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所周知,现在使用的新教材属综合型.它的编排方式是选课文,组单元,作注释,配练习,附知识短文.课文又分讲读和自学两种.单元后所附的知识短文又按阅读和写作两条线索编排,集中起来成一体系.“思考和练习”同每一单元的练习,体  相似文献   

2.
数词在小语课文中大量出现,它或虚或实地记述了客观事物,对文章内容的表达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他们。一、潜伏内容线索,反映课文结构有的课文题目里含有限制中心词的数词。以这个数词为思维点,往往能理清文章线索,疏通课文脉络。如(三人行)一文,思考题目中的“三”,就能把握课文所写的主要对象。再细读课文,就能明晰课文  相似文献   

3.
《曼谷的小象》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位泰国姑娘指挥一头小象拉车和洗车的事,赞扬了泰国姑娘阿玲乐于助人不要报酬的高尚品德和小象的精彩绝技。课文除了语言生动形象、结构严谨合理外,更突出的特点是全文同时贯穿了四条线索:情节发展线索、感情变化线索、人物举止神态线索、景色变化线索。抓住这些线索展开教学,可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抓住情节发展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找出情节发展线索。(1)课文主要讲了曼谷小象的什么事?(拉  相似文献   

4.
一、教读课文的教学要点 《荔枝蜜》这篇课文的教学要点是记叙的线索和词语的搭配。怎样在教学中把握这个要点呢? 第一、引导学生阅读附录《记叙文的阅读》中有关介绍线索的部分。初步明确什么是记叙文的线索、线索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以及线索的多样性等问题。 第二、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去分析本课的线索。本课的线索,在课文“预习提示”中已明确指出。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要学生去背记这个结论,而应该去分析线索和文章结构、线索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关于结构,本课课后练习一提出了这个问题,教者要有意识的把这个练习题和线索联系起来。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发展正是和文章的段落层次同步的,学生可从中领悟“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这一提法,从而培养学生通过把握线索去分  相似文献   

5.
线索是文章内部结构层次间的一条纽带。它将材料连为一体,并贯穿全文始终,使文章结构严谨完美。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各种线索,不仅有助于他们摸清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脉络,理解课文的主题,还有助于他们提高“言之有序”的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现把小学语文第12册部分课文的不同类型的线索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常常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故事集中而紧凑。有的文章甚至出现两条线索,使故事的内容显得丰富而又清晰。这种双线结构一般有下面三种组合方式。一、先分后合在文章的前一部分里,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围绕甲线索叙述一个故事,再围绕乙线索叙述另一个故事,两个故事单向发展,平行并列。在文章的后一部分里,再将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两线合一,难以分开。例如《牛郎织女》这篇民间故事,先以牛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的初中语文课文,有的通过两个人物的描写反映一个主题,可谓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有的通过两个人物的描述来反映两个主题,可谓是"花开两朵,却表两枝(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主要人物与主题、故事情节、线索的密切关系,教学生多读、深读课文,善于比较文本,多一些阅读体验和感悟,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8.
编写段落大意,是指导儿童深入理解课文,抓住全课的思想内容,发展语言和思维的重要手段。在长课文教学中,要使儿童从丰富的语言里、曲折的故事情节中掌握课文发展的线索,并用这条线索把主要内容贯串起来,构成一个简明的提纲,把全部内容归结到这一课的基本思想上来,使儿童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基本思想。这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  相似文献   

9.
《曹刿论战》是一篇文字简洁、蕴涵丰富的史学散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走进课文,在扫除了字词障碍之后我选择了从课文题目切入,具体做法是:1.学生概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握两条线索:第一,人物活动的线索,即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第二,事件发展的线索,即鲁庄公迎战——  相似文献   

10.
每篇文章都贯穿着一条作者组材的思路。而思路,一般指的是作者记叙人物或描述事件的线索,根据这条线索,把字、词、句和段组成紧密完整的结构。尽管文章的表现形式不同,有的鲜明豁达,有的隐含深晦,但总有一条主线贯穿全文。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思路,有利于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1.
双线串珠法     
《新读写》2010,(7):80-85
记叙文一般有一条线索,一线贯穿。在写作学中称为“单线结构法”。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有两条线索。如虚实线、明暗线、双主线和主次线等。在写作学上称为“双线串珠法”,也就是用两条线索把散乱的材料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单线结构的文章情节简单,故事情节从开头到结尾次第展开。一以贯之。环环相扣。双线结构的文章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2.
[自学重点]围绕中心,详略得当,对比和两条线索交错的记叙方法;破除迷信,树立人定胜天的信念.[课文导读]本文记叙了金斗坪村农民解放前“求雨”和解放初期“开渠”和“求雨”相较量的情况,控诉了旧社会地主残酷剥削农民的罪行,歌颂了党领导广大农民兴修水利,破除迷信所取得的胜利。课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一个对比,第二部分的两条线索也是对比交错描写的,可采取对比法导读.  相似文献   

13.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编写结构与体例上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曾对"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做出了非常明确的阐释:"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索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课文初读在很多的课堂上是被弱化处理的,首先表现在很多公开课对第一课时的集体回避;其次表现在初读只是学生自读的相对单一的操作方式。初读,顾名思义,就是初次阅读,兼具第一次和第一层次的意思,但是也并不能因此而把初读进行单一、表层、一次性地处理。在其背后,我们应该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支撑起初读的不同层面,让初读扎实起来。笔者认为,课文初读要遵循两条线索:  相似文献   

15.
《药》是“双线结构”的说法在学术界和中学语文界至今占着统治地位。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对于《药》的结构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小说以老栓为儿子买药治病的经历和结局这一情节的联系性为叙事线索,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叙述了华、夏两家有两条基本情节线索贯穿其中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我们可以称这种结构为“一写二”结构。“一”指的是一条叙事线索,“二”指的是被叙述的两个故事。“双线结构”说中的“双线”指的是“两条故事线索”,《药》只有一条叙事线索的事实在“双线结构”这个概括语中没有得到体现。而不与叙事线索相联系的故事线索属于题材范畴,不属于结构范畴,所以“双线”与“结构”这两个概念在这里联系在一起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林家铺子》属短篇复杂结构,线索是三条而非一条,除主线林家铺子倒闭始末外,另有林大娘打呃和林阿秀婚事两条副线。三条线索由三个中心人物构成,既是茅盾结构艺术的创新,又是《林家铺子》线索成功的奥秘。  相似文献   

17.
所谓点面纵横教学法,就是在精心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理出课文的重点、难点等关键性的知识点和重点段落、内容结构等知识面,然后借助点与面之间的某种联系,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成为一体,组织语文教学的方法。这种教学法关键在于找出“纵横”线索。纵横线索可以从课...  相似文献   

18.
《林家铺子》属短篇复杂结构,线索是三条而非一条,除主线林家铺子倒闭始末外,另有林大娘打呃和林阿秀婚事两条副线。三条线索以三个中心人物构成,既是茅盾结构艺术创新,又是《林家铺子》线索成功之秘密。  相似文献   

19.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篇讲读课例。课文主要写了‘哦”的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亲自给“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到谆谆教诲的事。作者行文有两条线索:一条以‘哦”为线,写“我”的获奖、做客及受到的教诲,这是明线;另一条以“爬山虎”为线,写了爬山虎的色彩、特点,这是暗线。课文题目就揭示了暗线。以往学生虽然接触过含有明暗两条线索的课文,但都以明线为标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题目的含义。本文命题一改常规,巧设暗线且含义深刻隽永,学生在读了文章后与题目对照有种明显的“文不对题”的感觉,因此…  相似文献   

20.
徐耀武同志在《要在少讲多练上下功夫》(见《江苏教育》)1980年第4期)一文中,谈到“扼要板书,讲究艺术”这一问题时,举了鲁迅小说《药》做例子,在画出小说情节线索的板书简图以后,说:“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特点是:两条线索交叉进行。……在小说一、二部分,明、暗线同时并行,第三部分,两条线索自然地交叉起来,第四部分,两条线索复叠为一。”这个板书设计,和所作的说明,值得商榷。徐文认为“小说一、二部分,明、暗线同时并行”,这是与原文意思相悖的。我认为在小说第一部分刑场买药的场面中,当华老栓用多年积攒的洋钱,换得饱蘸着烈士鲜血的人血馒头时,这两条线索就巧妙地通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