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二战结束后,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人们对维护世界和平的渴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国际理解的教育理念,各国在此基础上开始大力发展国际理解教育。相对于美国、日本等国家,英国在开展中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但是进入21世纪后发展迅速。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英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经历了较为明显的三个发展阶段,完成了一个由分散到系统化、由以非官方开展为主到以政府组织指导开展为主的转变,并且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专属于英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特色,包括:起步较晚发展曲折,推动发展的组织机构类型多样化,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力量推动其发展,主要通过课程渗透进行实施。英国为在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无不值得中国去反思和借鉴。中国应取其精华,并结合国情制定适合我国中小学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措施,从而推动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为培养可以融入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公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建设,2023年12月2日,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2023学术年会召开,年会以“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助力国际教育创新”为主题,对基础教育的国际化特色发展、国际教育创新发展、教育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中国特色高品质学校建设、外语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与全球胜任力培养等议题展开学术交流与研讨。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学校作为直接参与基础教育国际化建设的主体,在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主动投身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深化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国际化素养的全面提高,扎实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和全球胜任力教育,为着力构建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图景奠定基础,为教育强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际理解教育在各国也蓬勃发展.澳大利亚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多方面力量推动的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从多元文化理解到全球视野与全球公民的形成期,21世纪初至今强调跨学科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高速发展期.澳大利亚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与走向特点:强调实践层面的国际理解教育、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建立了完整的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这些都可为中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理解教育在幼儿园开展的不断深入,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成为新的课题。我园以教育生态学为理论视角,在课程建设中关注知识间的整合,关注课程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着眼于幼儿的自主成长和国际素养的自由发展。力求实现课程的多元化和开放化,促进幼儿个体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本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该走向何方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课题。从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新特征出发,反思存在的新差距,明确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凸显价值引领,聚焦核心素养,架构面向新时代的区域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目标体系,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内容框架;具体通过实施“机制、课程、教师、浸润”四维策略实现区域推进,提升了师生的国际理解素养,形成了区域辐射引领效应,为深化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区域推进样本。  相似文献   

6.
建设一支具备国际理解教育素养的教师队伍,这是实现我国与他国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长久之策。教师的国际理解教育素养由丰富的国际视野、包容的国际态度、基本国际交流能力三大内容构成。基于教师国际理解教育素养的重要性及其复杂性,要有效养成并不断提升我国教师的国际理解教育素养,这就需要在职前制定教师国际理解教育素养的培养计划,并在职后提供教师国际理解教育素养的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7.
当前,各国中小学阶段相继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期望通过对该领域教育的大力投入来培养高水平人才.为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课程实施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文章总结了国际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相关政策特点,同时结合各国的课程案例,在创造力培养、编程思维以及学科融入等方面得出启示,为我国中小学更好开设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理念认知窄化、推进实施泛化、师资培养弱化、平台机制固化等问题,其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构建立体化区域发展体系、探索多维度课程推进路径、形成全景式教师培养模式、搭建共享交流展示平台四大推进策略,为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新使命,实现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照。  相似文献   

9.
教师作为重要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其教育法律素养关系到教育教学活动能否依法治教。据调查,目前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法律素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教育法律体系的全面认识;缺少正规学习教育法律知识的途径;理解和掌握教育法律知识的程度不够;不能正确处理教育法律纠纷。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素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更新理念,加强教师教育法律素养;健全和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在师资的培养与培训中开展教育法课程的学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而财经素养逐渐成为新时代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文章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中小学开展的财经素养教育存在的不足,阐述通过系统培训、加强资源整合等措施,可优化财经素养教育,以期能为各中小学及教师开展财经素养教育提供参考,保障财经素养教育的顺利和高效开展。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育课程不容忽视的内容:实践性课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国际比较和我国教师教育需求看,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对于教师专业成长不容忽视。现象学教育学的研究、形象互动理论和实践理论对于"时间"的关注等,说明了实践性课程对于教师教育的必要性。实践性课程的建构与实施需要教师教育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的密切合作,需要中小学专家教师的实践智慧,需要多样化的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促进教学论学科建设,健康有效地推进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召开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与会代表秉持开放宽容的学术理性和直面问题的学术情怀各抒己见,针对教学论研究的理论反思、教学的本质与价值、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以及学校变革与教师发展等问题作了深入的讨论,对促进新时期教学论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以及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时代大学国际理解教育策略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峰 《教育研究》2012,(4):64-69
当前,我国大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历练学生的国际素养,优化教育资源,铸就大学文化的多元发展,实现与国外大学之间生源的合理流动。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淡薄、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薄弱、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缺失、教师的国际理解素养匮乏、校园文化单一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大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应确立国际理解教育内容,探寻国际理解教育途径,提升教师国际理解教育素养,调适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4.
构建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指导纲要,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顺应国际生命教育课程化趋势、应对国内生命教育课程现实困境的必然要求。生命教育课程指导纲要的构建,需要以关注个体作为完整生命体的存在、追求生命的超越论本质、实现生命教育与生命自我实践的一体化的思想为指引,力求体现指向生命素养的课程目标,展现生命发展线索的课程内容,凸显生命自我实践的课程实施,促进学生生命素养发展的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严雪红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4):110-114,12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竞相提高外语教育水平。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对中小学外语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并进行了收效颇丰的外语课程改革,其改革具有如下特点:外语教育观念的转变颇大,对课程的重视度提高;开设的外语语种较以前更加丰富,并且随着形势而变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方法生动活泼,重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课程评价科学化;重视外语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比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可以从中得出以下启示:科学定位外语课程的价值;出台积极的外语教育政策;建立完整的外语课程指导框架;实施有效的外语教学和学习策略;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外语的渠道;重视外语教师教育,提升外语教师的综合能力;完善外语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科学构建基于音乐学科素养的学业测评指标体系是对学生音乐学习进行监测和提升的重要前提。鉴于其在学业测评中的重要性,本研究借鉴现有研究中音乐测评框架建构的基本思路,从学科素养在该阶段课程标准中的表达入手,用行为描述法界定了中小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操作性定义;在此基础上从测评内容、测评过程、测评情境三个维度提出音乐学业测评框架;建立以“学科素养—课标内容—测评观测点”为纲的测评指标,以期进一步推进中小学音乐学业测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自2001年英语成为我国小学的必学科目以来,关于小学英语教学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考察我国小学英语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过程,以及目前小学英语的课堂实施情况,我们发现小学英语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问题。建议:改善新教师聘用制度,督促在职教师发展,并提供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严格把关教材出版;制定一个适切性更强的全国性计划。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是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路径。国际理解教育,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行70年的一种全球教育理念和行动计划,与教育国际化存在内在联系,从而也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将有力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进程。课程化发展则将是职业教育国际化和国际理解教育深度融合的一座桥梁。国际理解教育的主题和内容框架可构建为五大维度(全球化、和平、人权、文化多样性、可持续性)及其十七个分主题。它是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化的理论基础。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或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有待更多学者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For over a decade, inclusive discourse comprises the development of a school for all, both in primary and in secondary education. Facing long-standing barriers for effectiv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secondary schools show specific interests, strengths and needs in a school-wide movement towards inclusion. Reviewing literature of recent research in inclus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2000–2012), current interests represent inclusive culture, policy and practices, although the balance between each of these dimensions is unequal.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report on attitudes towards inclusion, followed by inclusive practice. A lower number of studies deal with policy issues. Staff attitudes towards inclusion, access to the general curriculum, peer support, self-determination strategies and collaborative practices in specific subject areas were identified as major topics of investigation. Considerable attention has also been paid to peer attitudes, self-advocacy and student grouping. While the adolescent perspective is emphasised, little room is left for parental involvement. Also, the central role of administrator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taff has been underexposed in current research on secondary inclusion.  相似文献   

20.
尽管日本在"二战"后非常重视学校公民教育的开展,但时至今日,其学校公民教育却发展得仍然不够充分。在回顾日本学校公民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其学校公民教育的政策制定、价值目标、课程实施及地位影响,探究其学校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日本学校公民教育的特质与局限性,也为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与镜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