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咏物诗中的咏柳诗在意象开拓、表现手法的运用、托物寓意传情三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唐咏柳诗在意象开拓方面由于古代溪桥文化赋予意象的情感性基础,加之诗人的优美想像,使得意象丰富多彩,从而也使得唐咏柳诗有了某种中华民族性。  相似文献   

2.
我在教《宿新市徐公店》(五年制语文第八册5课)时,采用了“创设情景”的做法,效果较好。 (一)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我问:“《咏柳》和《游园不值》都是写什么时候的景物?”学主回答:“是写春天的景物。”我接着说:“对,是写春天的景物。春天,是花的季节,是绿的季节,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历代诗人写了不少赞美春天的诗句。《咏柳》通过写象‘碧玉’、如‘丝带’的柳叶,赞美了春风。《游园不值》通过写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一册课文《〈咏柳〉赏析》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这样新颖的构思,这样清新的艺术境界,即使在唐诗里也并不多见。”初看没什么,可细一琢磨,它是有毛病的。因为《咏柳》本身就是一首唐诗。作者说它有“新颖的构思”、“清新的艺术境界”目的在于强调它的超凡出众,但“即使”一词却是表示假设的让步。如果这里鉴赏的是一首唐代以外  相似文献   

4.
统编五年制小语课本第八册入选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这首七绝的第一句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人教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对这一句中的“一树高”是这样解释的:“一树高,即一高树,一棵高高的柳树”.由此可知,参考书的编者把这  相似文献   

5.
在《诗人》一文中,老舍这样描述他想象中的,也是他所肯定的诗人形象:“诗人是中了魔的”,具体说,“诗人在举动上是异于常人的”,“诗人在创作的时候确实有点发狂的样子”。他又提出设问:“可是,这些狂士(或什么什么怪物)却能写出标准公民与正人君子所不能写的诗歌。怪物也许倾家荡产,冻饿而死,但是他的诗歌永远存在,为国家民族的珍宝。这是怎一回事呢?” 他分析了这么几个原因:一、诗人们心细如爱,但绝不象看财奴一样,“一手打着算盘,一手写着诗”,而是对事物的观察特别详密;二、“他的眼要看真理,要看  相似文献   

6.
贺知章的《咏柳》是历代歌吟春柳诗作中的佼佼者。它用喻新奇精巧,灵活多样,向来为人所称道。四句诗用了三个比喻句,从头到尾,一以贯之。这在用喻咏物的七绝中实属罕见。诗人运用比喻咏柳,从整体到个别,每一个部位一个比喻。第一句,把整个柳树比成“碧玉”;第二句,把柳枝比作“丝绦”;第三、四句,把裁出柳叶的春  相似文献   

7.
苏轼曾在题为《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的诗中写道:“伦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意谓画贵神似,诗贵神韵及味外之旨,若但求形似,或窘于诗题,那是浅薄幼稚的。  相似文献   

8.
"剪"这一普通的字眼,在高明的诗人笔下,却散发出万般的诗情,令人着迷。广为人知的当属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咏柳》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景象:春风恰如剪刀  相似文献   

9.
咏柳诗赏析     
柳因和“留”谐音,常作为一种意象被历代诗人写进诗中传情达意。下面采撷几首咏柳古诗,与大家共赏。“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南朝萧绎的这首《绿柳》  相似文献   

10.
《咏柳》一诗入选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古往今来,对此诗的品析很多:有的把柳树比作女子,有的将柳树喻为诗人本身。但笔者认为,此诗关键美在用词自然而精准,想象清新而奇特,凸显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独创力。读来朗朗上口,细细品之,历久弥新,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1.
古人倡导“诗言志”,令人崇尚“言为心声”。不管怎样,诗文中抒发作者感情、状物咏怀的题材很多,以“柳”为题材的诗歌尤其多。诗人借助“柳”之意象,或抒情怀,或展抱负,或浇块垒,或讽时事;可以说“咏柳”诗词是中国诗海中的艺术奇葩,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课本有一篇课文中引入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将春风比喻为剪叶的剪刀,十分生动传神:在古代诗词中常提到“叶如剪”,如白居易诗日:“藤花浪沸紫茸条,菰叶风翻绿剪刀。”(《湖上闲望》)。宋人史达祖《玲珑囚犯》词曰:“雨入愁边,翠树晚,无人,风叶如剪。”吴文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贺知章,留给后人的杰作可能不算多,但他却是慧眼识李白的伯乐。《咏柳》诗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因为诗人观察细腻,构思独特,描绘生动,成了脍炙人口、百吟不厌的千古佳句,尤其诗的前两句有许多妙处值得推敲。  相似文献   

14.
“以意为主”是我国古代写作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庄子有言:“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庄子·天道》)他把“道”归结为“书”,把“书”归结为“语”,把“语之所贵”归结为“意。”可见早在先秦之时,就确立了意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当然,意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等于文只有意。文除了意之外,还有其他构成因素。那么,意与其他构成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对此,历来说法很多。曹丕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为卫。”(引自魏庆之《诗人玉屑》)他认为在“意”、“气”、  相似文献   

15.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写的《咏柳》,大家都已耳熟能详。全诗四句,句句都是描绘“柳”,而又全然不露一个“柳”字,真是别具韵味,耐人嚼咀。像这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重点:1.从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入手,进而分析全句、全诗的意境。2.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二、教学难点:1.结合诗歌,理解“意象”和“意境”,“联想”和“想象”的含义。2.本文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来说明的难以言传的意境的。3.作者为什么说《咏柳》一诗是“借咏柳而咏春”?  相似文献   

17.
课文助学     
课文助学初一册《咏柳》赏析[课文题解]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以绝句见长,其诗意境鲜明,耐人寻味,《咏柳》便为一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以《咏柳》为赏析对象,先从分析诗的语言入手,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诗的意象,在揣摩意象间的联系中,使读者从整体上领会...  相似文献   

18.
贵曲“曲”是文艺创作的特征之一,一切有成就的文学艺术家在创作中都力避平直、板滞,而着力在曲折翻腾上下工夫。古代诗人、文论家有着许多这方面的论述:“文章贵曲折斡旋”、“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贵曲者,文也。”(袁枚《随园诗话》),“文章要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王遗山),“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乃可成章。”(黄山谷),“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司空图在《诗品》的《委曲》一则中  相似文献   

19.
黄晓兵 《学语文》2003,(3):46-46
初中语文第一册袁行霈先生《〈咏柳〉赏析》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这样新颖的构思,这样清新的艺术境界,即使在唐诗中也不多见。”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这句话有语  相似文献   

20.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篇 ,作者凭借柳树赞美了春天 ,赞美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诗作清新自然 ,通俗易懂。教学中 ,我们舍弃了逐词逐句的讲解分析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与效果。一、初步感知1.简介作者后 ,板书课题 ,由题发问 :“咏”是什么意思 ?“咏柳”怎样理解 ?(课前布置了预习 ,就要检查 ,强化习惯的养成。诗题是全诗的概括 ,抓住了诗题就可以了解全诗主要内容。)2 .听老师范读全诗后学生自读古诗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3 .指名朗读 ,强调读出古诗的韵律来。(充分地读 ,自由地读 ,在读中咬准字音 ,识记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