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你想把作文写得形象生动吗?如果想,那么就不能漠视词语的色彩。词语有感情色彩,比如褒义词、贬义词,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但还有一类词语具有另一种色彩——形象色彩,这一点可能许多人都没留意。“词的形象色彩”是指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如:同是描写黄颜色,“鹅黄”会使人联想到小鹅绒毛的颜色,“杏黄”会使人联想到杏的颜色,“橘黄”会使人联想到橘子皮的颜色,“金黄”则会使人联想到黄金的颜色。这里每个词都会使人联想到某一事物的具体形象,这种联想就是词的形象色彩。在语言中,用摹状、拟声方法构…  相似文献   

2.
论教育的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向觉得,"教育"二字,乃具诗性的词. 它使人联想到另外一些具有诗性的词--信仰、理想、爱、人道、文明、知识等等.  相似文献   

3.
语言中包含大量的有丰富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的颜色词,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相同的颜色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含义,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  相似文献   

4.
重塑学校的声音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乍听"声音景观"一词,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在美丽的大自然、优美的城乡环境中那些让人流连忘返的声音和音乐.的确,"声音景观"简称"声景",起初是指环境中的音乐,即在自然和城乡环境中,从审美角度和文化角度值得欣赏和记忆的声音.随着听觉文化研究的深入,"声景"一词更多地被理解为人们生活中的声学环境.  相似文献   

5.
颜色词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最容易辨认的红色和黑色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相同的颜色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含义,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  相似文献   

6.
颜色词不仅具有表示颜色的指称意义,还具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颜色词有着一定的相似含义,但更多的是文化差异性。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很容易导致东西方人理解的误区。通过大量的例证,对颜色词“红”与“白”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的语义联想和使用进行比较研究,并从联想意义的角度考察,会发现红、白在汉英文化中可以构成反义关系。  相似文献   

7.
刘园婷 《现代语文》2007,(8):112-113
"大学生"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会造成任何理解上的障碍,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大学学生".但是,如果外国人看到就会产生类似的疑问,"大学生"是什么样的学生,是年龄大还是学历高?  相似文献   

8.
<正>"绿色"一词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没有污染的食品……目前,"绿色"的浪潮席卷全球。但本文所讲的"绿色"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人文精神的象征。"绿色"一词运用于作文教学则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是演绎教学艺术与写作艺术的精彩世界。  相似文献   

9.
英文写作中的比喻和联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升武 《文教资料》2008,(14):43-45,23
中国人对动物的联想同美国人、英国人一样.譬如汉语中就有"蠢驴"、"鹦鹉学舌"、"像狐狸一样狡猾"等说法.在这两种文化中,联想相似的其他动物还有很多,人们时常把某些品质或特性与某些动物联系起来.这些品质或特性又往往能使人产生某种反应或情绪,尽管这种联想很少或根本没有什么科学根据.联想到的特性和所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民族不同而各异.在一种文化中提到某些动物时往往可以联想到某种特征,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联想不到任何特征;有些动物在两种文化中人们会联想到某种特征,但所联想的特征却不同.本文将讨论一些与禽兽或动物有关的比喻,以及在不同文化的环境中这些比喻所引起人们的相同或不同的联想.本文还将以汉语和英语如何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为例,讨论某些颜色在不同文化中的联想.在不同的语言中对同一事物或现象却用不同颜色来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10.
马青 《华章》2009,(21)
在汉语中"红"象征着喜庆、顺利、成功,是我国文化的基本崇尚色.然而英语文化中的"red"使人联想到"暴力"和"危险",它象征着残暴、流血,是种禁忌颜色.由于中西方在审美观、价值观、宗教信仰及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差异,颜色词的意义便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本文试图探讨"红色"与"黑色"在英汉文化中的主要象征意义及其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6,(27):15-17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汉民族喜欢用"红"色描绘和形容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并赋予红色一些汉民族特有的象征意义,使人联想到吉祥、女性、忠诚、健康、爱情、警示等。红色这个颜色词无疑高度凝聚着汉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展现了汉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及风俗民情。随着时代的变迁,表示红色的颜色词汇逐渐丰富,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意蕴。文章力图多层次多方面地把握红色词族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2.
韩秋菊 《现代语文》2007,(12):14-15
色彩词往往具有多重的文化内涵.色彩词的多重内涵是由多方面造成的:眼睛接受外界光的刺激,使人产生色彩的感觉,然后色彩在主体方面引起了一系列刺激反应.颜色的刺激会使人产生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特别是心理上反应跟语言所属民族的文化密切相关;文化又是多重的,所以色彩词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既有颜色刺激带来的生理反应、心理联想,又有多重文化的投影.这几方面的叠加,使得色彩词具有复杂甚至对立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3.
颜色词是每种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同时反映着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认知过程。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颜色词进行过讨论,但颜色词的认知推理过程是怎样的?为此,我们探讨了汉英"黑"和"black"词汇语义的异同,并尝试用"始源域"和"目标域"对汉英颜色词的基本颜色义异同进行分析,将引申义视为概念意义折射后的联想意义,从而得出由于语言、文化等因素影响,汉英"黑"和"black"的词汇语义异同并存,汉英颜色词的语义异同主要归因于不同民族的不同内省结构以及大脑折射后所产生的不同联想。  相似文献   

14.
英汉颜色词的翻译与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以及价值取向,因此人们对颜色词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本文从颜色词的文化内涵角度,对英汉颜色词的翻译进行了归纳,阐述了在不同情况下英汉颜色词翻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不同国家的人认为不同的颜色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和引申意义,这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会使人们对颜色词有不同的联想.在跨文化交际时,准确地了解其中的差异可以使我们尽量避免产生误解.而要准确地了解其中的差异,首先要了解差异产生的原因,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颜色是一种自然现象,而颜色词,作为颜色的代表,所反射的不仅是颜色的物理特征,也折射出一种带有文化特征和社会属性的联想。当人们试图用颜色词来描述无色的身体经验或抽象概念时,颜色词隐喻应运而生。本文对基本颜色词"黑"的目标域进行了具体的分类,并从概念隐喻视角着重分析了"黑"在英汉语中的隐喻性用法差异。  相似文献   

17.
学习英语的人要把许多功夫花在记忆上面,为此,人们想出种种方法来对付"遗忘"这一英语学习的"大敌"。联想记忆法就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现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一方法。如,单词 principle 和 principal 因发音完全一样容易引起混淆。我们不妨把 principle 和 rule 一词联系在一起记忆,这两个单词词义相近,前者为"原则",后者为"规则",而且都以 le 结尾。作此联想后,我们看到 principle 就会想起 rule ,也就会比较容易地联想到它的词义是"原则"。在 principal 一词中有pal 一词,我们也可以把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pal在英语中是"伙伴"的意思,从 pal 的词义我们不难联想到 principal 作名词时同 pal 一样表示人物,从而进一步联想到 principal 的词义为"校长"、"委托人"等。再如,stationery(文具、信笺)和 stationary (静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同一种颜色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很容易导致东西方人理解的误区。本文通过大量的实例,对颜色词红与白在汉英语言中的的语义联想和使用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联想意义的角度考察,红、白在汉英文化中可以构成反义关系。  相似文献   

19.
词的形象色彩是由词的外在形式传达出来的,关于词的指称对象的形象信息,这种形象信息是固定的,全社会共通的,与形象色彩易混的事物有两类:一是与之同属色彩义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二是一些指称有形事物但无形象色彩的词所唤起的形象联想,前与形象色彩的区别在于:1.传达出的语义信息的类型不同;2.来源不同,后与形象色彩的区别在于:1.词形中是否带有表示形象的部分;2.所唤起的关于词的指称对象形象的联想是否是全民族共通的,有形象色彩的词在外的主要特点:有形象色彩的词在词形上至少有一部分是用来表示形象的,有形象色彩的词所唤起的关于词的指称对象形象的联想是全民族共通的,有形象色彩的词具有从形象上对指称对象定位,使词义具体化,使语言表达生动化,形象化等形象色彩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外文化的不同,中外人士对颜色有不同的联想意义,这就给"颜色词"的汉译工作带来困难,一对一的翻译是绝对行不通的.本文提出根据中外人士对颜色联想意义的异同做出不同的翻译,即直译和意译.最后指出"望文生义"是翻译的大敌,把一个词放在语境中去把握它的多种意思才是解决误译问题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