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的政权当属曹魏,其所面临的民族问题也最复杂、最具挑战性。曹魏政权对于拥有强大骑兵力量的匈奴和鲜卑采取分而治之、抑弱扶强、内部瓦解、阴谋刺杀等一系列管理政策,使匈奴和鲜卑"甘心臣服,为其效力尽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曹魏与蜀汉、东吴对抗的实力,为以后历代提供了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鲜卑是我国最早建立政权并且列为正统王朝的北方民族,继匈奴之后再一次统一蒙古高原;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中第一个入主中原建立政权,以显赫的声名载入史册的部族;它的各部建立了诸多政权,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它的制度、习俗被后起的北方民族所因袭。内蒙古是鲜卑民族发源、发展、壮大的主要历史舞台。把鲜卑的历史研究清楚,对于解决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上的许多问题无疑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过去,一般人笼统地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作为一个民族看待,把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代、西秦、南凉以至吐谷浑等等政权都说成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我认为,从鲜卑的出现到最终形成民族,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鲜卑一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大体说来,东汉曹魏时期,鲜卑开始由辽东塞外鲜卑部落的名称变为北方诸游牧部  相似文献   

4.
角色美德是具有多重性的.角色美德的多重性决定了不同角色美德行为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往往使人陷入道德两难的困境.面对各种角色道德困境,只有坚持超功利原则、最优价值目标原则、最高道德准则原则以及"最大善的目的"与"最小恶的手段"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使自己的角色美德行为选择更加理性、合理.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的鲜卑人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北方,活跃着众多的游牧民族,鲜卑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在向南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在中原建立了封建政权,广泛吸纳汉化及儒家教育思想,巩固了自己的政权,他们在融入汉化的过程中同时又丰富了汉化。  相似文献   

6.
汉魏之际,鲜卑部落联盟中的秃发部转徒到甘、宁境内。后来,他们主要活动在河西地区,史称“河西鲜卑”。从公元二六五年西晋建立时起,“河西鲜卑”便作为内迁民族中最先反晋的斗争力量,成了西晋王朝深感棘手的“胡患”。到四世纪后半叶,当中原土地被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先后分裂割据之时,它又“擅命”河西,与后凉、北凉、西秦、西凉以及大夏政权相并峙,跻于十六国之列。(一) 秃发鲜卑部落联盟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论奖惩     
奖惩使受教育者有德行善便有福,而缺德作恶便有祸,无疑符合同等利害相交换——等利交换与等害交换——的公正原则,因而是公正的、道德的、应该的、善的。诚然,奖惩的直接作用是使受教育者为了得到奖赏而遵守道德和欲求美德,是为了利己而求美德;但奖惩的最终作用却能够使受教育者为了美德而求美德:奖惩甚至是使受教育者达到为美德而求美德的崇高道德境界的唯一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家庭道德是指在社会习俗基础上形成的调整家庭成员相互关系的原则和规范。家庭道德主要包括父母子女道德、夫妻道德、兄弟姐妹道德、邻里道德和持家道德五个方面。由于我们民族的传统家庭道德脱胎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内容有二重性。我们必须坚持弘扬精华、剔除糟粕的原则,传承传统家庭美德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魏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时鲜卑诸族亦大批入居河西,势力最强的河西秃发鲜卑建立了“南凉”政权,并与河西其他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争战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关系等各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北魏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黄帝之孙悃在黄帝王朝时代被分封于鲜卑山为诸侯,成为鲜卑族的始祖,子孙世代为君。至公元四世纪,鲜卑族拓跋=建立北魏政权,在南北朝时期,为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大融合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北魏作为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在进入中原地区之后,除了原有的祭拜自然神之外,接受了汉族的一些文化传统。统治者祭拜境内的名山大川,普通百姓则祭拜本地的名山。为了赢得中原民众对其政权的认同,从定都盛乐开始,鲜卑族就不断地以汉族历史上的名人作为祭拜对象。  相似文献   

12.
慕容鲜卑为东部鲜卑的一个分部,是东胡的后裔。该部迁居辽西地区后,在鲜卑杰出的领袖人物、军事家、政治家慕容廆及其子慕容皝的领导下,积极地吸收中原传统的汉文化,迅速改变了本民族原来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慕容廆尊王攘夷、劝课农桑、发展教育、设置郡县、安置流亡,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为辽宁地区开发、民族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乌桓、鲜卑部族最初属于东胡联盟,东胡破灭后,余部逃往乌桓山和鲜卑山,开始以乌桓、鲜卑之名出现于中国史籍。西汉武帝反击匈奴后,一直被匈奴奴役的乌桓、鲜卑族逐渐南徙,靠近汉边。考乌桓、鲜卑南迁的原因,与汉匈力量的转变密切相关。此外,他们长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汉化较深,又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迫使其不得不南下寻找适宜的牧场。乌桓、鲜卑南下附汉,对汉匈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慕容鲜卑人在北魏以后经历了曲折的民族发展历程,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北魏时期慕容鲜卑的三次改变姓氏.从最初的政治迫害导致改姓,到时过境迁后的恢复旧姓;与此相伴的是慕容鲜卑群体从完整、强大到分散、衰落,最后只有慕容后裔的几支家族在北朝、隋唐时期仍活跃于政治舞台,但已经融合为汉人的一支,其作为少数族群的发展历程已经终结.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的黑龙江地区 ,有鲜卑、乌桓、橐离、夫余、挹娄等少数民族及微少汉人。其中的后三个少数民族 ,分别建立了王国。这些少数民族部落或王国已进入向阶级社会过渡或奴隶制社会 ,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农业经济占的比重与畜牧业相等 ,也已开始出现或使用铁器。其总的概况是南部与西南地区受汉文化的影响稍大于北部与东北部  相似文献   

16.
北魏孝帝改革包括极为详尽的内容,它要求鲜卑族在生活方式上上向汉族告拢,如改汉姓、着汉装、操汉语、与汉族通婚、遵守汉族的丧葬礼仪,这些政策与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一起,促成了鲜卑族社会的巨大变迁,在鲜卑族体消失的同时,又极大地丰富了汉化。  相似文献   

17.
拓拔鲜卑南迁途经二蓝虎沟一带时,曾留下部分部众。所留部众中的檀石槐,自幼就“勇健有谋略”,能“施法禁,平曲直,无敢犯者”,受到部落民众的拥戴,于公元二世纪中叶,大家推举他当了鲜阜大人。对鲜卑人来说,“大人”就是首领。《后汉书》栽:“桓帝时檀石槐乃立庭于弹汗山,歃仇水上,去高柳北三百余里,兵马甚盛,东西皆归焉。”东汉的高柳就在现山西阳高县城附近。据此推算,阳高北三百余里,正好是现鸟兰察布市的商都、察右后旗一带,而察右后旗白音察干西北二十多公里处,有个牧民村营叫克里孟,克里孟是蒙古语“城墙”之意。笔者认定,弹汉山就是现在的韩勿拉山,歆仇水就是现在的哈不泉河。  相似文献   

18.
慕容鲜卑为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教育应早已有之,而以传承政治教化为目地的儒家思想伦理观念、诗、书、技艺等的教育需求,则是在南下辽西逐渐接受中原思想文化影响,加速汉化,适应由落后的逐水草游牧生活方式转为农耕定居的需要才开始萌发的。慕容廆、慕容皝在棘城、龙城建立官学、兴办教育、提倡儒学,虽然仅有50多年时间,但是其影响却非常深远,不仅提高了慕容鲜卑的自身素质,加速了慕容鲜卑的汉化进程,缩短了与汉族士人的情感距离,也为慕容鲜卑入主中原培养了人才,奠定了基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拓拔鲜卑统治者的心态与崔浩国史之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崔浩事件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国史不过是引发的导火索。从广阔的上考察,是北魏胡汉上层矛盾的反映。同时这种矛盾又不简单是胡汉上层之间利益冲突、政见分歧的矛盾,而是民族矛盾的一种反映。其发生的深刻根源在于胡汉民族间的化、心理隔阂,以及化落后的军事征服拓拔鲜插在执掌国政时面对经济化比其高的汉族、汉族士人,特别是士族高门而产生的并深埋于心的卑怯心理。崔浩国史的纤细过失引发了这种卑怯心理的恶性变态,从而导致拓拔统治疯狂地屠戮崔浩干族高门。  相似文献   

20.
鲜卑民族的入主中原,为中原地区带来了更为便利的民族融合浪潮,西方文化因素也顺势传入了中原地区。以黄金作为装饰物,是欧亚大陆草原具有相同或相近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在装饰上的一个共同特征。鲜卑民族亦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有所创新。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族属鲜卑的金饰物中,既有北方地区流行的以动物造型及纹饰题材的特点,也可见因东西文化交流而导致的这些装饰品发生的明显变异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