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发展趋势下,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不成熟的管理机制,使大学"社会服务"活动的合法性遭受诸多质疑。布鲁贝克从认识论和政治论角度对此作了充分反思,主要涉及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受教育的多样性与公平性、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学术道德等问题,其创造性的梳理和阐释,对反思当前大学"社会服务"的合法性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为此,我们认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大学"社会服务"合法性危机,如破除二元分化思维方式,完善内部利益协调机制,搭建外部利益均衡机制,建立多方理性沟通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陆洋 《江苏高教》2005,(4):133-133
当前,从学校、社会和学生三个角度入手,在“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解释上大致有以下观点。1.知识质量观,或称学术质量观、内适性质量观。这种对“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解释强调大学的学术价值,也是一种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潘懋元先生认为,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一种知识质量观,以大学生掌握知识多寡、深浅来评价教育质量的高低。这是精英教育阶段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界定。2.能力质量观。这种质量观与知识质量观相对应,前面强调掌握知识多寡、深浅,这里强调能力的培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认为,我们要特别强调三种能力:一是创新能力和创…  相似文献   

3.
教育社会学按照人们对现行教育制度和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而将其理论体系总体上划分为三大块:社会传递理论、社会改造理论、解释论。社会传递理论着眼于文化的传递和复制,研究教育如何在文化复制的过程中发挥其社会功能,功能论、冲突论等属于此体系:解释论关注行动者在人际互动中的社会意义,强调微观层面上的描述性的、非量化研究,它是沟通传递理论与改造理论的桥梁;社会改造论则注目于对现行社会和文  相似文献   

4.
围绕培养社会生活中的自由行动者这个终极目标,康德提出,以培养技能来成就人的外在善,通过内在的道德塑造使人获得一种对于整个人类的价值,即自由的价值。宗教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从信仰中培养受教育者快乐自主与虔敬的心理。道德教育不应该回避性教育,应该及早把正确的性观念和性常识教给青年人,使他们能够尽早运用自己的理性处理和控制自己的性冲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性爱观。由此,德性、宗教、性三方面的教育就共同构成了塑造自由行动者必不可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的理性原则与道德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一些理论家认为,高等教育的首要原则是理智和理性,所以,不应包含道德,这种观点尽管不符合我国的教育理论,却值得认真对待。文章坚持高等教育应该承担道德责任,但同意高等教育的首要原则是理智和理性,并认为高等教育对理性的责任高于它对道德和价值观的责任,这要求处理好高等教育承担道德责任与学术自由的关系,要求道德教育符合理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肖建 《高等理科教育》2013,(2):12-16,62
作为第一部阐述大学理想的著作,纽曼从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定义出发,在强调大学传授自由知识和提供自由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的理想在于具有理性的、良好的社会人的培育。隐藏在纽曼的大学理想背后的是其关于"人是宗教和理性的存在﹑是社会的存在"的人性假设,纽曼大学理想的人性假设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目的的确定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往往把高等教育视为获得某种身份与地位的手段,把高等教育当成终极教育,认为接受一次大学教育就受益终生,造成培养出的人才只“专”不“博”。后来,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获得一种资格,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知识、更强的能  相似文献   

8.
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种突出强调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该观念先后把国家工业化、政治运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目标当作高等教育的主要适应对象,其代表性表述是关于高等教育“两个规律”的理论.然而,从理性分工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再生产活动,其首先应该符合的是认知活动合理化即认知理性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失误在于:一方面,它颠倒了认知理性与各种实践理性的关系,试图用工具理性、政治理性和传统的“实践理性”等取代认知理性在教学和科研中的核心地位,使国内高等教育难于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它在选择某种实践理性为主导的时候,又不惜压制其它各种实践理性的发展,以至于在高等教育的各种目标之间、不同的目标与手段之间,造成了极大的矛盾和冲突.本文认为,回归认知理性、建设完善的学术市场,是我国高等教育摆脱“适应论”思想束缚、稳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客观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毛亚庆 《教育研究》2013,(12):68-74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高等教育管理变革和发展中的市场化、企业化趋势日趋凸显。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型与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之间诸多基本关系的急剧变化所引发的对知识诉求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追求绩效管理与评价成为大学谋求发展与质量高低的主要尺度。在全球经济竞争的背景下,人们在对知识的诉求上呈现出一种实用主义的取向,大学发展目标中原有的价值取向被遮蔽、被抛弃,失去道德约束的行为主体只是被组织的效率所驱使,导致学术违规现象不断呈现。现代大学的核心使命在于对知识的责任,用理性的知识揭示真实的世界,用理性的知识指引良性有序社会的建构。大学应该是实现年轻一代社会化的场所,它不仅是批判性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的场域,是社会得到建设性批判的学园,也是追求思想和智慧的家园。  相似文献   

10.
论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观是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以工具理性为基础的传统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观的审视与反思 ,指陈这种以效率、效益、理性与逻辑为其追求的价值观在促进社会、经济、学术等外在目标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其组织管理生活意义的丧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应确立“目的人”、“管理中交互主体性”、“追求卓越”等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理念 ,并把“人的存在、发展、自我完善”作为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终极依据和最终成果。  相似文献   

11.
陈灿军 《教师》2008,(7):20-23
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是大学教育永恒的主题之一。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已成为当今大学生命伦理教育的基本共识,成为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对生命教育基本上停留在具体行为教育和情感体验教育,没有从伦理规范的终极性视角来看生命教育,更没有涉及到大学生生命伦理缺失和生命伦理教育的价值目标。在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目标上,过分强调其规范——约束的外在价值,忽视其生命发展的内在价值,在生命伦理教育的目标上无视人的道德需要、道德要求,剥离了个人的需要和利益,成为一种空洞的、抽象的口号,丧失了它应有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把生命教育的过程等同于生命知识的认知过程,强调对道德规范的灌输,忽视了人的情感体验和主体的道德参与。  相似文献   

12.
高质量发展既是大学回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大学自身现代化进程的主动选择。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学的形式与实质绩效协调产出,以追求提升各利益相关者福祉的实质性贡献。然而作为社会精英统治的普遍整体意识形态与个人生存策略,优绩主义已全面渗透到大学内部治理场域,在激发行动者外在动机的同时存在一定负面效应,难以真正促进大学高质量发展:过度激励学术产出,助长形式绩效的繁荣;遮蔽科研实质绩效,导致基础研究边缘化;助推学术生态内卷,侵蚀大学“学术共同善”。鉴于此,大学治理应限定优绩主义,通过如下路径推动大学高质量发展:强化对绩效的实质性评价,促进双重绩效协调产出;塑造大学理性绩效文化,打破学术生态低效内卷;限定优绩的核心伦理,关注公平,构建大学“学术共同善”。  相似文献   

13.
为了理解高等教育质量,我们需要关注作为其前提的知识的作用。因为知识是大学学术工作的基础,它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高等教育文化的多样性。换句话说,知识形成了认知、诊断和处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基础。本论文从知识的作用及知识重建的视角,分别就以下五个方面以日本为案例来研究质量保障的方法:知识的作用;知识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关系;打造学习中心: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多样化的知识:分裂、分化和冲突;探索新的大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哲学的使命是对高深知识的规定。在高深知识的性质上,布鲁贝克认为,政治论高深知识与认识论高深知识既有其内在合理性又存在不足之处。在高深知识的传播对象上,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各有利弊。关于高深知识传播的方式,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都不能被相互取代。学者作为高深知识探究的主体,只遵守外在规范或只坚持内心信仰,只崇尚学术自由或只强调学术责任都有失偏颇。在划定高深知识边界的基础上,布鲁贝克重构高等教育哲学的大厦。布鲁贝克认为,高深知识是认识论高深知识与政治论高深知识的统一,精英和大众二者同是高深知识的传播对象。在传播方式上,布鲁贝克主张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融合。学者要既遵守外在规范又坚守内心信仰,在探究的方式上,学者要平衡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学术资本主义与研究生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学术活动市场化产物的学术资本主义,已渗透到高等教育的新型理念中。在掌握“能知”知识、培养洞察力、树立切合实际的利益观、获得跨学科知识和社会规训等方面,学术资本主义对研究生创新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保持两者之间适当的张力,可以使学术资本主义活动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教育。  相似文献   

16.
《耶鲁报告》核心理念强调大学通识教育应当关注理性养成,认为以古典语言为主要内容的自由教育是实现核心理念目标的主要途径.尽管《耶鲁报告》核心理念具有古典主义色彩,但我们依然可以获得四点启示,即:大学应当重视通识教育,大学的通识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理性养成”,适当地学习古典名著有助于学生获得有益的启迪,现代社会的大学通识教育应当关注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7.
质量意识: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视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多样化和繁体化 传统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因此,其质量标准是单一的知识性和学术性。大学被看成是一个传授普遍性知识、学术自由的特殊研究组织,只关注学术理论的发展而忽视社会实践。这种传统的以知识性和学术性为质量标准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以牛曼为代表的重要历史人物对大学教育的主张上。牛曼认为:大学是一种提供普遍性知识的场所,并且知识的各分支是相互联系的,大学不应将课程局限于特定专业,其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整合的知识。大学传授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功利,而在于知识本身,知识本身即为…  相似文献   

18.
谭金明  李婉  朱琨 《培训与研究》2010,27(1):100-102
高校扩招,一方面成功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另一方面使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涌入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出现了大量的“知识失业”现象。人们开始理性地思考高等教育过度问题。本文从教育过度的概念出发,试图探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教育过度产生的根本原因、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为解决我国教育过度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校扩招,一方面成功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另一方面使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涌入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出现了大量的“知识失业”现象。人们开始理性地思考高等教育过度问题。本文从教育过度的概念出发,试图探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教育过度产生的根本原因、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为解决我国教育过度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大学排行中存在着矛盾冲突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教育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冲突、功利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冲突、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的冲突.当前大学排行的价值冲突之本质是多元主体间利益需求的矛盾冲突.对此,必须通过建立主体间合理的利益博弈观来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