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用运动训练学的周期训练和竞技状态调控原理,结合我国奥运选手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总体要求,为我国奥运选手备战2008年奥运会最后两年的赛前训练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周期训练调控模式的构想。其中包括2007-2008年短多年周期的"五周期制"调控模式、2008奥运年度大周期的"三周期制"调控模式和08奥运年度周期第二大周期的比赛期及赛前中短期训练阶段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江苏省高校高水平乒乓队赛前训练周期的特征进行研究。研究揭示,随着高校乒乓球赛事的日益增多,应采用多个短小周期的“单元”训练模式,使运动员始终处于一种较好的竞技状态。因为大学生运动员在训练时间上大大少于专业选手,合理安排赛前训练周期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影响高校高水平乒乓队赛前训练周期的因素很多,因此要运用时间生物学和时间运动学规律来科学调控运动员的赛前竞技状态;赛前训练周期的具体时间安排应服从于运动员在比赛时恰好处于发挥最佳竞技状态的时间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举重运动员赛前训练是备战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举重运动员只有在比赛前通过各方面的调整,在临赛前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才能在比赛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身各部分力量,发挥应有的技术水平。研究通过对张湘祥成功参加2001年广州九运会与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赛前训练负荷特征研究,揭示张湘祥赛前训练的周期节奏、训练水平变化、负荷及其调控等特征,为其本人及中国男子举重队成功参加2008年奥运会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关于小周期板块训练模式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近年来运动训练中运用较多的小周期理论的内涵、训练安排及板块结构理论的内涵、训练安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颖的竞技训练模式——小周期板块训练模式。其内涵为:全年以预定的赛间间隔为小周期来制定训练计划,在小周期末参加比赛,以赛带练,赛练结合;根据不同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的重点问题为训练板块,一个板块解决一个问题,围绕具体板块安排训练的课次、方法和手段,使运动员在自己的板块中接受单一、集中的刺激,其外延为:小周期板块训练模式是微观的具体训练操作,依然有宏观的长期规划;比赛在这不仅仅是训练的目的,也是训练的一种手段;训练的关键是使赛季中形成且波动的竞技状态在每个小周期末都得到回升,达到较高水平,从而使高水平运动员适宜竞技状态在赛季中持续更长时间。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国际田联公布的博尔特在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内参加的比赛为研究对象,对其比赛成绩、比赛次数、竞技状态的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出:(1)博尔特BMI指数相对偏小,体重相对偏轻,反而有利于其获得卓越的比赛成绩,同时,他的身高与步长、步频做到相对完美的结合.在选拔中国田径短跑运动员方面,应该重视步态参数,在保持一定步频的基础上,注重把提升运动员的步长作为提高运动成绩的突破口.(2)博尔特参加100 m、200 m比赛获得冠军的概率分别为80.00%和93.33%,获得亚军的概率分别为15.56%和6.67%,成绩发挥率均在97%以上,呈现出非常强劲的竞技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可见,有针对性地训练和培养运动员的薄弱环节,培养其具有强大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激励的心理素质,是获得优异成绩的必备保障.(3)博尔特在夏季奥运年和田径世锦赛年度的参赛次数相对较多,大多为8~9次左右,两次比赛的间隔天数大致呈现出以"7天"为倍数的时间间隔特征.运动员训练应该合理地安排大赛前的时间间隔,增加比赛经验,才能够有利于调整和提升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从而创造优异的比赛成绩.  相似文献   

6.
竞技状态的发展变化是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建立的基石,也是当前挑战周期理论的突破口。那么对竞技状态的认识决定了对周期理论的评价。从对竞技状态的概念及其定义讨论着手分析了竞技状态对周期训练理论形成的作用,提出训练周期理论仍然是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7.
运用现场观察法和实验法,对2008年在昆明高原备战世界杯亚洲区比赛的中国国家队的赛前备战过程进行了跟踪研究,旨在探索在高原环境下,足球运动员身体对训练刺激的反应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高原赛前训练期间竞技状态变化分为四个阶段:高原适应阶段、基本训练阶段、竞技状态形成阶段和赛前准备阶段;高原适应阶段负荷强度与负荷量较大,运动员机体对负荷刺激反应较强;在基本训练阶段负荷强度与负荷量都达到较高水平,运动员机体出现了训练适应现象,疲劳感逐步下降,恢复过程加快;在竞技状态形成阶段与赛前准备阶段,保持训练强度的同时减少了负荷量,大多数队员处于超量恢复阶段,最佳竞技状态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8.
摘要:随着田径运动的不断发展,运动员参赛场次也在不断增加,最佳竞技状态的调控成为运动员夺取胜利的最重要表现。本文主要采用个案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对李玲2014年度赛前训练负荷与竞技状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冬训三阶段训练负荷节奏安排构成竞技状态形成关键因素;采用“诱导性比赛”和“大负荷强化训练课”两种赛前训练方式,有利于竞技状态优化和调整;通过不断比赛,调整训练负荷与技术及心理状态,形成年度3次最佳竞技状态。该结论为教练员在重大比赛时寻求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调控提供借鉴及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9.
运用现场观察法和实验法,对2008年在昆明高原备战世界杯亚洲区比赛的中国国家队的赛前备战过 程进行了跟踪研究,旨在探索在高原环境下,足球运动员身体对训练刺激的反应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高原赛前训练期间竞技状态变化分为四个阶段:高原适应阶段、基本训练阶段、竞技状态形成阶段和赛 前准备阶段; 高原适应阶段负荷强度与负荷量较大,运动员机体对负荷刺激反应较强;在基本训练阶段 负荷强度与负荷量都达到较高水平,运动员机体出现了训练适应现象,疲劳感逐步下降,恢复过程加快; 在竞技状态形成阶段与赛前准备阶段,保持训练强度的同时减少了负荷量,大多数队员处于超量恢复阶段 ,最佳竞技状态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0.
对刘翔2005年、2006年和2007年(截止8月31日)110m栏的比赛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其近几年身体机能变化和比赛规律,对其竞技状态优化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月1日我国颁布了《2010—2013年全国啦啦操竞赛规则》(第四版)。规则的修订与更新,见证了我国啦啦操运动的迅猛发展,使其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更符合我国国情,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本研究以最新发布的《2010—2013年全国啦啦操竞赛规则》(第四版)为研究蓝本,与《2006—2009年国际全明星啦啦队竞赛评分规则》进行对比;运用训练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对规则的变化之处进行归类分析。通过分析新规则下啦啦操比赛的制胜因素,为我国啦啦队训练、比赛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4年一度的全国体育大会攀岩比赛是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正式体育赛事,它代表了我国竞技攀岩的最高水平,通过现场观察法、调查访问法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比赛概况、竞赛成绩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为我国攀岩训练和竞赛安排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第28届奥运会我国竞技体操比赛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录像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第28届奥运会体操比赛我国选手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竞技体操雅典失利的几个主要原因为:看重团体比赛,但没有处理好团体比赛和单项比赛之间的关系;重视单项化趋势,但强项不强,弱项较弱,弱项无优势;重大失误的存在;困难估计不足,心理素质脆弱;对手的进步速度加快。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利于今后的训练和比赛,以利于备战2008年奥运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女足赛前训练指标分析与机能评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中国女足赛前训练的生化指标特点及变化规律,利用多项指标对奥运备战冲刺阶段的中国女足国家队运动员进行了身体机能评定。结果显示:1)血红蛋白的测试值变化范围不大,始终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奥运前一周的测试值为(127.82±7.08)g/L,离赛前的最适值有一定差距。2)血尿素的变化幅度较小,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说明此阶段的训练量相对稳定。而血清肌酸激酶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奥运前一周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可能与此阶段的热身赛较多有一定关系,训练强度变化比较明显。3)血睾酮变化趋势呈先高后低,又升高再降低,最后一周又升高,变化比较频繁,但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竞技健美操规则变化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竞技规则也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规则的修改都会给竞技健美操的发展带来重大变革。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对2001-2004年和2005-2008年的国际竞技健美操评分规则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探讨了新规则变化的主要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散打通级比赛运动员礼仪完成情况的统计与调查表明:1)散打运动员完成礼仪情况比较混乱,认识不很清楚,急需严格的专业培训加以规范;2)应切实重视武术散打礼仪教育,强化武术散打教育功能,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色;3)应加强竞赛中武术散打礼仪的研究,确定明确规范的礼仪内容与要求,注意在日常训练中强化武术散打礼仪教育,提高散打运动员的整体修养水平。  相似文献   

17.
现代排球比赛时间明显缩短,激烈程度明显增加,无疑对运动员的体能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当前,我国不少优秀排球队训练课在对运动员的速度、爆发力、耐力等素质方面的训练收效不显著。通过对每球得分制下排球比赛的时间特征及运动特点分析,从运动生理生化角度出发,提出了训练课的训练模式应与比赛的实战情形相一致、不脱节的观点,介绍了提高供能能力的训练方法,为教练员确定新的训练思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乒乓球运动训练新模式实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和人们对乒乓球规则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国乒乓女二队教练员组根据中国乒协领导的指示,对原训练方法进行了6项改革.并在2006年10月至2006年11月在湖北黄石举行的全国女子青少年乒乓球封闭训练期间,对参加封闭训练的28名运动员进行了为期30天的实验研究,实践证明该训练方法符合目前运动训练的理念、女二队运动员竞技能力状况、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趋势,能较快地提高女子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使其符合女性技术男性化的要求,从而保证为国家队输送更好的后备力量.  相似文献   

19.
根据花样滑冰双人滑运动的特点和现状,提出了对我国花样滑冰双人滑运动员自信心培养的策略,通过科学训练完善技术,加强运动员的艺术修养和对比赛成功情景的体验及加强赛前心理干预和赛后心理恢复等手段,帮助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提高自信心水平及专项心理能力,从而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20.
高水平排球队核心竞技能力、制胜规律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专家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系统分析法,从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科学分类的角度,分别从一阶分类和二阶分类层面讨论了竞技排球(室内)运动项目群特征,揭示了高水平排球队的核心竞技能力、制胜规律和制胜对策,以期为提升我国国家男、女排球队运动训练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