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弃甲曳兵其中的“曳”有时被读成yì(义),也有时被写成“弋”,这都错了。“弋”读yì,表示用带有绳子的箭射鸟,而这个成语不表示这种意思。“曳”读yè(夜),表示拉着、拖着。成语形容败兵丢盔卸甲,拖着兵器逃跑的样子。气势汹汹有人认为这个成语是形容人发怒时凶狠的样子,就想当然地写成了“气势凶凶”,结果错了。可以说“凶狠的气势”,但不能说“气势凶狠”,更不能说“气势凶凶”,“凶”字不能叠用。“汹汹”是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含贬义。形容人或动物发怒时凶狠的势头,写“气势汹汹”才对。气喘吁吁“吁吁”和“嘘嘘”…  相似文献   

2.
为虎作伥充当爪牙,帮恶人做坏事,称“为虎作伥”。“伥”读chāng(昌),指伥鬼,读成zhàng(帐)是错的,读成chàng(怅)也是错的,当然也不能把“伥”写成“怅”或“帐”。未雨绸缪“绸缪”这两个字不容易读准确,有读chóunìu(仇拗)的,有读chóumìu(仇谬)的,都不对。“绸缪”应该读chóumōu(仇牟),是修缮的意思。趁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瑕不掩瑜这个成语有时被写成“瑕不掩玉”,意思错了。“瑕”指玉上面的斑点,是玉的毛病,“瑜”指玉的光彩。成语的本意是指玉的斑点掩盖不了玉的光彩,并…  相似文献   

3.
寥寥无几 其中的“寥”容易和同音词相混。有写“廖廖”的,有写“了了”的,有写“聊聊”的。“寥寥”读 liá oliá o(疗疗),表示稀少。成语是指很稀少,没有几个。“了了”读 liǎ oliǎ o(燎燎),表示明白,如“不甚了了”。“聊聊”读 liá oliá o(疗疗),表示闲谈。“廖”读 lià o(撂),表姓氏,不能重叠。这几个同音词都不表示稀少,所以都不能和“无几”组合成成语。   两全其美 把这个成语理解成双方面都美好,于是就容易写成“两全齐美”,这是错的。“全”指顾全,“美”是美好,“其”是他们。成语的本意是做一件…  相似文献   

4.
“疑义”和“异议”是两个读音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疑义”(yí yì)是指疑惑不定的含义或事理;“异议”(yì yì)则是指不同的或反对的议论。大概因为它们读音相近,有的人往往用混,其中常见的是该用“异议”的地方错用成“疑义”。例如: ①去年12月22日,本报一版刊登了……“南京居民王曼新人工诱发非豆科植物固氮根瘤成功”的消患,引起许多微生物、植保专家的疑义,纷纷向本报提出质  相似文献   

5.
刚愎自用其中的“愎”常被读成F敶(复 ) ,或读成F摮(幅 ) ,这是错误的。“愎”和“复”音义都相差很远 ,不能读混和写混。“愎”读b尙(必 ) ,“刚愎”是固执的意思 ,“自用”指自以为是。成语的意思是固执己见 ,自以为是。“愎”与“复”形、音、义差别都很大 ,要注意区分使用。鬼鬼祟祟这个成语被读成“鬼鬼ch幃ngch幃ng(崇崇 )”的时候很多 ,有时也被写成“崇崇”。“崇”与“祟”这两个字形体相近 ,要注意区别。“崇”是“山”下边一个“宗”字 ,读ch幃ng(虫 ) ,是高或重视的意思 ,如崇山峻岭。“祟”是“出”下边一个“…  相似文献   

6.
班师回朝 “班”指调回,“师”指军队,“朝”指朝廷,成语的意思是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现在常借喻完成任务胜利归来。在实际运用中,其中的“班”有时被写成“搬”,这是错的。“搬”指物体移动位置,不能用来表示“调回”的意思。   暴虎冯河 其中的“冯”字常被读成姓冯的“冯”( fé ng),其实不对,在这里要读 pí ng(平)。有人知道该读 pí ng,但是写错了,写成“暴虎凭河”。只有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才能防止读错和写错。“暴虎”指空手打老虎,“冯河”指徒步渡大河,比喻冒险蛮干,有勇无谋。   杯盘狼藉 这个常用…  相似文献   

7.
沆瀣一气 这个成语不好读,不好写,也不好理解,需要知道成语的来源。“沆”与“瀣”是古书中记载的两个人的名字。唐朝崔瀣参加科举考试,因为他是崔沆的门生,便被录取了。当时人们议论一“沆”一“瀣”,本来是一气的,后比喻臭味相投的人互相勾结。“沆”读 hà ng(巷),“瀣”读“ xiè”(泄)。  好高骛远 这个成语一般不会读错,但有时容易写错。其中的“骛”,有写“鹜”的,有写“务”的,也有写“雾”的。“骛”指马快跑,下面是个“马”字,引申为追求。“骛”也当“务”讲,所以也可写“好高务远”。但写“鹜”“雾”都不…  相似文献   

8.
没齿不忘这个成语中的“没齿”绝对不能读错,读错意思就变了;但还是有人经常读错,读成méi chǐ(眉齿),成语的意思就变成了没有牙齿不忘,这就不成话了。“没齿”的正确读音是mòchǐ(莫齿),表示终身的意思。成语是指一辈子不忘。在使用中,成语常有义随音错的现象,要注意避免。莫名其妙与此非常接近的还有“莫明其妙”。这两个成语都能用,但意义不同。“名”是说出,“莫名其妙”是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明”是明白,“莫明其妙”是不明白其中的奥妙。一个是说不出,一个是不明白,这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正确使用,避免混淆。拈…  相似文献   

9.
成语的特定含义和结构形式,是用特定的词及词与词之间特定的组合方式表示出来的;书面上,则是用词的书写符号——汉字表示的。如;“声情并茂”这个成语,书面上就是“声”、“情”、“并”、“茂”这四个汉字来表示的。汉字是一种有形(形体)、有音(读音)、有义(意义)的文字,因此,如果改变了成语的用字,那就往住会改变成语的意义,有的还会错误地改变成语的意义,或使成语意义不通,同时,还会错变成语的结构形式;这就是成语运  相似文献   

10.
有那么一些成语彼此之间只有一字之差.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所差的字意思相同或相近,属于异形成语,即一条成语的两种不同书写形式,使用哪种形式都可以.例如“揠苗助长”和“拔苗助长”,“百口莫辩”和“百喙莫辩”,“没齿不忘”和“没齿难忘”,“目不暇接”和“目不暇给”.一种是所差的字意思不同甚至相反,从而形成了两条不同的成语,成语意义的差别就在所差的那个字上.有差别的字多数情况是在两条成语的相应位置上(有时这个不同的字还是同音字);也有时有差别的字不在相应的位置上.这种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很容易被人混为一谈,造成误用,使用者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11.
成语属于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所用字数和哪几个词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改变,必须保持正确的用祛。但是,由于同音相混造成成语的误用,这在报刊上也不少见。下面举出一些最容易造成同音相混的成语,指出正误的用法。坚忍不拔·坚韧不拔“坚忍”是坚持而不动摇的意思,“拔”是拔除。这个成语形容人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这个成语不表示“坚持而有韧劲”的意思,所以用“坚韧不拔”是不正确的。按部就班·按步就班“部、班”是指门类、次序的意思。这个成语是表示做事情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步”是脚步的…  相似文献   

12.
连词“和”“以及”与连词“或”有两点不同:(一)“和”“以及”表示并列关系,“或”表示选择关系;(二)“和”“以及”只能连接词成词组,“或”除了连接词或词组之外,还可以连接分句。“和”与“以及”也有细微的区别,即“以及”后边的语言成分常常表示比较次要的内容。这些不同点并不复杂,但如不留意,也还是要出错的。有时该用“或”而错用了“和”。例如; ①这些各式各样的狗叫声,不时被风的呼啸声打断和淹没。(管桦《将军河》第336页) ②不论是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无时不在运动,就连思想僵化、半僵化的人,  相似文献   

13.
本题以上三文分别分析了顿号和句号的错用,本文再简要谈谈分号、冒号、问号和叹号的错用。一、分号的错用《标点符号用法》对于分号的性质和作用有这样的规定:“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有时,在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内也用分号。”这里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号只用于复句之中;(2)分号在复句中主要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表示一种并列关系;(3)有时用来表示非并列关系的  相似文献   

14.
成语,不仅有统一的完整的意义,而且有为表示其意义所必需的结构形式。成语结构突出的特点是定型性。这种定型性主要表现在:(1)构成成语的成分即所使用的词,是特定的,一般不宜任意更换,如不能任意将“愚公移山”中的“愚”更换为“张”,也不能将其中的“山”更换为“海”;不能将“精打细算”中的“打”更换为“计”或者将其中的“细”更换为“密”,等等。(2)构成成语的词在成语中的排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7月7日发表的《以史为鉴——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社论中,用了“荦荦大端”这句成语。有读者问:这句成语作何解释,为什么有的报纸刊作“荣荣大端”?荦,音 luò(洛)。《现代汉语词典》对“荦荦”的解释是:“明显的要点或是主要的项目”。  相似文献   

16.
郝新 《中国编辑》2007,(2):63-63
成语“鸟语花香”描绘了欣欣向荣富于生态美的自然景色,充满了繁荣的气息和诗意的联想。如果拆散了成语,脱离了固定格式,单抽出“鸟语”一词,词义就发生了变化,它有时指鸟的鸣声,有时指难懂的语言,具有某种不确定性。一个词到底指什么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要靠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其传末“论日”中有“兽居鸟语”的说法,说的就是蒙昧民族未开化的生活状态,“鸟语”在此代表的是一种难懂的语言,是对当时少数民族语言的歧视性说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笑傲江湖》推出个名人令狐冲,这一下子“令狐”这个罕见的姓,地球人都知道了。“知道”了,却念错了。以我的耳朵也听了几百回的“令狐”,对的极少。“令”的读音有三:一读 Lìng,是量词,500张纸为一令,这个读音不常用,但也却很少听人读错。二读 Lìng,这是通俗读法,最常用,司令、命令、口令、绕口令、县令、时令、令尊……三是读 Líng,不常用,古地名令狐,姓令狐。令狐冲的“令”就应该读 Líng。不可以读 Lìng。这样说的根据,一是《现代汉语词典》,二是《普通话异词审音表》。所有名为《笑傲江湖》的电视剧,全没念对。我听到读对的也有,那就是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新闻联播,说到云南省省委书记令狐安时,读的是 Líng,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小知识     
“予”与“预”“予”与“预”是两个常用字 ,均已收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但是有些人写稿或编稿时 ,因分不清两个字的区别 ,常常出现以“予”代“预”的情况 ,如将“预先”、“预算”、“预支”写作“予先”、“予算”、“予支”。其实这两个字读音不同 ,含义也不同。“予”字有两种读法 ,读 yú时 ,作我解 ,即第一人称代词 ,是古代汉语常用字 ,如“予取予求”。读 yǔ时 ,作给解 ,如“予以”、“赋予”、“给予”、“赐予”、“授予”等。“预”字的读音为 yù,可解释为预先 ,如“预报”、“预备”、“预测”、“预告”、“预购”、“…  相似文献   

19.
读1989年第2期《新闻战线》上发表的《望“文”兴叹》一文,想谈点不同的看法。对于成语,既不能滥用,更不能任意改动。但成语也像其他事物一样,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事实上,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新的成语,有些成语在使用过程中,其原来的意思和以后演变、借喻的意思就不尽相同。所以,成语虽然不能乱改,但“巧改”一下为自己所撰之文服务,或反其意而用之,或换其意而用之,只要用之得当,又何尝不可。不过,在改动或换用之处,必须打上引号,以示借用,区别乱改。有时用得巧,不仅表达清楚,为人们所接受,而且增添文采,饶有风趣,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例如,有一幅批评某些邮电职工任意抽拆报刊阅读,以致经常缺报短刊,损害读者利益的漫画,命题为《近水楼台先得“阅”》,  相似文献   

20.
在奉读为上帝的报纸时代,众多报纸间的竞争如同妻争妾斗般激烈,有时注重炒作,忘了尺度;有时感情用事,忘了导向;有时抢发新闻,忘了纪律;有时追求新奇,忘了国情。更有些报纸,为迎合少数人不健康的阴暗心理,大打“情色”牌,降格以求,“腥”,“性”味甚重。然而,生活类报纸究竟如何走好“市场化”,这仍然是个“仁见仁,智见智”的艰涩问题。下不代表本刊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