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生物资源与微生物大数据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物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微生物资源及数据的开放共享对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建设的全球微生物菌种资源目录大数据平台,拥有46个国家的120个国际微生物资源中心的40万株微生物实物资源数据信息。该中心以统一数据门户的形式对全世界科技界和产业界提供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信息服务,全面参与国际微生物数据标准制定,并为《名古屋议定书》(The Nagoya Protocol)及履约工作在微生物领域的实施提供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上,2017年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启动了全球微生物模式菌株基因组和微生物组测序合作计划,从而实现了从微生物资源数据到微生物实体资源共享利用的转变,希望通过微生物大数据平台促进生物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微生物组计划的实施,主导国际微生物组计划,提升我国在微生物领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梁卓  褚鑫  曾艳  周桔  马俊才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12):1399-1405
生物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组学时代的到来催生数据量级的增长将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向"数据密集型科学"的新范式转变。因此,生物资源的大数据与生物资源本身一样,也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源,成为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热点和战略制高点。目前,我国亟待加快建设国家级战略生物资源大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全面支撑生物资源保存、利用、开发、挖掘和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体系,形成包括数据质控流程、数据存储中心、数据共享中心和数据转化中心的可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管理、高效分析和可用、易用的综合数据系统,支撑我国生物资源前沿领域科学发现和产业创新发展。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信息平台配合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服务网络的建设,形成了包括数据管理规范、数据汇集平台、数据门户和数据可视化系统在内的一套完整的数据生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数据的集成、共享、挖掘和利用。目前,该平台已经覆盖中国科学院植物园、标本馆、生物遗传资源、实验动物、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5类资源的42家单位,集成6 981 465条数据,且全部数据资源都可以通过数据门户进行共享。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美国、欧盟都陆续启动了微生物组相关的研究项目。但微生物组大数据的收集、存储、功能挖掘和开发利用一直是制约微生物组发展的核心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目前在微生物组数据管理中存在着标准不统一、缺乏跨领域的数据整合、高质量的参考数据库和数据的深度挖掘技术等问题,提出适时启动"中国微生物组"计划,建立中国微生物组数据中心,在微生物组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建立微生物组大数据计算、存储和共享平台,开发微生物组大数据挖掘的新方法,实现我国微生物组数据资源的系统管理和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对科学研究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科院微生物所开展了一系列科研信息化的有益尝试。承担了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WDCM)的建设工作,开发了微生物菌种信息挖掘与服务平台,并实施了包括工业生物技术知识环境建设、应用微生物研究网络信息中心建设等在内的一系列科研信息化项目,力求将微生物学研究与学科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以学术研究服务产业应用。文章通过具体案例的实践探索,针对如何利用科研信息化手段推动微生物学研究和的应用,提出了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5.
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馆可以充分利用5G技术的大数据功能,运用各类社交媒体挖掘档案资源,多渠道开发档案服务创新模式,提升档案服务利用能力。文章分析了高校档案数字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校档案共享平台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6.
黄南霞  谢辉  王学东 《现代情报》2013,33(10):75-79
大数据环境下,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挖掘信息资源价值,并协同创新主体完成知识、技术创新。本文通过阐述网络协同创新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展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协同创新作用。最后,结合大数据的背景构建网络协同创新平台以及描绘协同创新平台3种应用路径,来展现网络协同创新平台的作用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蕴藏着丰富的、最具优势和特色的海洋微生物资源。多样性研究是挖掘和利用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关键。关注海洋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发现功能多样的新颖代谢产物,揭示海洋微生物的关键次生代谢过程和主要调控机制,开发生物合成新技术,是发现创新药物和开发特色功能产品的重要基础。本文对中国海洋环境微生物的物种、遗传、化学和代谢多样性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中国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建设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多样性大数据资源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也关乎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将包括基于宏观与微观生物生态数据协同整合的大数据库和大数据深度挖掘与模型模拟运算库,支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源数据整合和共享的标准以及数据集成应用的方法,实现古生物化石数据与遗传组学数据、生理与性状数据、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跨学科数据融合,与地理、气象、遥感、环境、国民经济等跨领域数据整合,形成完整的共享数据集或栅格化图集。利用分析模型和可视化技术实现对多源生物多样性数据集的挖掘和利用,构建开放开源的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处理利用的通用接口,建立一个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为核心的包括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管理、高效分析和可用易用的综合大数据系统,面向政府部门提供标准化、可视化服务,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支撑我国生物多样性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科学发现和产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21,(16)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引领了地理学的变革与创新。本文对大数据自身特点下,地理学者搜集、提取与利用数据模式的转变,新研究范式产生,宏观、微观研究尺度的结合进行阐述,举例说明不同类型时空大数据对各学科的研究动向。认为挖掘"科研数据"新价值,转变科研思维,利用全方位、高精度的大数据确立新型区域规划管理模式,建立校—政—企的信息共享平台等成为今后大数据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韩丽华  魏明珠 《情报科学》2019,37(8):158-162
【目的/意义】根据大数据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的特征,对信息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探索,进一步挖掘信 息资源深层次价值,实现更健康有效的信息资源载体的支持。【方法/过程】以大数据背景的信息资源特征为基本研 究出发点,挖掘数据科学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关联,利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以及新兴的智慧服务,构建较为系统的 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结果/结论】通过本文的研究,构建了大数据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三种创新模式:①“物联网+ 大数据”创新模式;②“数据挖掘技术+信息资源”融合模式;③“技术框架+用户核心”的信息服务模式,为大数据 时代信息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及研究提供知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陈向东  曹莉莉 《科学学研究》2007,25(6):1209-1215
 生物技术产业作为21世纪的前瞻性产业,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1985-2005年的专利数据,利用熵的可加性原则定义了创新范围,并分析创新规模和创新范围之间的发展关系,分析了中国制药行业的技术资源竞争。通过内外资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制药行业自主创新资源的发展态势,为我国相关产业政策和企业竞争战略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的组合模型,从投入资源配置和产出效率视角对27个江苏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期内的科研效率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进一步推进中心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建议供主管部门、高校和协同创新中心借鉴,为建立科学规范竞争与退出机制提供参考,使得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有效合理配置创新资源要素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翟乐  李金格 《情报科学》2021,39(12):174-178
【目的/意义】红色档案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做好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 价值。【方法/过程】以数字人文为研究视角,构建场景类、红色经典人物类、延续红色精神类的三大资源类型的红色 档案资源;总结出专题数据库、知识组织应用和可视化知识产品三大资源组织方法。【结果/结论】从数据、技术、平 台和需求四个维度提出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策略。【创新/局限】数字人文环境下对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 了系统梳理,可以为红色档案叙事在红色资源的遴选、组织与开发策略方面提供借鉴。数字人文视阈下红色档案 资源的实践转化以及创新,将是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围绕动态能力理论,挖掘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提升的前因变量,探究大数据分析能力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利用285家制造企业数据检验研究假设.基于层级回归分析和Bootstrap方法的实证结果表明,大数据分析能力不仅正向影响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也正向影响资源拼凑与组织敏捷性;资源拼凑与组织敏捷性均有助于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提升;资源拼凑与组织敏捷性在大数据分析能力和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为链式中介.研究结论的实践启示为:制造企业需重视对大数据分析的投资,通过提升大数据分析能力实现高资源拼凑、高组织敏捷性和服务创新高绩效;同时需重视采取资源拼凑战略行为,通过有意识地将现有资源进行组拼以率先实现对新服务需求的满足、创造出优于竞争对手的服务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全球创新中心是以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商业化为核心的产业和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或区域。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的四次转移现象表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需求牵动是科技创新中心转移的根本动力。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再是漫无边际的自然探索,而是牢牢抓住人类社会发展需求而进行有目的性的创新活动。现今,以国家为主体的科技中心转向了以城市为主体的创新中心竞争格局。创新中心的形成不再以原材料、设备、土地等物质资源投入为主,而是依托人才为核心的知识、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资源的聚集与利用为支撑,是创新资源聚集、融合、涌现、整合、开发与利用的过程,并以城市作为创新中心的角度来考察全球创新资源的集聚与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数据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了条件,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通过研究大数据和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构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以大数据资源深层开发为基础、以网络化协同创新为手段的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模式,并提出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7.
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多发性因素对大数据产业发展能力影响机制,研究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关系属性,以提出针对不同发展基础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能力提升路径。结果表明:(1)R&D经费投入强度、每万人中研发人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信息产业规模水平四个条件变量构成大数据产业发展能力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是大数据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2)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信息资源开发能力等八个条件变量构成大数据产业发展能力的七种前因条件构型,形成七种影响大数据产业发展能力的因素组合;(3)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区域,充分开发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努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也可实现后发赶超大力提升大数据产业发展能力。最后根据大数据产业发展能力七种前因条件构型,并结合各地区大数据产业基础条件,总结提出三条大数据产业发展能力提升路径,为各省提升大数据产业发展能力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中国人》2018,(17):12-13
开发方法助力小麦等大基因组作物核心基因组低成本组装及新基因挖掘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张一婧研究组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童依平研究组合作,开发并优化实验与计算流程,实现低成本组装小麦等大基因组作物的核心基因组。研究论文发表于Nucleic Acids Research。植物高度的遗传多态性为分子育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确定重要农艺性状的根本方法在于比较不同群体或比较  相似文献   

19.
旨在深入探索企业合作创新策略与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模式间的联系,将企业合作创新策略拓展为"内外平衡"与"外部伙伴选择"两个维度,引入资源学派理论构建指标体系并利用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方法上回避了已有研究常用的Probit模型而针对性地采用t检验方法,研究结果描绘出一条企业成长与企业合作创新策略演进间的互动路径,并据此提出了以合作创新为支点的多层面创新激励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西部地区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优势与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发展21世纪新兴的生物技术产业,具有丰富、独特的生物资源优势、现代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强力支撑和良好的研发与产业化条件,西部各级政府和各创新主体要通力合作,主动迎接新一轮生物技术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将其作为带动深化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突破口,采取强力措施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