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要求。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也是小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读有多种读法,有情感地朗读是一种常见的读法,但是,真正有感情地朗读,是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学生读得有感情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2.
正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而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因此,朗读要读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朗读教学中,学生能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可是低年级学生对于有感情地朗读往往把握不住,需要教师的引导。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以前教高年级时,在阅读课上,我经常要求学生自由读  相似文献   

3.
低年级朗读是语文的教学基础。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引导学生在掌握方法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逐步形成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4.
低年级朗读是语文的教学基础。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引导学生在掌握方法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逐步形成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的标准是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常规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地朗读是需要教师引导的。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教师范读,营造文本"感情"的氛围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应从起始年级起就加以重视。《教学大纲》要求:“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地读……在正确地读的基础上,要求流利地读。再从流利地读到有感情地读。”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大纲》又进一步提出具体要求:一、二年级“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年级以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个  相似文献   

7.
如何让小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作者从训练朗读基本功,范读激趣,朗读形式多样,表演读丰富学生语感,现代技术手段,学生读的入境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重要能力。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自身的朗读能力,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在"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依照朗读的形式不同将"有感情地朗读"划分为:集体朗读、单人朗读、分角色朗读。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取不同的朗读形式,从而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9.
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自然贴近作者感情,还可以锻炼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朗读是促进学生增强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一、引导学生读正确,把朗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二、入情入境后,训练语感,再有感情地朗读.三、美读课文,真切体验,赏读升华.四、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一直是整个小学教育的重点,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学所培养的“读”。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关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阅读能力。而朗读能力则是本文所谈的重点。一般而言,教师要求学生能较正确、流利以及有感情地进行普通话朗读。朗读要求中的正确以及流利是教学中易点,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在此,笔者以三部曲的形式泛谈“感情朗读”。  相似文献   

11.
"有感情朗读",语文教师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有感情朗读"已经日益成为语文园地里最具春意的一枝.于是,语文课堂上"读"占鳌头,"读"霸天下,"读"当一面.可谓语文教师之情有"读"钟.然而,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斥着"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带着感受读"这些字眼;当不同体裁的课文、不同风格的作品的阅读都被"有感情朗读""格式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追问,有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发挥了作用,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让学生读进去了,又读出感情来了呢?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如何纠正学生唱读;怎样教会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朗读等几方面论述了怎样指导唱读学生进行正确朗读。  相似文献   

13.
所谓朗读,即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声音响亮地读。小学语文大纲规定:“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文素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果能灵活运用朗读教学这把语文教学的钥匙,开启知识大门,使学生在朗读中乐而忘返,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赖素珍 《考试周刊》2014,(80):58-58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恰当进行范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多读;注重朗读的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相似文献   

15.
陈荣 《成才之路》2014,(25):78-78
正语文教学一直是整个小学教育的重点,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学所培养的"读"。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关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阅读能力。而朗读能力则是本文所谈的重点。一般而言,教师要求学生能较正确、流利以及有感情地进行普通话朗读。朗读要求中的正确及流利,是教学中的"易点",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在此,笔者以三部曲的形式泛谈"感情朗读"。一、创设朗读情境是前提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语文课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重要渠道。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重要性。这里所提到的朗读是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叶圣陶先生谓之为"美读"。究竟怎样才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文以实例告诉我们究竟该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方法颇多,名家指导的例子更进一步证明朗读的方式千变万化。本文还从反面例证为什么有的教师指导朗读会成为学生读书的障碍。论点鲜明,指导性强。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高效的朗读指导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价值,积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先带领学生读好字音、停顿、重音和语气,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再通过创新朗读教学模式,优化朗读训练,实现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方法与技巧,比如以范读开拓学生思路,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教给学生如何读词句、段落,如何带着感情读等,以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以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的关键以读为本青岛嘉定路小学高振云王桂敏一、重视读的初级阶段——朗读能力的培养。“大纲”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根据阅读教学的程序来说,朗读是默读的基础。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  相似文献   

20.
读,一直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基本做法和经验。《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某某的语气读出来”这类隔靴搔痒的引导,而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读不出“情”,读不出“美”,更读不出“味”。这样的朗读,情感是缺失的,心灵是空泛的,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一句空话。要使学生达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还需要教师切实地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