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书讯     
《科举制与"科举学"》出版 《科举制与"科举学"》一书由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撰写,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科举刺的兴废,内容有: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唐代秀才科的存废、唐代俊士科辨析、八股文百年祭、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科乡试、科举制长期存在原因析论。第二部分是科举制的影响,内容有:知今通古看科举、多学科  相似文献   

2.
一提到科举制,人们就会想到范进、孔乙己,就会想到八股文,就会产生一种憎恶的感觉。尤其是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对考试没有好感,对科举制更是平添了几分怨恨,好像科举制生来就是满身的罪恶。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史学观告诉我们,事实绝非如此。毛泽东早就说过,分析事物要一分为二。笔者试图客观地评述科举制,让憎恶科举的人们对科举制有一个较为公平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教育、文化与社会制度,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及人文思想等均产生了重大影响。科举的存在是由于其制度本身,科举的废除则是时代的产物,而为科举平反指的是纠正长久以来人们对科举制理解上的偏颇与扭曲以及对待科举制的一些不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与科举制度结下不解之缘的八股文,由于后来封建科举制的被否定,亦遭到唾弃与抨击。其实我们在看到八股文种种流毒的同时,也不应将其积极的一面予以全盘否定。程翔章等在《八股文历史地位再认识》一文中,阐述了八股文在我国特定历史时期中,对于从事写作的表情达意,仍起到过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它能以独特的形构与风味承载作者种种的思想与情意,作为中国古代文体百花园中的一株争奇夺胜的小草,具有丰富古代文章体式的意  相似文献   

5.
清末的教育改革始于戊戌维新运动,光绪帝在“定国是之诏”中明确宣布停废八股文,改试时务策论。这一举措虽因变法的失败而不得行,但庚子之变后,在张之洞等人的建议和要求下,清廷不得不对教育和科举制度进行改革。1905年,清廷最终废止了科举制,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的兴起有其内部与外部的深层逻辑.就内部而言,它是人类人才选拔活动发展规律驱动的必然结果,即由“推(选)举——推(选)举并考察——规范化考试”的不断追求科学、公平与效率的历史选择;就外部而言,它是特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需求的综合产物,即以地主经济为基础的、配合专制官僚政治的、符合儒家文化思想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废止于清末,亦正因其改革未能及时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而导致的悲剧性结果.  相似文献   

7.
绵延1300年的中国科举制,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也对周边国家和域外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科举制对促进东亚国家的封建化和考试制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对近代欧美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产生过积极影响,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充分认识这一点,有助于重新审视百年前的科举革废,更有助于进一步总结考试规律、推进当代考试理论与实践变革。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齐文化和鲁文化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鲁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其典型是儒家文化;齐文化是工商文明的产物,其文化成分是复合的.儒的变通性特点说明儒学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事实证明,儒商已经出现在当代市场经济舞台上.儒商结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孙仁孺的《东郭记》是晚明文化政策和潮流的产物。《东郭记》的主题基本围绕儒家"中庸"思想,在文体上结合八股文和传奇戏曲,也体现出游戏八股文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关注社会现实的特征。尚奇和讽刺力度深刻是晚明讽刺类喜剧的显著特点,《东郭记》不可避免受这种潮流的影响,作者利用揶揄历史人物的手段讽刺现实社会种种丑陋现象,曲词通俗,风格独特,在同类作品中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0.
把科举制放在儒家化的大背景下考察,可以发现科举制是封建专制主义与儒家德治主义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但是,由于儒家德治主义以德取士的人才观与科举制的实际运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科举制不但难以实现儒家德治主义以德称位的政治理想,而且必然造成道德上的虚伪。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主要以八股取士为标准,日渐衰落。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与顽固派围绕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本文从双方争论的背景、过程及焦点等方面对此次争论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2.
谭嗣同曾参加过多次科举考试,均落榜。这种经历对他的人生经历和维新思想均有重要影响。谭嗣同与科举制度的关系,可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他的科举经历,二是他对八股文的认识和变革科举制度的想法,三是科举经历对谭嗣同人生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八股文的评价褒贬不一。试从以下五方面来探讨八股文在当代写作教学中的价值:八股文的特定格式符合一般文章的"起承转合"章法结构,有利于学生习得一定的章法结构;对"代言"的严格限定,启示写作要读写结合,又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对"尊题"的严格要求,启示写作行文必须切合题旨;作为一种议论文体,是训练理性思维的重要凭借;分步、渐进的训练过程,符合由简而繁、由易到难的学习心理。  相似文献   

14.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也是八股文的写作高手。刘熙载所著《艺概》一书由六部分组成,其中《经义概》专门研究制艺即八股文的写作艺术,理论概括性很强。刘熙载《制义书存》是其早年八股文写作实践的记录,我们可以据以深入地了解刘熙载八股文的写作水准。虽然科举制度是一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官吏选拔制度,但是其中的合理因素有益于我们今日所推行的公务员制度建设。八股文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文类,它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学的所有体裁,因而八股文对于我们今日研究写作艺术仍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英国历史上的类似事物为制艺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的公平追求及其对自身的戕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举制度一直以追求公平为重要目标。从唐朝的“兼采时望”到宋朝严格的“糊名考校”,从科目众多、标准迥异到只有一个统一尺度的进士科,从内容宽泛的诗赋之文到内容相对固定的经义之文;经义之文的内容,由百家学说到仅用朱子学说,经义之文的形式,由形式灵活的散文到结构固定的八股文。科举制度追求公平的努力,使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具有可操作性,保证了整个考试过程中的程序公平。但正因为太执著于公平,科举制度淡忘了选拔行政官员的终极目的,迷失了自己的使命,造成了对自身的戕害。  相似文献   

16.
元代的时文指科举文,延(礻右)恢复科举后,科举文写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时人开始对其理论进行了探讨,并将之与古文理论联系起来,本文从文学背景、文学风气、创作方法、批评理论等角度探讨其理论及写作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该文着重考察明代制义大家、八股文选家艾南英对八股文创作弊病的批评及艾氏的选文实践,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明代八股文文风的流变及其因缘。深入到艾南英所处的历史语境之中,可以看到,八股文并非是一种僵化的文体,在其流动、变化过程中,创作主体、评论主体等基于对历史的理解所做的个人选择,与时代观念、社会思潮以及官方意志等多元、复杂,甚至是矛盾的因素相互纠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八股文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8.
宋濂是站在历史交合点上的大文学家,其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实践对整个明代文学具有奠基性的导向作用。明代文学的走向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即明代文学的特质、与前代文学的差异以及对后代的文学的影响。宋濂《文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名篇,它集中地表达了宋濂的文学思想,又代表了宋濂散文的高度成就。明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极盛时期,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是八股文。八股文在结构上的奥妙隐含在宋濂的《文原》之中,因而宋濂通过这篇文章影响了明代士子,进而也启迪了清代文人。  相似文献   

19.
郑润培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9(1):105-109,120
以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儒林外史》,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明清时期士人的学习观念。这一学习观认为,儿童在七八岁甚至更小时就应该开蒙读书,以反复背诵的方式学习《四书五经》,熟悉八股文格式,为将来的科举考试作准备。在一般读书人看来,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因为高中进士就能平步青云,享受荣华富贵。也正因此,《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成为士人所学习的主要知识.其他无关应考的知识一概被摒弃.这一倾向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