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三年级是作文教学的起始阶段,如何让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开好头、起好步,这个问题很重要,很有研究的价值。仔细研读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在习作内容的编排上,记实作文占较大的比重,有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身边熟悉的人,写观察日记,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写自己去过的地方。这样的编排旨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能够再现生活的能力,体现了“作文即生活”的理念。“新课标”也提出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要求。在第一学段鼓励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  相似文献   

2.
“我写我向外转”凤台县教师进修学校赵良友所谓“我写我,向外转”,是指教师在指导低年级学生作文时,应从“我写我”开始,即先写学生自己的生活,然后再问外展开,从内容和形式上向纵深发展。这是以内容为序列的中学低年级作文教学申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符合作...  相似文献   

3.
写“下水文”的感受叶圣陶同志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笔,或者写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这话是很有刘理的。教师只有自己“下水”,亲自写一写,才能有切实的感受,指导学生作文才能恰到好...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写作文,首先要有话可说,要有具体内容,也就是说要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其次才是话怎样说,怎样把具体内容(即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表达出来。小学生为写作文而苦恼,主要是因为没有内容可写,其次才是不知道怎么写。从近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从内容入手,写“生活作文”。所谓“生活作文”,就是有意识地培养和指导小学生观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然后从中选择生动有趣的素材写成作文。 下面结合我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写“生活作文”的。   一、结合学…  相似文献   

5.
对初中生而言,“写什么”远比“怎么写”重要。要解决学生作文“写什么”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表达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生活,抓住“生活”这个作文基点,多角度指导学生进行生活积累、体验和作文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组建自己的素材库,让生活成为学生作文的不竭之源。  相似文献   

6.
如何指导学生写出新鲜的成功的作文呢?一、扬长避短,写“我的”生活,“我的”心理感受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植根于现实生活土壤,写“我的”生活,“我的”生活感受是作文出新,写出成功作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一次习作的内容。这是三年级学生的第一次起步作文。备课组老师决定还是选取学生们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同一题材进行指导,意在通过这次指导,以便学生课后的习作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8.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以求使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协调发展,这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却忽视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作文的目的对象教学。以致学生自己对为什么要写这篇作文,这篇作文写给谁看,要达到什么目的,并不清楚,而是处于“老师要我写,我不能不写”的状态,自然对“写些什么”和“怎样写”也就把握不准了。这样脱离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的“地对空”式的作文训练,不仅难以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也难以切实提高学生作文的…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学生的作文,多半内容空泛,言之无物;语言干瘪,词汇贫乏。学生很想把作文写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究其原因,主要恐怕在于所“积”不“厚”之故。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说过:“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为了改变学生作文的这种现状,我指导学生多为写作做准备,多做“厚积”的工作。首先指导学生注意生活的积累。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平时多留心各种各样的事  相似文献   

10.
教学伊始,即有同事相告,学生的作文,真正优秀的均出自小作文中(两周一篇课堂作文,称“大作文”;两周一篇小练笔,称“小作文”)。我觉得奇怪,大作文,老师要命题、指导,学生写不好;而课余的小练笔,完全由学生自由自在地写,反而能写好,为什么呢?一学期下来,证明同事所说之话有理。个中奥妙何在?细细分析,原因自明。小作文不命题,不限体裁与篇幅,学生就自己想表达的思想,自由选择最为恰当的表达方式去写,虽无教师指导,却最符合写作之规律,故能出佳作。而大作文,由于其形式上的种种限制(如命题。体裁、字数等),学生…  相似文献   

11.
曹云玉 《课外阅读》2010,(7):139-139
作文教学中一种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做法,就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分强调审题——揣摩出题者要我写什么。怎样写,再硬凑些内容装进命题的框架里去。这种违反作文自然规律,“依葫芦画瓢”的训练,怎能不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厌烦的心理呢?最近,我发现在课余与学生们讨论过的一些话题被学生收进了作文。而且比别的内容写得生动、具体,表达出了学生真实而朴素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学生作文要做到有真情为感,有事可写,就必须以实际生活为素材,有相当多的学生感到作文没啥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是因为平时生活素材积累太少,一到写作文就是“编”和“抄”。为了让学生作文时“有米下锅”,写自己想写的真人真事,说自己想说的真心话,抒自己想抒的真情实感,在作文课上,我改变了当堂命题的习惯做法,作文的题目、体裁、内容、中心都  相似文献   

13.
余银妹 《广西教育》2004,(4A):18-1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表达,使学生具有实际的写作能力,写记实作文,一定要让学生说真话,吐真情,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习作教学必须让学生丰富生活,帮助学生开拓习作“源头”,写自己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情,文章才会生动具体。怎样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习作,下面我谈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4.
由于小学生处于成长时期,思想意识正在逐渐形成之中,思考问题比较片面.再加上有的教师在作文指导中总喜欢用自己的思路去框住学生的思路,或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往往出现了“要我写”的被动局面,容易引发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空话.因此,我们必须遵照大纲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说假话”.这就要将作文教学和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注意培养以下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5.
留心生活 ,在细微处获取材料。“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材料的积累 ,要靠平时仔细观察、用心体验和认真记录。也就是说 ,把自己在衣、食、住、行中 ,在学习中 ,在业余爱好中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点点滴滴的材料储存到自己的作文“仓库”里 ,并学会在“仓库”里选取材料。一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我的爸爸》的作文 ,大概是讲他的爸爸爱打麻将。文章写得很空洞。我指导他再观察 ,再回忆。第二次作文时 ,这位学生便将“一天清晨 ,彻夜未归的爸爸蹑手蹑脚地溜进家门 ,被气愤的妈妈‘逮’住”的细节加了进去 ,作文生动多了。显然 ,没有平时生活的积…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课型“一题两作,二次指导”(见本刊1987年第五期)我实验了一年整,效果不错,深有体会,遂写一得。 我每次作文用三节课进行“一题两作,二次指导”的作文教学,学生备用两本作文簿。 第一教时是第一次指导,激发兴趣,开发思路,启发选材。如在三年级基础训练写动物的作文指导中,我用复习激趣,学生通过复习习作例文《松鼠》懂,得了写动物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在自己最熟悉的动物身上选自己的作文内容。这时让学生展开讨论,边想边谈哪些材料能写进作文中或自己打算怎样写,这样学生对所要写的作文有了较多较集中的感性认识,为下节  相似文献   

17.
陈生祥 《青海教育》2009,(11):20-20
在作文教学中,我常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己写作文的过程很迷茫,作文写完了就完事了,连自己的大作是怎样“拼凑”出来的都不清楚。因此,自己作文写得怎样,是否存在问题都不得而知,接下来的“发言权”就交给了老师,很少有修改作文的习惯。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文章修改主要是作者自己的事,语文老师千万不要越俎代疱。”因此,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文也是作文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每个星期的星期三下午两节课都是作文课。一到下午,我的心情总是很沉重。按照惯例,第一节课我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第二节课便让学生打草稿。教了多年的作文课,我觉得自己真是“吃力不讨好”。作文指导课上,我满怀激情,讲得筋疲力尽,板书写了一黑板,而学生并不领情。每次,当我让他们谈谈自己打算写什么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第五册《习作乐园一》的习作要求是: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一、教学设计思路与目的1郾平等交流,拓展思路,培养学生习作自信心,激发习作的兴趣有人说:“小学生可以写不好作文,但决不能怕作文……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爱上作文,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不管这话有多偏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注意到了学生习作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课标对三四年级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  相似文献   

20.
吴玲 《文教资料》2011,(27):53-54
要让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激发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强化交往功能,真正把中学作文教学“为写而指导写”的观念,转变为使学生作文“因为有用才要写好,因为有思想、想写才写,因为做才写’,_——使作文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一种“真实的书面语言的交际环境”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