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销行的写作书真不少,仅武昌崇文图书城的写作书台面上,就陈列着数十种,或讲新闻写作,或讲商务写作,或讲科技写作,或讲公文写作,或讲文学写作,或讲毕业论文写作,或讲应用文的写作,等等,均为“应用写作学”,只有少数的写作基础知识和写作概论。我认为,有建立“理论写作学”的必要。回答“写什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应用写作教学在高校的教学中也自然而然地占有一席之地,并日益体现出其较强的社会应用性。应用写作教学的应用性要求应用写作教学中必须打破传统写作学“只管讲不管写”的状况,使学生结合社会实践内容真正学会写。因此,应用写作教学必须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实事求是,尊重写作教学的实践性,把实践性理念贯穿于写作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小学作文学以“写话”“习作”“习作”的三段论来概括小学作文学段,它是基于传统写作学思路发展起来的。随着创意写作学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引进创意写作学视角,运用创意写作学理念,改进小学写作教学,已经具有一定的可能性,改“作文”为“写作”,以重新设计学段思路,以“描述”“表述”“创作”三段论来概括小学写作学段,也许是一个可行的理论探讨抓手。  相似文献   

4.
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当代写作界出现了一种非构思写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传统的写作理论中“素材积累——构思酝酿——写作传达阶段”“或‘构思’——传达”的过程,是不真实的,是很做作的。同样,中国当代的几代写作家所共同创造出来的这个构思主义写作学的‘假想’,也是不真实的,也是缺乏实践依据的”;…“文章的立意、材料、语言是自觉化的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5.
写作主体的思维进程在传统理论作用下形成的思维僵化,是当前写作学和写作教学面临的一个难题,随着现代写作学观念的确立,写作主体自我意识的萌芽,写作主体的思维进程具有了开放性和科学性,但这种思维活动必须在普通写作与专业写作、工具写作和自我写作以及主体思维品质方面进行整合和调适。  相似文献   

6.
马老师,您好!当代中国的写作学的发展可谓命运多舛,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提倡“振兴写作学科”的口号下,写作教育和写作事业曾一度非常繁荣,写作课也曾经是大学中系的一门十分受重视的专业基础课。但随后在对写作学科的定性问题上,老一辈学基本认为写作作为一种技能是对中学教育的“补课”,写作本身并无深厚的学理可言,这导致写作学在大学学科体制内地位的下降和边缘化,一些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的中系都曾经把写作学课程取消、  相似文献   

7.
“研究”上承储备,下启构思与表达,是写作过程中一个关键的中转性环节。它是形成文章的思想内容的必要手段,又可以强化创造欲望而促成写作,深刻地影响着写作意向:写什么和怎么写。“研究”不同于构思。前者是寻求思想发现,为文章提供内容寻找最佳的文字表现形式。本文认为,当代写作学家们若能对之从理论上加以辨析,探幽寻微,必能建立写作学理论的新体系,完善教材的编写,而把写作教学真正转移到开发学生智力为重点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是现代写作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中史学著作。它立足于世纪之末,千年之交,回眸一百来我国写作理论的变迁,试图以史为鉴,促进现代写作学的新发展。其超越前代的基本特征可以用“变革”二字加以概括。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文章功利性质的变革;(2)文章写作语言的变革;(3)文体地位的变革;(4)写作理论本体内涵的变革;(5)高科技发展和应用,促进了写作理论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写作历来被认为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现代社会,更成为一个人必须具有的素质。从写作学的现代观念出发,对写作概念进行溯源,并描述它嬗变的轨迹,梳理“写作”的各种不同称谓,弄清现代“写作学”和传统“章观”、“作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写作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以写促学”的写作理念及“过程写作法”的教学原则,对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改革。采取“以听导写-以说带写-以读促写-以译帮写”等一系列互促改革措施,通过自由写作拓展学生写作思路,采用过程写作法加强写作过程的交互性。  相似文献   

11.
写作学在信息社会总需求下取得了重大进展。基础理论研究,从共时性到历时性两个层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考察和探索,分支学科,主要是实用写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然而,写作教学始终缺乏论证意识,混淆了写作学与写作教学理论的差异:写作学是实体性理论或曰本体性理论;写作教学理论是操作性理论或曰实践性理论。二者不处于同一层面。因此,在写作学研究不断深化的同时,应对写作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改革  相似文献   

12.
许多人认为,写作训练就是要“写”,所以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一开始就按照NMET的写作要求让学生整篇地写。笔者认为,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往往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相反只会使刚上高中的学生产生悲观情绪或畏惧心理。实际上,写的能力同听、说、读其它能力的训练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所以高中英语写作训练必须从高一开始。具体地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李源 《学语文》2006,(6):37-37
《文心雕龙》是刘勰“弥纶群言”铸就的写作理论巨著。它立足于创作实际,广泛汲取了此前丰富的中国写作思想资源.真实、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独有的写作理念与写作经验。其中,把人作为论文的聚焦点,从人出发论文.是《文心雕龙》主题中至为精彩的一笔。它与现代写作学中强化写作主体对写作行为过程中的行为技能的宏观控制思想遥相呼应。  相似文献   

14.
高考作文的写作情境备受关注,而作为写作任务的“写一篇文章”却常被忽视。近年在作文评价上,呈现出以“文风、文脉、文气”作为要素的评价动向。这是顺应写作任务的应然变化。依循文章学和写作学的渊源,借鉴文章学的理论,将标题、立意、行文、风格等文章要件落实于写作的“四句话”中,以期更好地体现作文教学中“考—评—教”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应用写作课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但更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针对学生在应用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以读促定”、“以评促写”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所谓“读”,一方面是读理论书,更重要的是读“无字书”--社会实践;所谓“议”,就是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讨论;所谓“评”就是评讲、总结,由评到悟再到写,促进应用文写作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写作有没有规律?有人说有,有人说无,有人又说“这是个‘只可会意,不可言传’的难解之谜”。尽管古代和现代的写作理论研究者们在探求写作规律上,作出了许多可贵的努力,但由于对有关“规律”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长期存在着不统一不确定的状况,因而模糊不清。其突出的表现是往往误把写作的方法(如“文有文律”、“以法为律”——清.刘熙载《艺概·诗概》)、特点(如“博而能一综合律”——《写作学高级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周姬昌主编)和原则(如“法而无法通变律”——引书同上)与写作规律混为一谈,致使写作规律的研究长期处于若明若暗、似是而非的状态,不能形成公认的理论形态。许多写作学论著和教材,总是满足于对写作知识的介绍,缺乏对写作规律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揭示,因而失去了科学的深度。这大概是写作学研究总体水平难以大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写作行为规律的研究,无疑将成为现代写作学理论建树的一个重大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结构化”作文整合教学设计,不仅是一种写作内容的组织方式,更是一种写作目标进阶的策略。学期衔接,螺旋上升:写作目标“进阶式”结构化;以终为始,逆向设计:写作目标“分层次”结构化;解读解写,以读促写:读写目标“一致性”结构化;写评一致,促进质量:写作目标“高信度”结构化。四重结构化设计,多元整合式写作,让写作教学更有序,更立体,更高效。  相似文献   

18.
写作主体的思维进程在传统理论作用下形成的思维僵化,是当前写作教学面临的一个难题,随着现代写作学观念的确立,写作主体自我意识的萌芽,写作主体的思维进程具有了开放性和科学性,但这种思维活动必须在普通写作与专业写作、工具写作和自我写作及主体思维品质方面进行整合和调适。  相似文献   

19.
一直来,多读多写已成为我们语文老师的共识,然而是否如经济学家所说“多大的投入多大的产出”,书读得越多,文章写得就越好呢?其实并不然,学生中爱阅渎但就是不愿写或写不好的人大有人在。笔者认为,阅渎和写作之间要有一根联系紧密的“链条”,这“链条”的接头处要认真“焊接”。直接阅读的作品需要认同的心理才能内化为写作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0.
应用文是一种使用范围十分广泛的文体,应用文写作是人们处理日常工作,生活事务的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管理工作科学化、书写工具电脑化、日益重要的信息交流,都需要规范的高质量的应用文,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高素质的、有较高应用写作能力的人才。《应用文写作》也越来越被各级各类学校重视,成为各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应用文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基础课,能力课,它对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提高工作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基本格式+写作要求+例文讲析”的程式化教学,教师们在近乎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指导下施教,以课堂理论灌输为主,主讲文体特点、结构方式、写作方法,继而穿插例文分析,最后布置作业训练,由理论到理论、格式到格式。这就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学应用文不过就是“依葫芦画瓢”,“没意思”、“没学头”,其结果往往是老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教师辛苦一场,换来的却是学生浅层、表面文体知识的掌握,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教学与应用写作能力的脱离,是当前应用写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