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代是注重对传统文化整理的时代,对唐诗的整理笺注尤其热闹。明末清初徽州人黄生在他自己的唐诗选集《唐诗摘抄》中表现出其对唐诗别具一格的审美取向。黄生注重中晚唐的近体诗,注重从字法、句法方面把握唐诗的艺术魅力。黄生的论诗理论为后世确立了学习唐诗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黄生的《杜诗说》是影响于当时却淹没于后世的一部杜诗评论和研究著作。黄生在《杜诗说》中,将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原则作了重新诠释和具体化,并以其作为评论和研究杜诗的基本方法,力图揭示杜诗的本意。对《杜诗说》评论和研究杜诗的方法所作的初步探讨,通过对《杜诗说》的钩稽认为:黄生所提出的“深悉公之生平”、“综贯公之全集”、“融会一诗之大旨”三原则,就是“以意逆志”的具体化,是黄生在《杜诗说》中分析和研究杜诗的主要方法。黄生对杜诗创作本意的认真探寻,体现了他作为训诂考据学者的严谨学风。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明末清初黄生的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和声义同源论,在当时来说,是最可贵的特见和创获.在我国古代汉语语源研究史上,黄生是承上启下的人物。本文对黄生其人的生平、著述及《字诂》的成书、训诂理论及训诂实践和局限,都作了简要的评价和介绍。并着重对《字诂》中[奄弁掩拚阉]、[亏亏兮曾]二景作了肤浅的考证和说明,希望以此窥豹,介绍黄生及其训诂思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明末清初黄生的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和声义同源论,在当时来说,是最可贵的特见和创获,在我国古代汉语语源研究史上,黄生是承上启下的人物,本文对黄生其人的生平,著述及《字诂》的成书,训诂理论及训诂实践和局限,都作了简要的评价和介绍,并着重对《字诂》中[厚 掩 阉],[亏 曰兮曾》二条作了肤浅的考证和说明,希望以此窥豹,介绍黄生及其训诂思想。  相似文献   

5.
一、题解:“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本篇由黄生借书事展开议论,说明“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勉励黄生认真读书.二、评注:黄土允修借书。生,旧称年轻的读书人:允修,黄生之名.——开门见山,落笔扣题.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随园,袁枚居金陵织造隋氏之园,改其名为“随园”;随园主人,袁枚自称.授以书,即以书授之.而,顺接连词;之,代词,指黄生.——主人见黄生借书,十分慷慨,绝无犹豫,借出书后并随即告诉黄生一番道理,本文重点在说明道理,故何时借书、借何书,俱  相似文献   

6.
本文评述了清儒黄生训诂学的成就与不足。黄生明末清初在训诂实践中躬行了因声求义的方法,阐发音转。由声原义,在探讨语源、明假借、贯通连绵词,考释俗语及字本义诸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就。由于时代的局限,说解中亦有疏舛,取训不当之病,但这只是“通波之留介”。黄生以其卓著的训诂成就给后来的乾嘉学者作出了良好表率,为清代训诂学的全面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诗麈》、《载酒园诗话评》为主要依据,讨论了黄生的诗学思想。认为黄生所说的“比兴深微,寄托高远,有得干性情,有裨干世教”是他论诗的纲领,从这四个方面对黄生诗学思想加以阐发,认为在黄生的诗论中,把比兴提到形象思维层次,提高意境创造高度;对“诗品”与“人品”关系的论述;对性情与“理”的关系和“理”的概念的诠释;对诗歌既要重“世教”又不能是说教的阐述,等等,都有新意,这是我们今天仍然重视黄生论诗著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纪晓岚批点唐诗》中,可以梳理出纪晓岚唐诗文艺观。主要体现为:指出唐诗"气韵天成、兴象天然",对盛唐气象标举、敬仰;认为唐诗"雄浑开阔、深妙圆融",对唐诗意境首肯、探索;"论诗以世",对唐诗发展、诗风流变把握评价;"不压于盛名",对唐诗进行实事求是的批评。梳理纪晓岚唐诗文艺观,对纪晓岚研究、唐诗研究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研究唐诗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对唐诗中颇具特色的人物称谓现象全面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我们还未见到。通过对唐诗人物称谓的全面系统的归类探讨,不仅对大量唐诗的理解、分析和鉴赏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而且对唐诗的研究范畴作了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黄生借书说》开门见山,以“黄生允修借书”一句交待引起议论的缘由劈而提出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以下便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证。首先列举帝王和富贵人家藏书丰富,却没  相似文献   

11.
唐诗是中国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唐诗英译也有百年历史。本文比较研究了几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的翻译,表明在唐诗的翻译过程中表现出唐诗的意美是译诗三美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并对如何才能达到意美作了简单说明。  相似文献   

12.
《黄生借书说》题解“说”是一种文体,有的是直接说明一个道理,如韩愈的《师说》;有的是就某一件事进行议论,发表见解或寓意讽谏,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袁枚这篇《黄生借书说》,就是借黄生借书这件事,写出自己对读书的看法,勉励后学;借题发挥,寓意深刻。“生”原是对人出生的泛称,如“先生”“后生”;后用  相似文献   

13.
宇文所安的唐诗英译在西方汉学家的唐诗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对其唐诗研究产生了影响,继而影响了其翻译思想。本文考察了其译诗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通过分析唐诗翻译的修辞特征和比较比喻性和列锦性修辞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译者的古典和现当代中国诗歌的翻译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宇文所安强调的唐诗修辞翻译的学术性与翻译的文学性并不冲突,而是为了满足唐诗史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从方法论的角度审视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唐诗部分的编写,其开拓之功呈现在四方面:以语词和意象的视角来探究艺术个性,使诗歌品鉴趋向实证化、理论化;采用双视角的分期法,注重诗歌自身发展的承传性,使诗歌演进的历时性衔接更紧密;以心态分析切入文学史的第二个层面——创作主体层,融贯作品风貌的赏鉴;关注中国文人的人际关系对于文学的影响,将文学史共时性的横切面展现给人看。  相似文献   

15.
本通过对黄生《字诂》、《义府》的具体训诂实践的考察。以方法为纲。兼及训诂材料。归纳和总结了其训诂学方面的成就与贡献。认为。黄生在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等三种传统训诂方法的运用。以及相关材料的选择上。都显示了不同凡响的远见卓识。确实不愧为清代训诂学大盛的先声。  相似文献   

16.
唐诗学作为一门研究唐诗的专门学问,涵盖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包孕着众多的研究课题.她可以宏观考察唐诗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进行唐诗发生发展的轨迹研究;也可以进行具体作家作品、某种创作群体、某种体式风格的个案研究;可以做唐诗的裒集、甄辨、考释、笺注、解读的工作;也可以做研究资料的辑集、诗人年谱的编写、唐诗的理论闸发,与其他学科作比较、融通研究.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在唐诗研究中深刻体悟到中国古典诗歌之美。他认为,唐诗的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唐诗的发展是整个唐文化发展之一部分。他在唐诗研究中贯穿了“风格即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唐诗有着丰富的情蕴和奇异的魅力,一直是文学研究的热点。叶萌《唐诗的解读》着重从文化传统与汉语言特点来论析唐诗,另辟蹊径。本文对《唐诗的解读》一书,作了全面而中肯的评介。认为,此书以绪说、内涵、韵律、语言、风格、意境六个部分,集中而全面地读解唐诗,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命题,并做了比较好的探讨,启人思考。读其书,好似找到了一把开启唐诗大门的钥匙,得以见其园林之美、亭台楼阁之多姿、结构之精巧,进而登堂入室,感味古人生动的诗篇,体会其生命的精彩和壮丽,走进唐诗瑰丽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高棅的《唐诗品汇》、李攀龙的《唐诗选》以及钟惺、谭元春的《唐诗归》,是为数众多的明代唐诗总集中很有影响的三种。清人提及明人选唐,往往以此三者并举。明清两代的许多唐诗选家都或多或少地接受并采纳了他们评价唐诗的标准和方法,甚至在今天的唐诗研究中仍育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将这三部书放在一起研读,则另有一番情趣。因为《唐诗品汇》、《唐诗选》和《唐诗归》分别代表着明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唐诗观,恰好按历史顺序展示出明代店诗观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揭示出明人崇尚唐诗的文化心态,以及形成这种心态的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20.
《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是一部以唐诗为主而旁及散文、传奇和词的文体研究的专著。该书把握核心命题,从共时性与历时性两方面展开唐诗与其他文体关系的研究,实现了通识与专精的很好融合,表现出独特的学术眼光,同时对唐诗与其他文体之间复杂的文学现象充分具备了解之同情,是唐代文学本位研究的一大推进,对于今后唐代文学研究的方向和缺陷,将会起到一定的引导和扭转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