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预习就是预先学习,有时特指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独立地自学新课内容.笔者认为,预习并不应仅仅定位在学生的课前自学新课内容,而应是学生在新课学习前独立地对新内容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超前学习,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新方法。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一、注重预习,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重视预习指导。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动脑和理解的过程,学生在预习中通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3.
预习是学习的开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第一环节,但在教学中往往又会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其成为了最薄弱的环节.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是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在不断提高师生对预习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当要求学生预习,指导学生预习,重要章节课初给学生时间补充预习,并常态化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难控的课前预习与易控的课初预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预习环节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4.
杨秀文 《中学理科》2006,(11):64-65
预习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一直是广大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多少年来很少有人对此提出过质疑.但我在这几年新教材教学中发现课前预习的作用并不都是正面的,有时反而起到一些负面的作用.本文就此谈谈对《科学》教学中的预习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康剑嵘 《语文天地》2012,(18):15-16
当前的语文教育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在自主学习的教育环境中,学生课前预习显得格外重要。问题在于,预习变作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后,有时会变得浮于形式、流于表面,实现不了语文学习的预定目标。预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走进作品,揣摩作者的行文思路、写作意图,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引发深入思考。这样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才能借此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设立探究学习的视角,进行课堂讨  相似文献   

6.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教学来说,此"预"当指预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是指在教师上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教材,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准备的过程。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结构化预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整个教材、各个单元及新课的预习活动。  相似文献   

7.
陈彩红 《教书育人》2013,(13):52-53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预习。预习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上课前的知识和心理准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过程,获得自主学习的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技能。预习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课堂学习的铺垫。然而,目前存在着有的教师不加指导地布置预习,对预习内容不加选择,将预习当作是完成习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深化改革,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小学阶段必备的一种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英语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以及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预习能力在小学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所以教师需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主要对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自主预习能力的培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也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效率。可以这样说,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要掌握好教师所教的知识,就必须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有些学生,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感人,他们在台下却不知所云。这些学生因为没有做好课前的预习,因此,听课效果极差。相反,有些学生课前预习做得好,在课堂上就能质疑问难,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这样,  相似文献   

10.
"预习"即学生自主进行的预先学习,不仅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纽带,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农村小学教育迫于教学环境的限制,留守儿童、单亲家庭越来越多等现状,教师要得到来自家长的帮助很难、很少,往往预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应该并可以结合实际,使预习成为学生能够并乐于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主动地索求的意识。一、转变思想,师生共重预习态度决定一切。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重视  相似文献   

11.
<正>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觉的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一、预习的习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预习数学?如果教师就是一句"口头禅":"回家把明天的学习内容预习一遍。"我  相似文献   

12.
在"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这一学习过程中,毫无疑问预习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准备。对于学生而言,它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学习,向"会学"转变,上课时游刃有余,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道一节课的重点在哪,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对于教师而言,学生预习后,上课的氛围是大不一样的。学生不预习的课堂,往往是教师一个问题提出之后,同学们鸦雀无声,教师"一言堂",师生无法互动。学生上课提心吊胆,毫无兴趣;教师也觉得索然无味,满腹牢骚。相反,学生听课的目的明确,可以和教师积极配合,回答问题"争先恐后",大大提高了上课的效率。因此,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3.
<正>预习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这样解释:"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显然,预习是学生主动性的学习行为。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预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一、预习的重要性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重要性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以下四点。1.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就显得非常被动,还会手忙脚乱,课堂效率也不高,在复习的时候更是费时  相似文献   

14.
学会预习是学会学习的开始。在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预习,逐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也使课堂教学不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有一个愉快的教学过程,形成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预习,就是在教师讲授新课前,学生自主展开学习的过程。预习的目的是初步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初步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发现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重视预习的过程,有的学生认为,预习是可有可无的,反正,课堂上教师会对出现的所有问题进行讲解,认真听讲就可以的;有的学生因为复习作业占用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无暇顾忌预习,使预习流于形式,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大多数学生因为没有预习,在课堂学习环节出现不同层次的问题,由于对课堂内容缺乏预先了解,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  相似文献   

17.
学案是相对教案的一个概念,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为了能使教学更有效,预习这一环节必须加强,只有进行有效预习,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预习这一环节,教师也应参与到活动中去,而学案正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一、课前预习——感受学习的乐趣课前预习得充分与否,决定课堂上能否真的动起来.学生先学,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课堂上才可能有话可说、有据可论.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课堂上的“动”.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重要的一点要加强预习.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学生用双色笔作预习笔记,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但是在组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忽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倾  相似文献   

19.
<正>“扶放有度”实现了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的成功转变。有效的教学往往伴随着一种连续性,即教师逐渐将学习权下放给学生。在这个放权的过程中,学生成为更有能力的独立表现者。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表现机会,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引导学生开展高效预习预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开始。数学是一门抽象、严谨的学科,因此数学预习与其他学科的预习不同,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新课开始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思考、领悟,  相似文献   

20.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在课前感受和学习新知识,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自主求知的探索活动。这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目前关于思想政治课要不要预习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是认为这门学科的学习没有必要预习。因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使课堂失去了悬念和新奇,会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