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凤龙 《考试周刊》2008,33(15):195-196
<雪国>与<边城>,虚无和感伤贯穿主题.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那种无力感造就了一种空虚,正是由于这种空虚才产生了作品里面的虚无,看上去是朦胧的爱情,可是这种爱情永远也没有结果.从爱情的失落中产生的虚无接着就造就了对于小说人物乃至联想到现实社会的伤感,并在感伤中达到了虚无和感伤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枕中记>与<南柯太守传>同是唐传奇中的叙梦小说,它们都通过"梦如人生"的构思表达"人生如梦"的思想,但由于二者在叙事方法上的不同,使其题旨与韵味呈现出差异.<枕中记>旨在劝诫,表现人生短暂易逝,应把握现在的拥有;<南柯太守传>更多感慨,表现人生的空幻虚无,要息心养性.  相似文献   

3.
张抗抗的<情爱画廊>明显受到英国作家劳伦斯<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的影响.在两部作品中,情爱作为生命的肯定形式,也成为对扼杀生命的虚无价值进行批判与反抗的一种武器.因此两书均肯定情爱自身的价值,也包含着对现代社会的某种思考和反思.作家只能属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必然具有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视角,因此两部作品在实质上相距甚远.<情爱画廊>在价值取向上存在深刻的悖论.  相似文献   

4.
《管子》四篇的虚无和因循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无和因循思想是<管子>四篇中的重要范畴."虚无"指使内心保持空、虚的状态,"因循"指做事有所遵循和依从.二者构成一个有内在张力的统一体,是先秦道家为君主设计的一种内心修养方法.<管子>四篇的虚无和因循思想代表了道家暨黄老学派对修养、行为及其关系的看法,对它的探讨对于认识道家暨黄老学派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集中表现了日本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虚无思想.作品描写了人生的虚无、景物的虚无、意象的虚无,向读者展示了一方充满虚无关的净土.作者对西方虚无主义思想的接受和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其悲惨的人生经历与动荡的时代背景,这一系列因素促成了川端康成日本式虚无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张抗抗的<情爱画廊>明显受到英国作家劳伦斯<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的影响.在两部作品中,情爱作为生命的肯定形式,也成为对扼杀生命的虚无价值进行批判与反抗的一种武器.因此两书均肯定情爱自身的价值,也包含着对现代社会的某种思考和反思.作家只能属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必然具有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视角,因此两部作品在实质上相距甚远.<情爱画廊>在价值取向上存在深刻的悖论.  相似文献   

7.
<野草>是反映鲁迅精神现象的独特诗学文本.鲁迅的人格意志、黑暗与虚无、绝望与孤独的情绪都得到了象征性的隐喻书写.人格意志在鲁迅的精神现象构成中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主导因素.<野草>所反映的鲁迅心灵深处的黑暗、虚无、绝望与孤独,其实并不影响鲁迅的光辉,相反,恰恰是这些看起来消极的精神情绪,反证了鲁迅人格意志的坚韧,表明了鲁迅意志品质的独特,也正是依靠这种人格意志,鲁迅才能够虽携重负而仍能不息前行.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的哲学中,绝望的存在不容置疑.尽管作品纷繁多样,但都共同体现了一个"挣扎"的主题:"希望"的消逝与幻灭,以及"绝望"与"虚无"的真实存在.<复仇(其二)>和<铸剑>中充满了生与死、希望与绝望、沉默与开口、天上与深渊、爱者与不爱者……的本质性对立,但这种对立却依据一种独特的心灵逻辑,那就是"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反抗绝望"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大江健三郎的早期作品<死者的奢华>反映了战后日本青年虚无的一面,是地地道道的萨特存在主义风格的小说.但事实上,从<死者的奢华>开始,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已经流露出与萨特存在主义异质的东西.存在主义与战后民主主义的二律背反性,使这篇作品具有了很强的张力,从而使他超越了对萨特的简单模仿,开始了自己的文学之路.  相似文献   

10.
库尔特·冯内古特是美国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五号屠场>展现了一幅光怪陆离的狂欢图景,其中狂欢广场、加冕与脱冕以及狂欢时空的运用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相符.但狂欢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被赋予新的内涵,它是无声的,传达一个有关虚无和荒诞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韵学集成>和<直音篇>为明代章黼所撰,均成书于明"天顺庚辰"(即1460)年,后者取名为<直音篇>,易让人误认为它是<韵学集成>所有韵字的"直音篇".本文从二书的编排体例、收字和注音等方面进行比较,认为<直音篇>具有注音并非都是"直音"、以部首为序编排、许多韵字的反切与<韵学集成>不同等特点.同时,认为二书虽然存在着诸多不同,但当属同一音系,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的姊妹篇,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韵书体系.  相似文献   

12.
<枕中记>故事原型出自<搜神记>与<列子>,其最早的源头则可以追溯至印度佛经故事.西班牙名著<卢卡诺尔伯爵>中的<事例11>故事情节与<枕中记>极为相似,有可靠证据表明它的底本采自古代阿拉伯著作.故<枕中记>与<卢卡诺尔伯爵·事例11>皆出自古代印度、阿拉伯一带的故事传说,是同一个故事原型分别传入中国、西班牙之后产生的不同的变体.  相似文献   

13.
《王三》《广韵》异置小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三>中有17个小韵与<广韵>音韵地位不同.这些小韵异置原因不一,大多透露出撰抄者在不经意间反映的时音特点.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一个是"才子之笔",一个是"著书者之笔".但是两者的审美想象和理性现照之差异较为突出,<聊斋志异>用审美想象征服了读者,而<阅微草堂笔记>却因过多的理性观照稍逊风骚.从小说创作理论上探究原因.主要是二人创作的出发点不同、所持的体裁观不同、作者的审美想象与理性观照不同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西晋郭璞的<游仙诗>的具体篇数和古文学史上的价值历史上有不同的认识,尤其在几部高校教材中的说法不尽相同.经过论证,郭璞<游仙诗>应为二十一首,其中十篇较为完整,其余为残片.在文学史上与风靡当时的玄言诗是完全不同的,乃是"坎壈咏怀"之作,应与阮嗣宗之<咏怀诗>作等量观.  相似文献   

16.
<天圣令>以唐令为蓝本参以新制修纂而成,虽然新修订了不少条款,但是<天圣令>远不是当时法律的全部.在<天圣令>之外,与之并行的法典还有编敕、附令敕.<天圣令>与<庆元令>有着较大的差异,<天圣令>反映的唐后期至北宋前期社会变化后的社会关系,与<庆元令>所反映的北宋后期至南宋的社会关系有着诸多不同.天圣以后,宋代社会仍发生着许多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17.
该文通过分析指出,<史记>援引<周易>条例有三种方式:一为<史记>中关于占筮的记录;二为直接引用与化用<周易>经传原文;三为著述易事阐发易理.从而揭示出司马迁对<周易>的熟练运用,这对于全面把握<史记>创作思想与<周易>精深哲理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其昶从<诗大序>导出国史作<序>的结论.文章首先通过对<大序>文意的分析,推翻了马氏立论依据,进而从汉人注疏体例、四家诗<诗序>不同和<毛传>不为<诗序>作传三方面反驳国史作<序>的观点,最后得出<诗序>与<毛传>同出一人一时之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班固作<汉书>,汉初部分多袭<史记>,因此<史记>与<汉书>重合的部分,成为研究<史记>版本、校勘、史实出入的好材料,并可能由此窥见<史记>原貌.本文仅就<史><汉>异文略作考辨.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20.
对乐府"<陌上桑>三解"在文献方面进行考证与辨析,揭示<陌上桑>及<艳歌罗敷行>是两个不同的相和曲,对"<陌上桑>三解"曲辞名提出质疑,为全面研究<陌上桑>、<罗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