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学理论纲要(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96年以来,中国编辑学会一直积极推动编辑学理论框架的研究。1997年9月,在宁夏银川市召开的全国编辑学理论座谈会上,出版界和教育界的有关专家学者提出了各自的理论框架,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若干基本问题上形成了共识。会后阙道隆同志写了《(编辑学理论纲要)构想》一文,刊发于《出版科学》1999年第l期。2000年初,中国编辑学会又先后召开两次座谈会对普通编辑学的建立和编辑学理论框架进行了讨论。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阙道隆同志认真采纳各方面的建议,研究多种媒体编辑活动的共性,对《构想》进行修改补充,写戍此文。全文根据近二十年来编辑学理论研究的成果.精练简要地论述了编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学科地位、学科体系,‘以及编辑理论的内容和框架,阐明了编辑活动、编辑规律、编辑价值等基本范畴,探讨了编辑与读者、作者、传媒及社会的关系,是迄今为止对编辑学理论研究的较为全面系统的阶段性总结。  相似文献   

2.
编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特点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目前认识颇不一致。有的同志认为,编辑学“应该研究各种出版物的编辑特征、规律和方法,是一门综合性多科性的边缘学科”;又因为编辑人称“杂家”,“那么编辑学亦可称为杂学”(李荣生等《应该建立编辑学》,见《编辑学论丛》,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1983年编印本第7页)。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作为编辑学特点、性质和任务的概括论断,就很值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3.
编辑实践的规律性是编辑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此,可从不同侧面或角度进行考察。以下试从制约编辑实践发展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即编辑实践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编辑实践与生产承受能力的关系,编辑实践与书稿内在要求的关系。是否恰当,仅供参考。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将“编辑实践”这一概念作为编辑学的中心范畴来使用,才有了以上看法。为什么说编辑实践这一概念是编辑学的中心范畴呢?我在拙文《编辑学研究方法论辩》(见《出版与发行》1986年第6期)一文里作过尝试性的探讨和说明。这里试就编辑实践这一范畴的“内在方面”再作一点分析。大家知道,只有当编辑与书稿发生关系时,才产生编辑实践,这是不言而喻的。尽管  相似文献   

4.
王振锋同志的《编辑学学科建设与编辑概念的发展——兼答所谓编辑概念泛化问题》(以下简称《发展》)一文,用了一个专论式的题目,其实从头至尾都是针对王华良同志的《试论界定“编辑”概念的方法论问题》(以下简称《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编辑学方面的著述不少,而研究编辑心理方面的著作还是凤毛麟角。最近读到由山东教育出版社推出的、由薛鸿瀛著的《编辑心理学》一书,第一次对编辑学与心理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编辑心理学,进行了系统完整的论述。 开创一门新的学科来之不易,它溶入了作者大量的心血和汗水。1989年我将薛鸿瀛先生的论文《作者心理初探》,推荐给上海的《编辑学刊》,该刊在当年第3期刊出。我建议他写一本《编辑心理学》,他当场下定决心要出这本新学科的著述。作为一报一刊的主编,他只能充分利用8小时之外的时间,花了8年时间写成一本《编辑心理学》,可喜,可贺! 内容系统、结构合理是该书的一大特点。作者认为编辑心理学是“研究编辑活动中有关人员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书中论述了编辑的认识、情感、意志、欲求、个性心理特征及群体结构、编校心理、交际心理等,同时论及审者、作者、读者、印者的心理。这样,编辑工作的全过程有关人员的心理方面的问题都涉及到了,并系统地层现在读者面前,读  相似文献   

6.
在《编辑界说之比较》、《编辑特征与编辑区分》二文中,本文作者已经论定编辑的特征就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从这个意义上说来,编辑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一个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理应成为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在编辑学建设中,整体地认识和对待研究对象,有可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学科基本问题,从而为编辑学的发展奠定牢固的根基。  相似文献   

7.
组构:编辑的文化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视编辑的职责为修修改改的传统观念虽然被许多人所抛弃了,然而见木不见林的现象却仍然大量存在。林穗芳同志搜集了国内外十二种编辑概念的释义(《关于编辑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收《编辑学论集》,中国书籍出版社),却只有我国的《辞海》提及了“组织”工作,而构建问题却毫无例外地被忽视了。人们大多只注意一个具体的编辑对于一部或一篇书稿或文稿的劳动意义,却不大从整体上去考察编辑群体对于一份报纸、一本  相似文献   

8.
阙道隆先生在《编辑学理论纲要》(《出版科学》2001年第3、4期)中指出,编辑学的学科体系“由编辑业务、编辑史和编辑理论三部分组成”。“编辑业务、编辑史是血肉,编辑理论是灵魂,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谈到编辑学的研究方法时,阙先生指出,它“有三个层次,即指导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编辑学属于应用科学”,“应用科学常用的社会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普查)、个案研究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等,对编辑学研究有重要作用”。我十分赞同陶先生的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9.
人们说编辑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此话是褒是贬?不管它!反正要真地做好一件漂亮合体的嫁衣,并非一桩容易的事情。设计、裁剪、缝制,哪一道不蕴含着学问,所以我说,注意:编辑“学”,编辑工作蛮有学问并非故弄玄虚,虚张声势。谓予不信,请读《实用编辑学概要》(俞润生编著,天津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以下简称《概要》)。将编辑工作的实践上升到“编辑学”的理论,加以总结、研究和探讨,是《概要》的一个显著特点。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编辑是一门学问”。认为建立编辑学对促进、繁荣出版事业有重要意义,现在是条件成熟的时候了。《概要》阐述了编辑学作为研究文化积累的性质,指出“编辑学属于文化范  相似文献   

10.
陈景春同志的《文艺编辑学》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编辑学方面的专著。作者在总结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文艺学、编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文艺编辑学的知识体系。全书的具体内容包括文艺编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文艺作品的读者和读者工作,文艺作品的作者与作者工作,文艺作品的编选流程和工艺流程,文艺编辑主体,文艺编辑美学及艺术生产中的经济规律的特殊性等。 作为这个领域的第一本专著,该书为文艺  相似文献   

11.
祝愿与期望     
1999年第1期刊物刚才收到,内容很丰富。刘杲同志对编辑学的高见,对阙道隆同志所写《<编辑学理论纲要>构想》、林穗芳同志所写《撰写和完善<编辑学理论纲要>需要探讨的一些问题》、逸士同志所写《从电子出版物的编辑活动想起》等佳作的评论,高屋建瓴,言简意赅,读后大开茅塞。编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应该受到广泛重视,报刊、图书编辑也应参加讨论、研究,把自己的经验、实践提高到理论高度加以总结。《出版科学》提供宝贵篇幅,是  相似文献   

12.
边集 《出版科学》2004,(2):20-20
文集一类的书,难免流于杂,读阙先生的《编辑研究文集》却没有此感。这是一部研究编辑原理、编辑实务乃至研究编辑学的专著。《编辑学理论纲要》是全书的“纲”,其他相关文章是“目”。从其他相关文章中可以找到《编辑学理论纲要》中许多观点形成、发展的轨迹;《编辑学理论纲要》则是作者  相似文献   

13.
湖北今年创刊的《出版科学》第1期刊登了胡光清同志的一篇文章——《我国编辑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向》。其中谈到“关于编辑学的基本内容,他概述了三种比较系统的意见。他说的第三种意见是:编辑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编辑主体、编辑过程客体、编辑主体能动地作用于编辑过程客体产生的编辑创造性劳动的实践形式。研究编辑主体主要探讨编辑的知识构成、思维方式和心理意识三要素,即  相似文献   

14.
王振铎和他的“文化缔构编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秋夫 《编辑之友》1998,(5):50-54
对于关心编辑学研究的人们来说,“王振铎”是个相当熟眼的名字。与有些研究者不同,王振铎不以频频发表理论文章占据读者记忆。到目前为止,他所发表的编辑学论文不过12篇,但他的理论研究成果一直在牵动着编辑学的深入探讨。1990年8月26日,美国的《克里佛兰旗帜报》报道“中国人研究编辑学”新闻.其中就提到王振铎主编的《编辑学通论》和他的“文化缔构编辑观”,如今,我国编辑学研究者把他的理论称作有代表性的学派之一。  相似文献   

15.
编辑学学科建设与怎样界定“编辑”概念,当然有着密切的关系。王华良同志《试论界定“编辑”概念的方法论问题》(以下简称《问题》,引文不再作注),开首提出这个问题是很有意义的。但作者把编辑学建设的理论突破,归结为界定编辑概念的方法,而所谓“界定编辑概念的方法论问题”又不过是概念宽泛一些或者狭窄一些的问题。这就使人不能不想到,学术界大量存在的实际情况,并不象《问题》一文所说的那样。许多学科,包括一些相当成熟的学科,在一些基本概念上都存在着广义的定义与狭义的定义,甚至存在着许多内容差异很大的定义。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发行研究》创刊五周年了,初创伊始,正是编辑学研究勃兴之际。各家立说,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可谓百花齐放。五年来,《出版发行研究》与兄弟刊物一道,推动和促进了编辑学的研究。时值今日,不少同志倡言,要深化编辑学的研究,就此而思,似有同感。我认为,重视经验材料的发掘和整理,是深化编辑学研究的题中之意。任何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赖以立论的基础是经验材料。罗竹风同志在为《书籍编辑学简论》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说:“从建国以来编辑工作的实践中,抽引出其中大量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加以提炼、发挥,这就是编辑学的基础。”多年来,有关出版、编辑工作研究的刊  相似文献   

17.
关于编辑学者化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编辑学者化”的问题,不仅发表了不少文章,而且还被作为一种理论观点、基本概念进入了一些编辑学研究专著。应该说:“编辑学者化”对于提醒我们正在从事编辑工作的同志关注、研究学术同题,的确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就其理论内涵而言,我以为,呼吁“编辑学者化”对编辑人才的培养,乃至我国的编辑出版产业发展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8.
祝愿与期望     
编辑同志: 我的一篇小文在《出版科学》1997年第2期刊发了,谢谢。稿子刊用前,你们还作了“画龙点睛”的工作,使文稿更简洁了,也琢磨了题目,使之更鲜明、醒目,题文相符。 1997年第2期上发表的《编辑学研究:回顾、思考和建议》和《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颇具指导意义。前者使读者了解编辑学研究的全局,会促进编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后者是当一个编辑必须掌握的基本知  相似文献   

19.
9月11—15日,中国编辑学会在银川召开了“’97全国编辑学理论座谈会”。近3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者,热烈讨论了编辑学的基本理论及其框架问题。由于十多年来广泛的研究探讨,编辑学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果,尤其是“实用编辑学”的研究已有比较系统和成熟的成果,如何进一步深入编辑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如何构建编辑学基本的理论框架,已成为进一步深入编辑学研究的迫切需要。为此,中国编辑学会曾委托天津市编辑学会首先提出一个《书籍编辑学理论基本框架》的征求意见稿。这次座谈会就围绕这个几易其稿的稿子展开了讨论,好几位同志还另外提出了自己草拟的框架设想。  相似文献   

20.
林穗芳先生在<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上发表的《“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一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作为著作方式一种的‘编辑’和作为出版工作一部分的‘编辑’代表不同的概念。”这个论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解开了在编辑学、编辑史的研究中纠缠不清的一个死结,把一个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的混淆概念的错误纠正了过来,从而大有助于明确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编辑学也好,编辑史也好,研究的对象都是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从事这种专业工作的人称为“编辑工作者”,其中卓有成就的称为“编辑家”。如果把作为一种著作方式的“编辑”和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混为一谈,那么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就会成为一笔糊涂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