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练笔是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学生练笔能力呢? 抓住机会.小学阶段的练笔应贯穿于平时的生活,不拘泥于课堂,不一定非得"像模像样"地"作",而同样可以"不知不觉"地"习",我们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习"的空间,"习"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教学中的阅读"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以准确、具体获取文本有用信息为目的,即文本写了什么.而"阅读教学"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以及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感悟文本的表现形式,即文本怎么写的,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教学中的阅读"和"阅读教学"有密切联系,但又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3.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一条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一头是"人本",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吃透两头,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自觉地将"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求发展.  相似文献   

4.
英语教学应抓住英语文本的"空白"与"未定性",有梯度、多角度、深层次地解读文本,最大限度地发掘文本的创造性因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做到输入、输出双向循环,并在读后续写、文本改编等读写结合的训练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5.
让学生"备学",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较好地感悟文章的内涵.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6.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语文教学中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许多教师反对学习课文时盲目拓展,认为此举削弱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造成"走过文本"而不是"走进文本".我非常同意这种观点,并且认为对文本正确的解读方法应是"人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循环往复.一味地"入乎其内",会使学生的思维认知如井底之蛙,这样的"囿于文本"无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而光是"出乎其外",当然会造成课堂教学的天马行空,也必然造成语言学习的弱化.只有把握好教学中的"出"和"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征(潘新和先生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这样,可以让学生从肤浅的只关注"文本写了什么",走向深刻地揣摩"文本是怎么写的",从而切实提升语用素养。  相似文献   

8.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者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很容易挫伤学生进一步深入研读文本的积极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教者发现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合理甚至是"误读"时,应采取理解、宽容、善待的态度,并及时给予引导.例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多数学生认为艄公是一位"勇敢、细心、机智、聪明"的人,值得敬佩.这时,有个学生说:"我觉得艄公是一位自不量力的人.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相似文献   

10.
文章是讲究详略,注意疏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主要讲了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过后,一个父亲为了心中那个爱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一片废墟中,冒死不懈,历尽艰辛地施救,孩子在黑暗与危险中鼓励小伙伴们等候生命的转机.父与子用真诚的承诺书写了一曲生命的传奇!文章重点写了父亲坚持长达38小时的寻找救助.这一部分的语言描写有电影画面般的质感,权作文本一"密",但"密"中有"疏".孩子在漆黑的瓦砾堆下,38小时无水、无食物,在恐惧和危险中等待救援中所发生的一切,只是通过父与子的对话一带而过,可谓文本的一"疏".我们的教学应抓住文本的"密"与"疏",通过学生读、思、说、写等相关的语言文字训练,感悟父子间的深情,体会这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深度的多重对话."深度对话",有效地凸现学生的主体性,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对文本形成个性的解读中不断地建构新知,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教学理念 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情施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进行感受和体验,进而探究性阅读,达到深切感受文本的"情"与"理",实现教师、学生、文本共振,让阅读教学三个维度交融.课堂设计中重视课堂中写的训练,通过写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写的训练,培养学生个性化理解文本的能力;通过写的训练,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13.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而写作品梗概,对学生而言更是一种新的尝试.写梗概,既需要学生能深入文本,准确感知作品的主题和内容,又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自己读懂的内容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连贯地表达出来.不同于学生平日在课堂中对单篇文章的概括练习,写作品梗概需要学生能将一部十几万字的"大部头",提炼...  相似文献   

14.
"对话"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得当,能够使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因而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使教学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学生、教师、文本有机地连接融合,从而创设和谐的教学空间,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15.
教学实践证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写.于是,语文教师每周要把层层叠叠的作文簿"精雕细琢",字、词、句、段、篇,直批改得筋疲力尽.  相似文献   

16.
"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文学作品更是强调"无言恰是尽言"的"留白"艺术.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细读文本,寻找文本的"空白点",利用"补白"的教学艺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追寻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一旦"补白"不当,就会画蛇添足,徒劳无益.  相似文献   

17.
习作指导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这一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断感悟积累、仿写借鉴、改写迁移,续写想象,真正使教材成为习作教学的"源头活水",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日前,笔者在一次语文阅读教学评优课活动中听了一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执教者为对学生升华"忍辱负重"这一高尚品质的认识,给学生补充阅读了"卧薪尝胆"、"苏武牧羊"及"胯下之辱"这些历史故事,一堂课下来,执教者海阔天空,但却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与文本对话,去理解和体悟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使听课的学生有如一头雾水,给人一种吃了夹生饭的感觉.而在之后的评课中,这位执教者在表述其设计意图的过程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就是"用教材教",并对自己给学生补充那些历史故事的环节颇为得意.  相似文献   

19.
"复作",顾名思义就是"一题再作",也叫"二次作文法".它要求学生在初作的基础上进行又一次写作.这是引导学生写好作文,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20.
刘云生认为,阅读有三种境界,一是从文本上"飘过",即只是就文本所提供的话题作一些无谓的讨论,没有真正进入文本去阅读;二是从文本上"滑过",即只了解了文本表皮的内容,比如知道文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写了一处什么样的风景;三是在文本深处"穿行",这一层次的阅读,读者进入了文本的世界,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要想达到第三种境界,教师成功"主导"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