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灰椋鸟》(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4小节教学片断】师:自由读第4小节,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灰椋鸟归林的。生: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相似文献   

2.
【设计说明】《灰椋鸟》所在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作者徐秀娟是盐城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她为了寻找一只离群的丹顶鹤,不幸陷入沼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艺术家为她谱写的歌曲。《灰椋鸟》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  相似文献   

3.
【《灰椋鸟》(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4小节教学片断】师:自由读第4小节,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灰椋鸟归林的。生: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从"一开始""没有几分钟""先回来的""后到的"可以看出。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使文章条理清楚,让读者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4.
《灰椋鸟》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散文,文章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如何用好《灰椋鸟》这个例子为“阅读”和“表达”服务,从而达成本节课教学的核心目标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两点思考与大家分享并期待方家指正。【片段一】师: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灰椋乌的外形?生1: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相似文献   

5.
文本这样告诉我们《灰椋鸟》是篇记事写景的散文。课文描述了"我"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归林、闹林的情景。文章欲扬先抑,一开始就说"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到后来观赏了百鸟归林闹林之后被深深地感染了,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文本、发挥想象,引导学生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和归林后的喧闹、热烈,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咀嚼富有特色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相似文献   

7.
吕赟 《小学语文》2010,(11):56-56
近日,我区举办了一次“名师进新区”教学研讨活动,邀请了南京市的一位小学语文名师与我区的一位语文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执教内容为苏教版第十册中的《灰椋鸟》一文。《灰椋鸟》这篇课文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背诵,即描写灰椋鸟归林和闹林情景的相关文字。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有关词语。3.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隋景的优美句段;学习造较复杂的比喻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9.
教学要求:1.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入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造林工人的赞颂之情;增强保护鸟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相似文献   

10.
问:《灰椋鸟》题为“灰椋鸟”,课文一开头便表达了自己忍不住要看灰椋鸟的心情,接着文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灰椋鸟“归林”和“闹林”的场面。可以说本篇课文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灰椋鸟、对鸟类的喜爱。但作者在文末点明中心时,却将思想情感转到了对植树造林的赞扬和对林场工人的感激上,  相似文献   

11.
<正>《灰椋鸟》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写了"我"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展现了灰椋鸟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无限的美感,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以及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查阅资料,激情诱导通过翻阅参考书和上网浏览,我了解到: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她一生爱鸟,1987年为寻找飞失的白天鹅,以身殉职,年仅23岁。  相似文献   

12.
教材解读 《灰椋鸟》是苏教版国标本五下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徐秀娟用优美的笔触向我们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以及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篇文章以“灰椋鸟”为题,但是文章却没有落入俗套地介绍灰椋鸟的形态、习性、繁殖等常识,而是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灰椋鸟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相似文献   

13.
<正>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23课《灰椋鸟》全文语言优美,结构清晰,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积累与热爱大自然教育的最佳载体。这篇课文计划用两课时,由于采用网络课的方式,课堂容量明显加大。第一课时讲述本文主要内容,了解灰椋鸟归林、闹林的情景,感受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第二课时完成识字、作业、背诵等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简析:我们这儿的学生对部分鸟儿是熟悉的,但对灰椋鸟是陌生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创设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灰椋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江苏省革命烈士徐秀娟。这篇散文是她在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的。文章主要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  相似文献   

15.
正为什么有的课让人回味无穷,有的课却索然无味呢?我认为这与课堂是否重视了教学细节的优化有很大关系。精彩的教学细节,有如源头活水,使课堂清亮无比;又如点睛之笔,使课堂生动活泼。在备课时我们要注意细节的预设,课堂上我们更要注意细节的生成,让细节激活整个教学。在此,我结合《灰椋鸟》一课的教学,谈谈对课堂教学细节的思考。一、细节要"细"【内容】讲解分号的用法。【原教法】教师讲述:一个长句中有几个并列的分句,这几个分句之间就用分号隔开。  相似文献   

16.
<正>如果从题目来看,《灰掠鸟》应该是一篇状物类文章,而事实上它是一篇叙事写景类散文。文章描写了"我"和同伴去林场观察灰椋鸟归林、闹林的一次经历,表达了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林场工人植树造林,为鸟儿创造幸福的家园的赞美,说明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这篇散文情真意切,情理相通,情趣盎然。它的艺术感染力体现在立意、构思、语言和情感等方面。选作小学语文教材,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谓"文质兼美,堪为模式"的选文标准。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是一门特别富有情感的学科。情,可谓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引导学生用情地读,动情地学,深情地悟,才能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一、创设情境——激情《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般气势磅礴的丛林鸟鸣声,一方面调节了课堂气氛,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从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了鸟与鸟之间的友谊和爱,从而体会作者愉快、亲切的感受及爱鸟的思想感情。课尾,我深情地向  相似文献   

18.
<正>长期以来,我们似乎总是感觉课堂缺少些什么。冷眼审视,我们的课堂不是缺少教学的方法与技巧,不是缺少现代的设备与手段,不是缺少先进的思想与理念,缺少的是与生活的联系;缺少的是师生情感的互动。因此,课堂教学要从儿童发展的本质思考,诱发儿童的积极情感。一、平等对话,互相尊重,营造充满情感的教学环境于漪老师告诉我们:生活的课堂中师生关系首先应该是平等的,而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这平等的课堂中,教师还要做到善于运用富有鼓动性、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奔放的、新颖的想象。例如,在教学《灰椋鸟》一课时,我先运用多媒体展示灰椋鸟归林、呼朋引伴、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学生看得赏心悦目,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情趣。在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多元对话过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中环境教育已被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其中,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确是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本人以《灰椋鸟》一课为例,尝试提升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效性,以期对广大语文教师有所帮助。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文章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素材。本人据此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力图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真切地体验作者的感情,充分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最终达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协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研究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编辑部【承办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教育局【时间】2012年7月16日至7月18日(15日报到,16、17、18日三天会议)【研讨主题】荫"主题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