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是否真正“动”起来,与课堂主体——学生有很大关系,只有学生“动”起来,才是真正“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指课堂教学期间学生长时间、不间断地“动”,大数量地“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要高质量地“动”。长时间是指在课堂教学总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应较大。不间断指的是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出现学生无所事事的“无效”时间,要让学生始终有事可干。要更多地发动学生,要发动更多地学生。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合适的内容就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分析的让学生分析,能让学生判断的就让学生判断,能让学生观察的就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应尽量多地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这才是真正地“动”,若只有个别同学在课堂上“动”,不论其思维有多大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称为“动”的课堂。  相似文献   

2.
袁建国 《学子》2013,(11):22-22
当前,许多学校都在学习杜郎口经验,实施“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的高效课堂。但是,也有许多课堂“动而低效,活而不实”,把“高效课堂”上成了“搞笑课堂”。 一、内容上华而不实 高效课堂的“高效”,是指师生的一切活动都指向三维目标。在落实三维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动得越多,课堂效率越高。但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想着“让学生动起来”,忽视了目标的指向性,课堂乱而无序,内容华而不实。  相似文献   

3.
科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去探寻大自然的秘密。怎样才能使科学课堂“动”起来呢?一、让学生“动”起来1.让学生动脑。要想让学生动脑,最好的方式是将问题抛给学生,促使其思考,然后再解决问题。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善于动脑。  相似文献   

4.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所以,数学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技能的重要阵地.如何充分利用好短短的45分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笔者认为,应该让教材“动”起来,学生“动”起来,教师“动”起来,从而让数学课堂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5.
要想让语法课堂“活”起来,首先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动”则“活”。“动”既是前提又是过程,决定着“活”的始发和质量。“动”要求教师在分析语言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交流活动和情感体验,将不灵活的语法课堂变成快乐游戏的课堂;“动”意味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叶澜,2002),充分释放其内在能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已推广多年,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做法仍是盘根错节,藕断丝连。语文教学课堂内“满堂灌”、“讲风”依然存在,要想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静”的课堂“动”起来,使“死”的课堂“活”起来,让他们在动中学,在乐中学。  相似文献   

7.
高中思政课要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建构活动型学科课程,在议题、课程、情境、问题及活动的创设上,充分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把开放、思辨、辨析、两难、争议等“动”的因子植入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素养“落”下来,以达成学科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8.
刘帮平 《湖南教育》2002,(14):26-26
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这已在广大教师心中形成了共识。广大教师把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操作、说理、评价等当做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笔者却发现:有的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活”与“动”,盲目地设计一些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的活动;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该让学生动的时候没让学生动,不该让学生动的时候又强迫学生去动,导致课堂高耗低效。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学生的活动一要有“机”,即把握好学生活动的有利时机,要在知识的疑难处、重点处、转折处、…  相似文献   

9.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摒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还要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动”起来。  相似文献   

10.
生本课堂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它实际上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真正落实和升华,生本课堂有其基本的要求和特点,如:前置性学习、课堂汇报交流等,目的都是把学生推到台前,真正让知识来源于学生用之于学生,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思维、情感、  相似文献   

11.
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动情;提供观察的机会,让学生动眼;提供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动口;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动脑筋;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动。  相似文献   

12.
出于各种原因,学生对思品重视不够。为改变这一局面,关键是要让学生“动”起来,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要让学生在课前“动”起来,主要是要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参与到课程准备之中;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三是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让学生的心灵“动”起来;四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动”起来。  相似文献   

13.
新基础教育的评课.就是看学生有没有得到主动发展为标准,因此,让学生能动、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成为我们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教师不再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华英学校地理课堂由原来的“一问一答”、“师问生答”模式变成“互问互答”。  相似文献   

14.
中学物理课程改革倡导让学生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自主发展,体验学习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体验和亲历,在建构知识的同时还能领略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有趣、高效的学生体验情境,让物理课堂情境“动”起来,对提高课堂效率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谈谈物理教学中学生体验情境的创设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长松 《江苏教育》2023,(11):75-78+3
语文“生·动”课堂是以“生命”“生活”“生成”为语文教学的基础,以“主动”“互动”“灵动”为课堂呈现样态的教学主张。“生·动”课堂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和学习力的提升,可以通过激发生命热情,提升文字体悟力;走进生活世界,提升认知迁移力;促进优质生成,提升创新思维力;设计活动方式,提升学习辐射力等举措获得灵动的教学效果,达成以语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有“趣”、有“动”、有“情”的课堂,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是学生所追求的课堂.因此,如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其变成具有活力的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所拥有的观察权、探究权、表达权和动手权,让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时时凸显着生命的张力,处处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17.
高艺 《陕西教育》2011,(6):53-53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激发内在动力、自主探究、合作互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8.
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在“全感皆动”“全程跃动”“全员互动”的小学数学“三动”课堂中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学习热情,展示创造潜能,实现人格完善,成为有德性、智性和灵性的创新型人才,彰显“三动”课堂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教与学跳出课本,走到现实生活中来,让数学课堂“动”起来,让学生接受“活”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课堂是否真正“动”起来,与课堂主体——学生有很大关系,只有学生“动”起来,才是真正“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指课堂教学期间学生长时间、不间断地“动”,大数量地“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要高质量地“动”。长时间是指在课堂教学总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应较大。不间断指的是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出现学生无所事事的“无效”时间,要让学生始终有事可干。要更多地发动学生,要发动更多地学生。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合适的内容就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分析的让学生分析,能让学生判断的就让学生判断,能让学生观察的就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应尽量多地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这才是真正地“动”,若只有个别同学在课堂上“动”,不论其思维有多大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称为“动”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