奥运会报道工作委员会主席。 马国力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电视顾问,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体育研究会会长、中国体育电视记者联合会主席。2000年3月,英国媒体评选“20世纪对世界体育影响最大的50人”,马国力名列其中,是中国惟一的入选者,亚洲地区仅有两人入选。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体育记者王训生7月间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举行的第14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荣获最佳记者奖。这是建国以来我国记者首次在重大国际体育活动中获奖。采访这次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各国记者多达1200人,我国各新闻单位也派出了38名记者(包括两名常驻记者)报道这一本年度最大的国际体育盛会。在本届运动会组委会组织的最佳记者评选活动中,王训生  相似文献   

13.
迄今为止,在1992年的中国名人官司中,最引人注目和最具有轰动效应的,恐怕要数中国轻音乐团团长、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诉《声屏周报》社和记者汤生午的名誉侵害纠纷案(本刊今年4月号报道过原告起诉和被告答辩意见)。从7月10日开庭到7月12日判决,全国各地赴南阳采访此案的记者多达300余人,以致宛城旅馆爆满。众所周知,南阳地区中级法院对此案已作出一审判决:李谷一胜诉。  相似文献   

14.
媒体脸谱     
央视举办记者节特别节目《好记者讲好故事》
  11月8日,“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2014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举办。10位好记者代表通过讲述各自的采访经历,展示中国记者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5.
杨明  王馨 《新闻前哨》2011,(7):51-53
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运会在中国广州举行。开幕式上,灿烂的焰火、华丽的表演以及极具中国特色的点火仪式,至今让人难以忘怀。这是亚洲综合体育最高级别赛事第二次在中国举办。此次羊城盛会,《湖北日报》派出了4名文字记者、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2010,(6):50-50
鲁光(1937年—),原名徐世成。浙江永康人。高级记者,报告文学作家,画家。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体育报》记者、编辑,历任国家体委政治部秘书处处长、宣传司教育处处长、中国体育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人民体育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  相似文献   

17.
3月18日至4月1日,体育报在北京举行第二次全国地方记者会议。会议总结了一年来的记者工作,肯定了成绩,讨论和确定了今后的报道任务。会议着重讨论了在体育工作报道中抓典型,树标兵,大鼓干劲,大插红旗,进行连续报道的问题。大家认为这是提高体育报道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北京奥运会已胜利闭幕。参加报道这次体育盛会的境内外记者超过2万人。这其中有一类记者,他们并不直接报道比赛,而将视线锁定在北京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他们叫非注册记者,运用的是“大奥运”视角,而其中专程来华的外国记者,更是“拿着显微镜看中国”。  相似文献   

19.
一枝一叶总关情———记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王然羽佳人们常说新闻记者是记录历史的人。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中国社会报社副总编辑王然认为,记者不仅要用自己手中的笔,更要用记者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书写历史。1986年,25岁的王然从部队转业来到中国社会报社...  相似文献   

20.
档案动态     
<正>"红星照耀中国——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巡回展在甘肃开展《中国档案报》2014年1月10日:2013年12月30日,甘肃省委常委班子成员集体参观由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上海市档案局馆主办,甘肃省档案局馆承办的"红星照耀中国——外国记者眼中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