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报刊为赢得读者而展开竞争,各种“招法”层出不穷。竞争使报纸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有看头了。 但在众多的“招法”里,有一种“炒新闻”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新闻是否可以“炒”,这就需要研究一下了。记得有那么一部电视剧,由于是名作家名演员联袂合作。于是在还没出台前各家报纸便竞相报道,什么花絮,追踪,纷沓而至。于是给人的感觉  相似文献   

2.
“要让新闻鲜活起来。”这确实是媒体很值得在实践中认真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在地市级的报纸上,新闻消息能否鲜活起来,从根本上说,它取决于新闻记者获得的新闻事实是否新鲜。要获得新鲜的新闻事实,就要求记者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和深入扎实的采访作风。把新闻消息写得鲜活一些,  相似文献   

3.
当今报纸已进入了“读图时代”,而“图文并重”也成为当今报纸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新闻图片的运用越来越被重视,图片报道在报纸新闻报道中已真正担当起主角。图片新闻是报纸这一特殊商品中重要的包装元素和商品要素,被称为报纸的“眼睛”。要让报纸的“眼睛”亮起来,新闻图片要“善于说话”,要能通过图片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新闻素养和过硬的摄影本领,在“抓拍”上做足文章。  相似文献   

4.
晓方 《新闻前哨》2010,(6):86-86
新闻的基本原则和媒体的议程设置都强调:该说的要说,不该说的不说。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说起来也容易,可有时候做起来却比较难。 第一个“难”是:该说的时候没有说.这叫做“失声”。  相似文献   

5.
说到“炒”新闻。报纸、电视已经运用得很娴熟,其实广播更应该作好这篇章。这篇章作好了。不但可以弥补广播本身的不足。而且还可以树立电台的良好形象。什么是“炒”新闻呢?我认为。所谓的“炒”新闻,就是多家媒体对某一重大事件进行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当然,对广播而言。还有一条:增加新闻的播出次数。那么。广播怎样才能把新闻“炒”得新鲜热辣、有声有色,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呢?  相似文献   

6.
报纸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是传播新闻.我国新闻界前辈戈公振在他所著的《中国报学史》中曾十分明确地指出:“报纸者,报告新闻、揭载评论、定期为公众而刊行者也.”这句话说了半个世纪了,直到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这是因为,我们的一些报纸,至今还忽视新闻,其中以晚报为最. 凡是报纸,不管它姓“晚”、姓“日”,还是姓“周”,都应该是报,而不是杂志.现在往往强调了它的姓,而忽视了它作为报纸的固有功能.说晚报姓晚,喻意要注意报纸的可读性,要有晚报的特点.抓报纸的可读性当然设有错,值得注意的是由此产生的晚报杂志化、日报晚报化的做法.所谓  相似文献   

7.
发挥新闻评论的导向作用,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注意方式方法,自觉而积极主动地开展创造性的工作 1954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中规定,中央报纸和各地方报纸,都应当根据党的路线和政策,就国际、国内和地方的重大问题,发表有高度思想水平的评论。新闻界一位资深的老同志说过:“党所以要办报,就是因为要对各种事情发表党的意见,发表评论。” 当前我们正在从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业实践,在其行进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是会层出不穷的。要想正确而又充分地发挥新闻评论的导向作用,报纸评论的策划与写作就要坚持原则,注意方式方法,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创造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新闻批评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是我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的生动体现。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开展新闻批评,认为“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就新闻批评的艺术作了身体力行的成功尝试,成为我党新闻宣传的宝贵财富和行动指南。强调准确性。正如邓小平同志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的:“现在报纸的影响比过去大了,……报纸有威信,看到报纸讲什么就要照着去做。很多地方看到报纸批评了的做法,就要秘密地改,这就是报纸的作用。……正因为干部群众都重视报纸,我们就要很慎重。”仅以50年代初他直…  相似文献   

9.
着眼于“新点”。新闻姓“新”,要有新材料、新观点、新思想,这是一般的人都知道的常识。西方一位记者曾经说过:“记者的伟大和难当之处,就在于要处理好一个‘新’字”。这话说得非常深刻。报纸天天出,新闻天天写,天天出新,实非易事。然而,如能选择新的新闻角度就能解决这个“难”题。选择新闻角度,要着眼于“新”,就是选别人没有报道过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一年里,报纸工作怎样开创新局面! 不久前,中央领导同志在和一家报纸的负责人谈话中提到:“报纸宣传要有自己的特点,不要千人一面。”又说:“报纸的整个宣传要着眼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开创新局面。”这些指点,对全国各报无疑都是适用的。几年来的报纸改革,新闻改革,是富有成效的。然而,改革尚有待于深化。这是大家共同的看法。许多报社的同志殚精竭虑谋改进,做法各有千秋,概括起来,力求办出自己的特  相似文献   

11.
罗庆学 《新闻前哨》2005,(11):41-41
现在的报纸动辄每天四五十版,多则七八十版,此即所谓的“厚报时代”。但是,新闻作为一种智慧产业,“厚”起来就万事大吉了吗?国内不也有厚厚的报纸在竞争中败北,被市场淘汰了的事发生吗?这说明,除去经营上的原因,报纸不仅要适应时代潮流地“厚“起来, 而且要满足市场地“富“起来。厚报只是报纸打拼市场的手段之一,报纸要获取成功关键是要研究内容主体的新闻与市场对接的策略,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中筑高平台,获得更多注意力, 从而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在英国,“炒新闻”是各种传播媒体一起上,大报(“高级报纸”)“炒”,小报(“通俗报纸”)“炒”得更欢;报纸“炒”,杂志“炒”,电视、广播也炒。不“炒”则已,一“炒”就是铺天盖地。  相似文献   

13.
提倡短新闻     
近几年来,报纸上的新闻又渐渐变得长了起来。说得严重些,已经形成了一种“长风”。这种长风,突出地表现在国内报道方面。一条报道生产建设的新闻,往往长达两三千字。报纸的版面是有限的,像这样的长新闻,要不了几条就被挤满了。国际新闻虽然没有国内新闻那样长,但是严格地说来,也不够精炼。新闻过长、长新闻过多,已经成了通病。长新闻有什么不好呢?除了读起来吃力,看起来沉闷以外,主要是减弱了新闻的战斗性,使报纸不能充分发挥它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因为:一、新闻长了,占的篇幅多,篇幅占多了,报纸版面上容纳的条数就会少;二、新闻长了,写作过程就长,生产过程长,在时效上自然就要慢;三、新  相似文献   

14.
这几年,被人们视为“社会新闻”的新闻又开始“热”起来。它不但在报刊上重新拥有了自己的领地,占据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有些单位还经常举办一些在社会上有过较大反响的“社会新闻大赛”,探讨社会新闻方面的文章,也逐渐增多。社会新闻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说它老,是因为报纸在创办初期它就存在,或者说  相似文献   

15.
我们常说报纸要有声音,就是指报纸要有议论,要有各种各样的评论。现在,报纸的言论文章相当活跃,为解放后所少有,这是一种好现象,是新闻自由的具体表现。解放日报《解放论坛》今年十月二十日发表的专论《企业办托儿所利弊谈》,就是在这样的好形势下出现的,它是一篇熔新闻与评论为一体的可读、可亲、可信的好文章。可读。即让读者“喜欢读”。要使读者“喜欢读”,就要有能让读者产生“喜欢”的魅力。所谓魅  相似文献   

16.
最近到楼下的报摊去买报纸,南京的《现代快报》《金陵晚报》经常买不到,我问老板为什么这两份报纸卖光了,而本地的报纸还剩这么多。老板回答说,这两家报纸比本地几家报纸好看,报纸上刊登的都是好看的社会新闻、娱乐新闻,读者爱看。确实是这样,就拿国际新闻来说,这两家报纸除了特别重大的政治新闻就很少刊登这些“不好看的时政新闻”,  相似文献   

17.
就在新闻界对文艺穴头说这道那的时候,界内却出现了自己的穴头,这便是新闻穴头。新闻穴头一出现,就“火”得很。有家报纸曾以《“新闻穴头”闹京城》为题进行过报道。既然能够“闹京城”,可见穴头们以及干的事非同一般。那篇报道还向人们提供了一个事实:京城每天数十个、甚至上百个新闻发布会、研讨会、展览会、恳谈会、座谈会、产品订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报纸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突出时效新闻和能引起关注的社会热点信息,同时要从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出发,立足服务,真正为读者提供多种知识和适用信息。就报纸而言,要真正做到靠新闻当家,就要有一批高质量的当家产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下功夫经营好报纸的“看点”,特别是各版的头条和照片的运用。我认为,这个“看点”,就是指每一期报纸的读者爱看之“点”,也就是指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普遍关注度。从当前办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来看,笔者认为,就办特色报而言,起码要抓好以下“四个一”工程。要…  相似文献   

19.
专刊、副刊的崛起,已是报业发展必然趋势。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人们意识到大众传播要走向分众传播,部分综合性版面要细化成各种专版,广播则要有相当一部分频道走向窄播。也就是说,“大锅饭”要逐步地开出“小锅菜”。这是市场发展细分化要求媒体多样性的必然结果。说起来,专刊、周刊实际上都是副刊,或称是副刊的变种,可以视作副刊的范畴。所以有的报纸合称为“专副刊”,是相对于新闻版正刊而言的。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大特色,注重副刊则是中国报业的优良传统。西方的报纸很少有精心经营副刊的。东南亚一些华文报纸和港澳台的报纸副刊是繁荣的…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一家中央级报纸召开国内版主编务虚会提出,要下决心解决“新闻偏弱,独家不多”的难点,使报纸上真正鲜活的新闻多起来。提出这一要求,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各级党报富有启示。众所周知,报纸是新闻纸,应当以刊登新闻为主。但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对报纸功能的认识比较单一,忽视充分发挥其传播信息的作用,从整体上说,不善于通过用新闻事实来说话,潜移默化地引导受众。如果说,在报业缺乏竞争的年代,“新闻偏弱”尚可维系,那么,在媒体激烈比拼的今天,“独家不多”便很难立足。因缺少新闻而导致读者流失,报纸如何履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庄严使命?有鉴于此,本期《前沿关注》讨论“让鲜活新闻和独家新闻多起来”,选发5篇文章,作者谈出了不少新鲜见解。诚如其中一位作者所言,一抓时效性、独占性,力争“人无我有”;二抓深刻性、独到性,瞄准“人有我优”,则党报上的鲜活报道和独家新闻一定会源源不断,如百花争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