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套句要不得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不少新闻稿中,字里行间,款式布局常见如下这种套句。××(领导)改变了……受到了群众好评。××(单位)改善了……受到了群众欢迎。××(科技人员)改革了……作出了贡献。大凡性质相同的新闻,皆有类似的开头和结尾。当然不是说这些话就是帮话,而是用的太多、太滥、太俗,成了风,成了套。也许有人会说,写新闻不是要求简短、精练吗?用上这一句可以省不少笔墨。诚然,这些话的“概括性”倒是很强的。它虽然可以使篇章短,却不能使文字精。这样的概括除了使人感觉报道内容空洞之外还能给读者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甲:党中央要求干部专业化,你却提倡什么做一个“杂家”,这不是同中央的要求背道而驰吗? 乙:你理解错了。我说的“杂家”,是指新闻工作而言,并不是泛指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甲:可是有些人确实是这么认为的:新闻战线上的干部,各行各业都接触一点,各门知识都有那么一星半点,因此是“半瓶子醋”,“万金油干部”。难道你也希望新闻干部就局限于这么一个水平吗? 甲:且慢,咱们先  相似文献   

3.
题外的话提起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大家部会欣然领受的,因为,我们天天都在学习。如果把问题提得具体一些,譬如,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在《新莱茵报》上的文章来提高我们的思想水平和写作水平。对于这一点,也许有人会皱皱眉头:“有必要吗?学得了吗?”回答是:“大有必要!用处很大。”道理不必多说。为了帮助同行的学习,我试图从一些具体问题上去作些介绍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拜读《新闻知识》91年11期《读报ABC》一文,笔者对文中“A”、“B”切中新闻工作时弊,一针见血的文笔赞赏不已;但对“C”中的观点却不敢苟同。“C”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新闻报纸登那个地区的搞件最多,那个地区就光荣吗?否。谁写的稿件多,谁就光彩吗?不是。谁在历次评奖活动中“连中三元”谁就光耀吗?也不是那么回事。”为了证实这个观点正确,作者还引用了穆青同志两段话:“不要只讲成才,要讲出发点”,“许多东西都是群众创造的,很多业绩都是群众的,我们当记者的不过抓住真实的事情,把它再现出来,如此而已。”“范长江新闻奖也好,什么金牌银牌也好,都不是最高的奖赏。群众的信任才是最高的奖赏!这是无形的勋章!”请读者注意,穆青同志的两段话,前一段是讲记者同群众的关系问题,后一段是讲什么是最高奖赏问题。穆青同志这两段话,与  相似文献   

5.
其实新闻这东西的确非常奇妙,一般人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这就意味着新闻记者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必有与众不同之处.换句话说,新闻记者是用特殊思维方法训练出来的人.刚入行时,到处问人家:你们这里有没有新闻?可是大家都回答说没有.什么是新闻呢?新闻就是大家应该知道、或者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事情.当你去问一个没有受过新闻教育或者训练的人"有没有新闻",仔细想想该叫别人怎么回答呢?假如他的确没有注意到周围有什么新的变化,那他必然是回答没有.如果他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出了某项成果,而这时你去问他有没有新闻,他还是会说没有.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新闻.他为此研究花了一辈子心血,这件事对他本人来说,的确不构成新闻.  相似文献   

6.
假若让你去采访报道一个会议,或者一个庆祝典礼、一个剪彩仪式,你准备从何处写起? 你可以开门见山;某月某日,某地举行了一个什么大会,某某领导同志出席并讲了话,他说……你也可以首先渲染一下气氛:战鼓咚咚,红旗猎猎。某月某日,多少多少群众汇集在什么什么地方,庆祝什么什么……当然,你还可以写得轻灵一些,优雅一些:一带红绸,一把剪刀。“咔嚓”一声,剪出了一个新的世界……你能说这样的会议新闻写得不对吗?充斥于报刊和广播电视中的会议消息不就是这么写的吗,它们事实俱在,五要素俱全,哪一点儿不符合新闻写作的“规程”呢?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前面讲了什么是新闻价值,以及构成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五个因素。也许有人会说:新闻价值是资产阶级记者挑选新闻使用的标准,难道我们也能使用吗?新闻价道这个概念,确实是西方资产阶  相似文献   

8.
阿昆 《北京档案》2007,(10):43-43
开场白:对档案演讲比赛中的阴盛阳衰现象,不少男性愤愤不平.他们摆出各种客观理由,力图说明"军功章上至少有他们的一半".原因是他们在幕后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讲稿都是他们执笔的.女性不过是在他们的指挥和导演下,上台表演而已.这怎么能算阴盛阳衰呢?你,特别是女性的你,同意男性的这种观点吗?如不同意,请赐稿,不然他们会讥讽你们只会说,不善写,甚至不敢写呢!  相似文献   

9.
说起这个话题,有同行可能会误解这个题目,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还有诱惑吗?即使有"诱",也不可能有"惑".也许有的同行还会说,新闻就得"诱",才能吸引人们读下去,以达到报道事实,让事实推动更多事实发生的目的.这都不错,但不是本文的真意.  相似文献   

10.
<正>曾经有学者预言:再过几年纸媒将消失。我并不认同,但即使纸媒真的消失了又如何?我们现在的新闻机构不也同样有新技术、新媒体吗?无论什么传播时代,我都深信内容为王。只要我们还有一批优秀的记者,能够生产出好的内容,能得到不断完善的版权法律的保护,我们这些所谓的传统媒体仍然会生机勃勃。今天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来谈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作品的版权保护,想与大家分享三个问题。问题一:新媒体时代什么最重要?  相似文献   

11.
前段时间有一个炒得很火的话题,就是纸书还能存在吗,还能存活多久?有人说,纸书必死,连什么时候死都给出了准确的时间:2018年。我到现在也没弄清楚他是怎么推断出来的,总觉得这么说的人故弄玄虚。当然,也有人站出来强烈反对,说纸书怎么能死呢?纸书死了,到哪儿去闻书香?好像纸书不是为了读的,  相似文献   

12.
虽然不是有意与魏晋风同志唱对台戏,但是对他“摆短的胜利”的观点还是不敢苟同。我以为,过分重视“短线”就是短见。下面陈列个人观点。 一、什么叫“贴近”读者? 难道是题目取得越怪越好吗?在北京什么层次的人才逢人称“爷”呢?“操练”是什么意思?是否尊重急需规范化的中国股市呢?“英雄”难道仅指能在股市获得巨大利益的股民吗?“三线”肯定不是“三线建设”中的“三线”,那是什么意思呢?摆明了不让非股民的读者阅读。这不是“贴近”,而叫“媚俗”。 二、什么叫“各具特色”? 放放内幕消息,揭露庄家秘密,难道就算“特色”?这算不算违法呢?虽然中国股市发育还不健全,尚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但中国毕竟还是依法治国吧!我由衷地不愿看到咱们的出版人在监狱里统计书的实洋和该交的罚没款。  相似文献   

13.
“看了《南风窗》几期文章,感到不错,办得很活。文章别具一格。”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如是评说。一位报业行家说:“过去,我们这些新闻出版界的人都有一个愿望,办一份真正有特色的新杂志。如今看到《南风窗》,我们都说:有了,就是它!”它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刊物,获得如此好评? 《南风窗》是一份新闻性、社会性、综合性月刊。打开创刊号,扉页上的《告读者》,谈的不是自己创刊的主旨,而是刊物发起的一项活动:《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文章说: “假如您是市长,您想为广州做什么好事呢?”“假如您是市长,您有什么兴利除弊的措施要实施呢?”“广州的事情是大家的。想,要大家一起想;做,要大家齐心做。这是一篇不是发刊词的“发刊词”,它告诉读者,《南风窗》是大家的刊物,是大家发表意  相似文献   

14.
说起来,媒体与狗也真是有缘.早先,有人把新闻的定义概括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据称,人被狗咬本来就是天经地义,不成一回事儿;若是狗被人咬了,那还得了?这才是大新闻!在他们看来,狗的新闻价值是明显在人之上的.这个理论后来被认定为资产阶级新闻观而受到批判,很沉寂了一段时间.然而近来,情况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狗们的形象频频在媒体上亮相,而且大有每况愈"上"的趋势.谓予不信,有例为证.  相似文献   

15.
与驻地记者一道采访,或者带年轻人下基层采访,谈起新闻写作,他们常常会问,老詹,为什么大家同样写文章,有的人写得又生动又吸引人,有的人却写得枯燥干巴,一点没有看头呢?写作水平高低,究竟秘诀何在?我说,水平高低在选择。那年,和北京站站长徐文营到燕山石化采访,上车后我对小徐说,文营呀,假如这篇稿子由你来写,也让我同时写的话,咱们一上路,就开始在作选择了。作哪些选择呢?第一,对象的选择。这没什么区别,大家的目标,都是燕山石化。第二,角度的选择。到燕山石化,到底写什么呢,也许可以有五个角度,你选择了A角度,我选择了C角度,如果我的角度…  相似文献   

16.
假设一段相声里有这么个“包袱”,一定能抖落响: 甲:您知道北京的朝阳门过去叫什么门吗? 乙:这能难住谁,北京人谁不知道朝阳门过去叫‘平则门’呀! 甲:平则门?——错了。乙:那您说叫什么? 甲:叫‘齐化门’,懂了吗! 乙:噢,那平则门是现在的什么门呢? 甲:学着点、记住  相似文献   

17.
民生新闻从诞生之日就引起"百家争鸣".如果今天还有人问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民生新闻?"也许业内的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太落伍了吧.民生新闻已经遍地开花了,还问这样的问题?"这正真实地反映了民生新闻发展到今天面临的境地:它真正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新闻要写得深刻有力,首先要采访深入。许许多多新闻记者和通讯员,都很重视深入采访,并从中尝到了艰苦创作的欢乐。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采访不深入,或想深入而深入不下去,苦恼就会接踵而来。什么才是深入采访呢?有的人说,到基层去了,沉下去了,就深入了。有的人说,花好几个月时间,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才采写了一篇新闻,这还不深入吗?也有人说,步行采访,爬山涉水,行程万里,观察现场,够深入的了。这些说法,不  相似文献   

19.
民生新闻从诞生之日就引起"百家争鸣".如果今天还有人问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民生新闻?"也许业内的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太落伍了吧.民生新闻已经遍地开花了,还问这样的问题?"这正真实地反映了民生新闻发展到今天面临的境地:它真正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说起来,媒体与狗也真是有缘.早先,有人把新闻的定义概括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据称,人被狗咬本来就是天经地义,不成一回事儿;若是狗被人咬了,那还得了?这才是大新闻!在他们看来,狗的新闻价值是明显在人之上的.这个理论后来被认定为资产阶级新闻观而受到批判,很沉寂了一段时间.然而近来,情况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狗们的形象频频在媒体上亮相,而且大有每况愈“上“的趋势.谓予不信,有例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