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国外媒介     
日本产经新闻11月刊登文章指出,英国报纸正在经历三大变革,以适应市场变化。文章所说三大变革是:大报版幅小型化、报纸免费和报纸“上网”。  相似文献   

2.
报纸有大报和小报之分。然而,区分大小的标准是什么?人们的认识颇不一致。有以办报单位的级别为根据的,省级以上单位办的为大报,地、县以下单位办的为小报;也有以报纸的开张大小为根据的,对开的为大报,四开的为小报。这两者又往往是统一的。大报和小报,在人们心目中,似乎有高低之别。于是乎,一些报纸纷纷扩版,以跻身于“大报”之林,有的宁肯将刊期延长,也要扩大版面。其实,这是一种向声背实、得不偿失的做法。报纸原名“新闻纸”,  相似文献   

3.
《泰晤士报》小报化改革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1月26日,有218年历史的英国《泰晤士报》正式"瘦身",除了周日出版的《星期日泰晤士报》保留对开大报(broadsheet))版式外,其他时间全部以4开小报(tabloid)版式发行。2004年11月1日起全部改为小报。从上世纪末开始,英国和澳大利亚开始将区域性的大报版面变小,拉开了严肃大报小型化的序幕。1992年,《卫报》把其第二板块(即T2板块)以小报形式出版,主要刊载类似国内报纸专刊、副刊的内容,吸引了不少分类广告。近年来,《泰晤士报》《独立报》也相继推出自己的一些小报板块,但把整份报纸的式样全  相似文献   

4.
报纸"瘦身"是一个正为国内外报界密切关注的词汇。综观全球,包括一些严肃大报在内的许多报纸正争先恐后地加入"瘦报"行列。"瘦报"缘何而起?它是否代表了报纸变革的一种趋势?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性"大报瘦身潮"的起因与启示》一文对此作了较全面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大报小报之别,不在开本,而在品质.品质之于媒体,犹如品德之于人类.由此我以为,大报风范的核心价值在于报纸品质,报纸品质的核心价值在于公信力.体现大报风范,是职业约束,也是社会要求. 一、出以公心最重要.写一件新闻,动机当然是它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但是越来越多的报纸和记者却以经营压力为借口,将利益——包括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凌驾于新闻价值之上,或肆意吹捧,或恶意批评,显失客观,丢弃公信.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地市报纸一向崇尚“小报小办”。其实,小报“大”办,才是地市报纸推进改革的新思路。这是因为:第一,小报并不“小”。地市报纸在当地的地位和作用不亚于大报。在通讯设备已明显改善的今天,当地读者从报纸上获悉国内外重大新闻,从时间上看,不是“小报重复大报”,而是“大报重复小报”;具有全国意义的地方新闻更不必说。因此,小报绝不是大报的“补充”,它具有和大报一样的独立存在的意义。第二,小报读者的胃口并不“小”。打开一张  相似文献   

7.
烟台日报1984年元旦由原来的四开小报改为对开大报。当时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摆个大谱、大报大办,还是发扬小报的优良传统,突出地方特色,大报小办?经过分析研究,我们选择了后者,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报纸由原来的小张改为大张,是为了适应烟台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当时在报社内部和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改成大张报纸,就要“像个大报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大报"一词在业内用得很寻常.所谓大报,往往指的是中央和省一级的主流报纸,特别是党报,在类型和形态上与专业类、生活类报纸自然有所区别.这倒不是因为大报开版大,更重要的是它拥有独特的地位和定位,被赋予特殊的使命和内涵,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9.
曾天海 《新闻界》2002,(5):41-42
在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末的大约10年间,中国的地市州一级党报,基本上都由四开小报改成了对开大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个别还没改的报纸,也坐不住了。例如四川省,除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外,原来没有改大报的《巴中日报》也已于2002年1月改大报。在这一地市州小报全面改大报的过程即将完成的同时,我国整个报业正迎来国家加入WTO的新形势。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反思一下地市州小报改大报的经验与教训,理性地思考地市州级报纸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地市州报纸未来的发展道路,选择正确的竞争策略,大有必要。一、城市化…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大报”一词在业内用得很寻常。所谓大报,往往指的是中央和省一级的主流报纸。特别是党报,在类型和形态上与专业类.生活类报纸自然有所区别。这倒不是因为大报开版大。更重要的是它拥有独特的地位和定位,被赋予特殊的使命和内涵。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然而,当今的媒体及其面临的传播环境正在发生速变,到底如何看待大报之“大”,确有重新识辨之必要。  相似文献   

11.
这几年,小报增多,和大报争高竞长,这对大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推动大报认真改革。但是,我以为大报要吸取小报的长处,而不应该失去自身的风格、特色,趋同于小报。“大报应该向小报靠拢”的说法,未必是正确的。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有众多的不同类型的报纸,组成了统一的社会主义报纸结构体系。它们有共同的特征,又有因分工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个性、风格。所谓“大报”,极大多数是省、市委以上的  相似文献   

12.
这几年,小报增多,和大报争高竞长,这对大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推动大报认真改革。但是,我以为大报要吸取小报的长处,而不应该失去自身的风格、特色,趋同于小报。“大报应该向小报靠拢”的说法,未必是正确的。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有众多的不同类型的报纸,组成了统一的社会主义报纸结构体系。它们有共同的特征,又有因分工不同而具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小报蜂起,大报怎么办?我认为,首先要清醒地看到大报的优势和劣势。大报的劣势简要地说是信息量不如小报多,知识性不如小报强,服务性不如小报好,版面不如小报活。大报要学习小报的长处,适应形势的发展,把报纸办得活一些,丰富多采一些。大报的优势主要是它的权威性。这种权威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日报和晚报,都是社会主义报纸,都是党领导的新闻工具,都必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它们的共性。如果背离了这一条,就会犯政治上的错误,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的报纸。但是,各种报纸除了有它的共性外,还必须有它的个性。否则,各种报纸一个面孔,象“文革”期间那样“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也就没有各种报纸分别存在的必要了。因此,晚报除了要坚持社会主义报纸的一般共性外,还必须努力创造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地市报纸一向崇尚“小报小办”。其实,小报“大”办,才是地市报纸推进改革的新思路。这是因为:第一,小报并不“小”。地市报纸在当地的地位和作用不亚于大报。在通讯设备已明显改善的今天,当地读者从报纸上获悉国内外重大新闻,从时间上看,不是“小报重复大报”,而是“大报重复小报”;具有全国意义的地方新闻更不必说。因此,小报绝不是大报的“补充”,它具有和大报一样的独立存在的意义。第二,小报读者的胃口并不“小”。打开一张地市报纸,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了解本地本市,还想知道全国和世界;不仅想了解政治、经济,还希望知道文化、体育……。“本地东西太多”已经不是什么“优点”。第三,“小办”未必真“小”。在地市报纸的版面上,常见大块的会议消息和官样文章。平心而论,这种现象往往比大报还严重。“小办”的排他性和扬本性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市场需要大报而且大报已呼之欲出的时代。各路英豪纷纷喊出了名目不一的口号,欲抢占先机。与市场上那些活跃的报纸相比,我们的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经济报道成为地方综合类大报的必备"佳肴"。然而,与全国性综合大报和专业的经济类报纸相比,地方综合类报纸在新闻资源、专业人才、版面安排方面都不占优势。这就要求它进行  相似文献   

18.
我们这里要说的小报,不是街头叫卖的小报,而是连街上出售资格都没有的内部报纸。 按照国家规定,我国目前的报纸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内统一刊号”,即广义上所说的“大报”;另一种持“内部报刊准印证”,对比前者通常称作“小报”。根据1992年底的统计数字,小报有4536种,是大报数量的两倍多。 小报,咱们自家的报 使小报不能被忽视的不仅仅是数量,还有读者的需求。一位姓吴的工人说:“要说每期必看的报纸,  相似文献   

19.
报纸数字化正方兴未艾。不管大报小报,基本上都在互联网上设立了自己的网站。随之而来的,则是各个网站运营和赢利的困扰。如何找到一条适合报纸网站的发展之路?“生活搜索”的兴起,让大大小小的报纸网站,又多出了一条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省委机关报创办专门针对省内非省会城市的地方版,近年来成为一种潮流。追根溯源,这种做法其实在西方报业市场久已有之,日本的几大报纸就都采取这种模式,针对每个县市开辟专版,附上大报的主体版面内容,使地方读者所订阅的报纸既有大报的品质高度与视角广度,又有本地特色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