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幼教拾贝     
注意对独生子女的品德教育有人说,饮食营养、知识营养和长辈的爱,是幼儿身体发育。智力发展,个性形成的三大要素.从这方面看,独生子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据调查材料表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在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方面表现了更大的优势,但在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独生子女中有缺点的人的比例却大于非独生子女。程度也比较严重。这些缺点主要是任性,胆小,依赖性强,劳动观点较差,生活自理能力较低等。另外,不少独生子  相似文献   

2.
最早把独生子女作为研究对象的是德国人和美国人。他们之所以研究这一问题是因为他们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斯坦莱·霍尔就曾说:“独生子女本身就是弊病”。国外一般都认为在“问题儿童”中,独生子女占首位。在我国,独生子女在儿童总数中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这些独生子女会不会都是“问题儿童”呢?当然不是。因为一个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会不会发生违法行为与是否独生子女并无必然联系,关键在于能否施以正确的教育。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和非独生子女同样要受遗传素质、环境、教育等条件的制约,也要由自身主观努  相似文献   

3.
李凤玲 《家教世界》2012,(14):21-22
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独生子女既有突出的优点又有明显的缺点,如何教育好这些独生子女学生,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探讨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无论是国内外对独生子女的研究还是千百万独生子女的现实都表明,独生子女较之非独生子女有着显著的优点,突出表现在智力高。但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弱点,那就是他们中出现了一些“特异”的现象,即特殊的、异常的病态心理和性格,如任性、骄横、自私、自理能力差等。这种‘特异性”,使得有些被家长奉为“天使”的孩子,简直成了家里的“暴君”。这些特异性是怎样产生的呢?依据儿童心理过程和现今独生子女生活的典型环境,我以为根源主要有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独生子女既有突出的优点又有明显的缺点,如何教育好这些独生子女学生,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探讨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6.
人们一提起独生子女常常要摇头。一位老奶奶这样叹息道:“过去我养了7个孩子,也没像现在带一个孙子这么费劲,太独。”独生子女在家里的中心位置,使他们往往只知道索取而不懂得给予。娇、骄二气、生活能力差、责任感不强、心理承受力较低等缺点成为独生子女的通病。教育专家们对目前全国6000 万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表示担  相似文献   

7.
谁来弥补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缺憾□刘杨随着岁月的更迭,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独生子女的优点很多,如聪明、活泼、自信等,但他们身上的缺点也相当明显。最突出的莫过于生活自理能力差和以自我为中心了。每逢开学的日子,我们常常看到这些独生子女大学生...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独生子女既有突出的优点又有明显的缺点,如何教育好这些独生子女学生,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探讨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前,独生子女在入学儿童中的比例正逐年增加,这种情况确实给小学教育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前些日子,报刊上登载了《中国的“小皇帝”》一类的文章,列举了独生子女品行不端的突出事例,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也给我们小学教师带来了忧虑和不安。导致一些教师只看到独生子女的缺点、弱点,对  相似文献   

10.
论人口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独生子女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独生子女作为近代社会的一种现象,始于本世纪初.当时在德国和欧洲通过“限制产儿”,把子女数量控制在一至两名.目的是为能对这些少数的孩子进行更好的教育,实现优生优育.从本世纪初至今,仅仅是几十年的时间,世界各国独生子女的占有率都越来越大.目前,我国不仅在总人口上占世界各国之首,所拥有的独生子女数也居世界之首.如此众多的独生子女的出现,当然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美国的心理学家博汉农(E.W.Bohannon)在1898年发表的《家庭中的独生子女》 (The ony child ina famlly)的论文中,认为独生子女本身就是“问题儿童”.其后,围绕着独生子女究竟是“问题儿童”还是“非问题儿童”的问题,即独生子女是否存在着“特异性”的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经过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医学家们的共同努力,最终得出了独生子女是“非问题儿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人们开始研究独生子女品德发展特点。研究历程可以分为初探、拓展和深化繁荣三个阶段。相关研究从性格、行为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对独生子女心理特征进行研究,也有从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模式与方法、途径与策略等方面进行教育研究。研究中存在理论分析多、缺点研究多;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少等问题。扩大研究样本、加强系统比较研究。注重实证研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谦让应适度     
时下,有些幼儿园老师针对独生子女利己心较强,不懂得谦让的缺点,对孩子进行“克己让人”的教育。比如说,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表扬班级里能做到谦让的孩子。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老师讲解谦让这一道德概念时应该合乎情理,表扬漾让行为也应该掌握分寸,做到合乎情理,顺乎自然,使谦让行为成为孩子美好心灵的流露,而不是  相似文献   

13.
至今,我从事独生子女研究已将近二十年了。在这个过程中,针对这些年来学校、父母、媒体和研究者等社会各界对独生子女的种种评价,我认为有两点认识应当明确:首先,在看待我们的孩子的时候,要能够跳出一些经验性的思想、舆论的宣传,站在更广阔更全面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人们用“自私”、“自我中心”、“娇气”、“依赖”、“自理能力差”等词汇来形容独生子女,也可以举出一些例子来证明这些观点。但是,人们恰恰忽视了大多数的、发生在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行为正常、优秀的独生子女。事实上,从我以往所进行的调查以及眼…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和人们思想、文化、科技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妇特别是城市的年轻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短短几年,独生子女已经真正形成了一只浩浩荡荡的队伍。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总数已达五六千万人。这些独生子女生逢其时,成为家庭的“小太阳”,也有人称之为“小皇帝”或“小公主”。他们受到优惠  相似文献   

15.
当前,大家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比较关心,议论也比较多。如“英雄无独子”、“独养儿子难成器”、“独生子女难教育”等等。有些人一提起独生子女,总觉得他们身上“骄”、“娇”二气严重,甚至任性、傲慢、自私、固执……总之,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独生子女似乎消极因素很多。的确,在独生子女的行为特点中,有着因一些父母过分宠爱而造成的某些消极因素。但  相似文献   

16.
八十年代以来,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实施,培育了现代中国家庭中的双生子女和独生子女。目前,高校中的“天之骄子”就是在“一对夫妻一对孩”和“一对夫妻一个孩”的政策下成长起来的高智商群体。 这些双生子女或独生子女是否具有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有较好地完成学业的能力?他们在品德、毅力、应变能力、生活能力、个性的形成等方面与多子女家庭中  相似文献   

17.
在世纪之交,如何对独生子女实施素质教育,把他们带入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世纪?4月18日至20日,由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办、本刊承办的“首届全国少年儿童发展与教育研讨会”,围绕着“独生子女与素质教育”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科研、教育。媒介的128名代表聚集北京,就“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与教育”、“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问题”、“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问题”。“独生于女的主体性教育”、“独生子女与心理健康教育”“媒介对独生子女的影响”、“社会转型对独生子女教育的影响”、“独生…  相似文献   

18.
袁丽平 《早期教育》2009,(12):26-26
当今,年轻教师是独生子女、幼儿家长大多是独生子女、幼儿是独生子女。这给家长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独生子女的唯我独尊、不善交流、难以接受意见成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障碍。如何克服这些障碍,笔者认为:只有用“心”沟通,家园通道才会畅通,才能真正实现家园合作的共赢。  相似文献   

19.
归纳整理收集到的近几年有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作为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在人格特征、成就归因、行为方式、心理健康、身体状况、智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的成因我们可以从成长环境、家庭养育方式、家庭期望等方面进行分析。总体而言,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没有人们所担心的那么显著。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建议实施“以群活独”战略,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合群性格;倡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同时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受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20.
黄行强 《成才之路》2010,(23):12-12
学生时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和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在家中家长往往迁就,参加劳动锻炼较少。存在着“骄”“娇”二气,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表现意志薄弱等缺点,因而德育工作在体育教学中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